炳

漢字,釋義:光明;顯著:彪炳。炳燭之明,熟與昧行乎。《魏書·術藝傳·江式》:“又建《三字石經》於 漢 碑之西,其文蔚炳,三體復宣。明 張居正 《翰林為師相高公六十壽序》:“公文章功業,炳輝烜赫,皆諸君所親見。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五經之事,注說炳露,初學之徒,猶不可解。唐 孫樵 《與友人論文書》:“煥然如日月之經天,炳然如虎豹之異犬羊也。清 王灼 《祭海峰先生文》:“惟其著述,炳爍巍峨,雲漢昭垂,百祀不磨。

基本信息

漢字演變

炳

更多信息

一、單字

1、【形】(形聲。從火,丙聲。本義:光明,明亮) 同本義〖bright〗

炳,明也。——東漢·許慎《說文》

其文炳也。——《易·革》

炳炳,明也。——《廣雅》

大漢之文章,炳然與三代同風。——班固《兩都賦》

又如:炳著(光明顯著); 炳煥(光明顯耀); 炳映(光芒照耀); 炳然(光明、明白的樣子); 炳耀(光耀明亮)

顯著;明顯;昭著〖markable;shining〗。如:炳明(明顯、顯著);炳炳顯顯(明顯的樣子); 炳赫(明顯突出)

2、【動】點燃〖light〗

古人思炳燭夜遊。——《與吳質書》

炳燭之明,熟與昧行乎。——劉向《說苑》

又如: 炳燭(點燃燭火以照明)

顯示,顯現〖show〗。如:炳耀

照耀〖shine〗。如:炳映(照射)

二、詞語

1、炳蔚:

(1)文采鮮明華美。

語出《易·革》:“大人虎變,其文炳也……君子豹變,其文蔚也。”

晉 葛洪 《抱朴子·廣譬》:“泥龍雖藻繪炳蔚,而不堪慶雲之招。” 唐 韓愈 《山南鄭相公樊員外酬答為詩依賦十四韻以獻》:“誠既富而美,章匯霍炳蔚。”

明 錢謙益《尚寶司少卿袁可立授奉直大夫》:“尚寶司少卿袁可立,風簡清真,文章炳蔚。祥刑惟允,執法有聞。”

《清史稿·藝文志一》:“海內從風,人文炳蔚,學術昌盛,方駕漢唐。”

(2)指文臣。

晉 葛洪 《抱朴子·君道》:“炳蔚內弼,虓闞外御。”

蔚炳:文采鮮明華美。

《魏書·術藝傳·江式》:“又建《三字石經》於 漢 碑之西,其文蔚炳,三體復宣。” 宋 蘇軾 《送參寥師》詩:“胡為逐吾輩,文字爭蔚炳。” 明 唐順之《贈蔡年兄道卿序》:“間或作為文辭,與一時文士相馳騁上下,如虎豹之不肯自晦其章,而蔚炳時見乎外也。”

2:光彩迸射。

《金瓶梅詞話》第七一回:“ 乾明宮 、 神寧宮 、 昭陽宮 、 合璧宮,光光彩彩,丹青炳爆。

3:文采炳煥。賁bì 文飾,裝飾得很好:賁臨(貴賓盛裝來臨)。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章表》:“是以章式炳賁,志在典謨,使要而非略,明而不淺。”

4:斑斕的虎紋。借指虎。彪:虎身上的斑紋,引申為有文采:彪炳。

宋 蘇軾 《壬寅二月作詩五百言寄子由》:“冒險窮幽邃,操戈畏炳彪。”

彪炳:文采煥發;照耀:~青史;~千古。

彪炳千古(彪炳日月):形容偉大的業績流傳千秋萬代。

清 湯之旭《 尹思袁公墓志銘》“舅姓袁氏,曾祖可立(袁可立),登明萬曆己丑進士,累官兵部尚書太子少保。事業熏名,彪炳前史。”

虎炳:文采如虎紋明著。

晉 葛洪 《抱朴子·尚博》:“夫上天之所以垂象,唐 虞 之所以為稱,大人虎炳,君子豹蔚, 昌 旦 定聖,謚於一字, 仲尼 從 周 之郁,莫非文也。”

