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炸貨

“炒米兒”可以乾吃,但更多的是用開水泡著吃,泡米兒吃米兒也有講究。 揉坯時對水質量要求嚴格,望羊橋有一口“不乾泉”,是最好的揉麻花水質。 摻水的多少也很重要,坯子幹了,麻花硬、不脆,稀了做不了。

炒炸貨是石門農家最普遍的一種小吃,特別是在春節前夕,家家都開炒炸貨店,人人袋中揣炒貨或炸貨,個個嚼得叮嘣響,張張嘴巴噴噴香。最常見的有炒米兒、炒苞谷,炒蠶豆、炒黃豆、以及麻花、油炸黃豆、蠶豆等。

炒米兒

炒米兒是石門人的一道傳統小吃,也是待人接物的常備點心,特別是過年期間到土家人家裡拜年作客,主人總會熱情地為你泡上一碗炒米兒,作為迎接客人的見面禮。炒米作又酥又脆,落口消融,頗受歡迎。
米兒好吃卻不好做,其工序較為複雜,首先是製作“陰米”。具體製作方法是篩選優質糯米浸泡四五天,然後將浸泡的糯米用清水淘洗,放入木甑中蒸熟,趁熱將糯米攤鋪到簸箕中晾曬。一般是利用晴天多雲或陰天陰乾,如遇上大太陽天,則須在陰米上面蓋上一層布,以防烈日曝曬,將陰米曬裂,俗稱之“炸腰”。在整個晾曬過程中,還要不時地用手將晾曬的結團的糯米輕輕搓摩,使其回復到米粒狀態,於是乎,生米變成了熟米,糯米便成了“陰米”。在這種質變的過程中,陰乾起關鍵作用,大約“陰米”之名由此而生。
“陰米”營養豐富,產婦坐月子時,娘家都要送“陰米”給曾因生產而大付出的女兒滋補身子。一般喜將“陰米”加適量的水煮成粥狀,然後再加入雞蛋、紅棗、枸