5:

(1)光彩照耀貌。

《漢書·司馬相如傳下》:“宛宛黃龍,興德而升,采色玄耀,炳炳輝煌。” 唐 鄭處誨 《明皇雜錄》卷下:“共會於 國忠 宅,將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觀者如堵。”《說岳全傳》第六回:“五星炳炳聚奎邊,多士昂昂氣象鮮。”

(2)昭明貌。

唐 孫樵 《寓汴州觀察判官書》:“執事三從事 盧公 ,其所以佐 盧公使炳炳不磨於世者, 襄陽 南渡之民,皆能道之。”

宋 陳亮 《祭宗式之文》:“我脫囚系,理亦炳炳。”

清 龔自珍 《武顯將軍福建海壇鎮總兵官丁公神道碑銘》:“再告下車者曰:是百戰百克而無炳炳於時者。”

(3)指文采鮮明。

唐 張說 《處士元公碣銘》:“嗟我處士,炳炳其文。”

明 宋濂 《國朝名臣序頌·竇文正公默》:“有卓 竇公,誾誾而馴,雍雍而惇,炳炳而文。”

6:文章絢爛,學識淵博。

南朝 宋 鮑照 《蜀四賢詠》:“ 褒 氣有逸倫,雅繢信炳博。” 褒, 漢 王褒 。

7:光明燦爛。

晉 葛洪 《抱朴子·釋滯》:“子可謂戴盆以仰望,不睹七曜之炳粲。”

8、炳發:

(1)猶煥發。

《宋書·符瑞志中》:“神鳥集長樂宮 東闕樹上,又飛下地,五采炳發,留十餘刻。”

唐 李白 《化城寺大鐘銘》:“龍質炳發,虎形躨跜。”

(2)發揚光大。

《法苑珠林》卷四九:“炳發道聲,移易俗聽。”

9:明顯突出。

明 胡應麟 《詩藪·國朝下》:“中原自李 何 輩先達,高子業 以沖遠繼之。嗣是作者,雖篇什間存,終非炳赫。”

10、炳煥:

(1)鮮明華麗。

《文選·張衡》:“龍雀蟠蜿,天馬半漢,瑰異譎詭,燦爛炳煥。” 薛綜 註:“燦爛炳煥,絜白鮮明之貌。”

唐 崔令欽 《教坊記》:“觀者忽見眾女鹹文繡炳煥,莫不驚異。”

《東周列國志》第二六回:“寡人忽若身在雲中,縹緲無際,至一宮闕,丹青炳煥。”

(2)顯著。

《宋書·武帝紀中》:“靈祥炳煥,不可勝紀。”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序志》:“惟文章之用,實經典枝條,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詳其本源,莫非經典。”

煥炳:1.明亮。

漢 王充 《論衡·超奇》:“天晏,列宿煥炳。”

《西京雜記》卷三:“作蟠螭以口銜燈。燈燃,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唐 吳筠 《遊仙》詩之十九:“燭龍發神曜,陰野彌煥炳。”

2. 昭彰。

唐 劉知幾 《史通·古今正史》:“自是以來,春秋考紀亦以煥炳;而忠臣義士,莫之撰勒。”

3. 謂詞采明麗。

《後漢書·應劭傳》:“文章煥炳,德義可觀。”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條貫有倫,則煥炳可觀,有足稱者。”

11、炳煌:昭明。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二:“此皆聖訓炳煌,視 魏道武 改 柔然 為蠕蠕 者,何啻滄海之與蹄涔!”

12、炳輝:光耀貌。

明 張居正 《翰林為師相高公六十壽序》:“公文章功業,炳輝烜赫,皆諸君所親見。”

清 鈕琇 《觚賸·石言》:“﹝端溪 硯石﹞望之有形,撫之無跡。南離炳輝,蒸為紫雲。”

13、炳慧:昭明智慧。

南朝 梁 沉約 《繡佛像贊》序:“含微宅理,炳慧臨空。”

14、炳見:明察。

明 李東陽 《吊顏魯公祠》:“既炳見於先機,復潛鋒於外攘。”

15、炳琅:亦作"炳朗"。亦作"炳朖"。亦作"炳烺"。光輝照耀。

三國 吳 無名氏 《天發神讖碑》:“上天宣命昭太平,文字炳朖。”

明 方孝孺 《關王廟碑》:“其炳朗靈變者,不與眾人俱。”

明 張居正 《送大曹長暘谷南先生赴留都考功序》:“古碩彥名流,炳琅當代、焜耀千禩者,鹹於困踣中起之,誠非幸也。”

明 高攀龍 《序》:“先生之學……遂卓卓炳烺宇內。”

16:燦爛。

晉 葛洪 《抱朴子·暢玄》:“鮮華艷采,彧麗炳爛。”

前蜀 貫休 《循吏曲上王使君》詩:“需宿需宿,炳爛光合。”

爛炳:光芒閃耀。

《西京雜記》卷三:“有青玉九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盤龍,以口銜燈。燈然則鱗皆動,爛炳若列星而盈室。”一本作“ 煥炳”。

17、炳烈:光明剛直。

唐 柳宗元 《吊萇弘文》:“夫何大夫之炳烈兮,王不寤乎讒賊。”

18、炳麟:光明貌。

清 趙翼 《古詩》之十一:“或文采映發,或英烈炳麟。

19、炳靈:

(1)煥發靈氣。

《文選·左思》:“近則江漢 炳靈,世載其英。” 呂向 註:“炳,明也;載,猶生也。謂江漢 明靈,故代生賢哲。”

唐 陳子昂 《送吉州杜司戶審言序》:“ 杜司戶 炳靈翰林,研幾策府。” 金 元好問 《內相文獻楊公神道碑銘》:“識者以為中國之大,平治之久,河嶽炳靈,實生人傑。”

(2)閃爍的靈氣。

漢 班固 《幽通賦》:“系 高頊 之玄胄兮,氏中葉之炳靈。”

唐 溫庭筠 《過孔北海墓二十韻》:“珪玉埋英氣,山河孕炳靈。”

20:明顯。

晉 葛洪 《抱朴子·明本》:“五經之事,注說炳露,初學之徒,猶不可解。”

21:明顯;顯著。

漢 班固 《白虎通·五行》:“其日丙丁。丙者,其物炳明。”

南朝 宋 謝靈運 《詣闕上表》:“臣昔忝近侍,豫蒙天恩,若其罪跡炳明……自無容身之地。”

宋 葉適 《漢陽軍新修學記》:“堂廡崇崇,百楹相扶,牆甓外周,赤白炳明。”

22:

(1)明顯貌;明白貌。

《漢書·劉向傳》:“﹝陛下﹞決斷狐疑,分別猶豫,使是非炳然可知,則百異消滅而眾祥並至。”

唐 孫樵 《與友人論文書》:“煥然如日月之經天,炳然如虎豹之異犬羊也。”

明 張居正 《跋》:“還金至小節,非 葉母 母儀婦訓之炳然者,而士大夫鹹極稱之。”

(2)光明貌。

宋 蘇軾 《謝孫舍人啟》:“穆如清風,草木皆靡;炳然白日,霰雪自消。”

23:光彩閃耀貌。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麗辭》:“體植必兩,辭動有配……炳爍聯華,鏡靜含態。”

南朝 梁 江淹 《蓮華賦》:“畫台殿兮霞蔚,圖縑縞兮炳爍。”

清 王灼 《祭海峰先生文》:“惟其著述,炳爍巍峨,雲漢昭垂,百祀不磨。”

24、炳睟:鮮明潤澤。

《文選·顏延之》:“ 虞 庠飾館,睿圖炳睟。” 張銑 註:“炳然溫潤。睟,溫潤貌。”

25:文彩鮮明貌。

漢 王充 《論衡·案書》:“今尚書郎班固 ,蘭台令 楊終 、 傅毅 之徒,雖無篇章,賦頌記奏,文辭斐炳。”

26、彬炳:文采煥發貌。

南朝 梁 江淹 《遂古篇》:“其說彬炳,多聖言兮。”《宋書·禮志一》:“或者虎取其威猛有彬炳,玉以象德而有溫潤。”

27:明顯。《漢書·谷永傳》:“百姓失業流散,羣輩守關。大異較炳如彼,水災浩浩,黎庶窮困如此。”

三、成語

1、炳如觀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梁啓超 《歐洲地理大勢論》:“人民之職業,物產之製造,種種殊異之處,則如網在綱,炳若觀火。”亦作“ 炳如觀火”。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其詞秩然有條,名分大義,炳如觀火。”

2、炳如日星:〖as brilliant as the sun, the moon andthe stars〗光明如同日月星辰。

仁皇一朝人才之盛,如文正公、文忠公、師魯,皆第一流人,名書國史,炳若日星,初不假於稱讚。——《清波雜誌》

宋·陸九淵《貴溪重修縣學記》:“二帝二皇之書,先聖先師之訓,炳如日星。”

3:言辭如丹青般光輝燦爛。丹青﹐指繪畫。

漢揚雄《法言.君子》﹕"或問﹕'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

4、文炳雕龍:炳:形容有文采;雕龍:擅長寫文章。文章寫得很出色,極富文采。

《魏書·高允傳》:“質侔和璧,文炳雕龍,耀姿天邑,衣錦舊邦。”

5:1.光明正大貌。琅琅:象聲詞,金石相擊的聲音、響亮的讀書聲音等。

明 劉基 《海寧應氏墓庵記》:“教子弟以書,炳炳琅琅,肅肅蹌蹌。”

6、炳炳烺烺:光亮鮮明。形容文章辭采聲韻之美。

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而以為能也。”

★清·姚瑩《復楊君論詩文書》“千載而下,仰其風者猶將奮起;況其發之為~之辭,誦之有鏗鏗鏘鏘之聲音哉。”

7、炳炳麟麟:〖brilliant〗形容十分光輝顯赫

《文選·揚雄劇秦美新》“帝典闕者已補,王綱弛者已張,炳炳麟麟,豈不懿哉!”

8:1.明顯貌。

清 龔自珍 《上國史館總裁提調總纂書》:“以上都一十八條,皆舉其炳炳顯顯者,餘小事,頭緒尚多,未易鬯宣。”

9:見"炳炳烺烺"。燁燁: 1.明亮;燦爛;鮮明。2.灼熱貌;顯赫貌。

10:〖testified〗形容所述明確有據。

《明史·海瑞等傳贊》:“丘橓、呂坤雖非瑞匹,而指陳時政,炳炳鑿鑿,鯁亮有足稱者。”

11、炳燭夜遊

【釋義】:秉:點燃。珍惜光陰。舊時比喻及時行樂。

【出處】: 三國·魏·曹丕《又與吳質書》:“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遊,良有以也!”

【近義詞】:秉燭夜遊

【示例】:古人~,良有以也。(唐·李白《春夜宴從桃花園序》)

12、炳燭之明(秉燭之明)

【釋義】:點燃蠟燭,用以照明。形容人到老年,好學不倦。 【典出】:漢·劉向《說苑》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

師曠曰:“何不秉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譯文】:

晉平公詢問師曠說:“我今年七十歲了,想再學習,恐怕為時已晚了!”

師曠說:“您為什麼不點燃蠟燭來照明呢?”

晉平公說:“哪裡有作別人臣子,卻敢戲弄他的國君的人呢?”

師曠說:“盲臣哪裡敢戲弄國君您啊!臣下我聽說:少年時愛好學習,就像在早晨溫和的太陽光下學習;壯年時愛好學習,就像在中午的太陽光下學習;老年時愛好學習,就像點燃蠟燭,照起亮光來學習。點燃蠟燭照起亮光(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個更好呢)?”

13、彪炳千秋(千古、青史、史冊、丹青、日月)

【釋義】:形容偉大的業績流傳千秋萬代。

【出處】:南朝·梁·鍾嶸《詩品》卷中:“晉弘農太守郭璞詩,憲章潘岳,文體相輝,彪炳可玩。”

【近義詞】:流芳千古 青史流芳反義詞:遺臭萬年

拼音是bing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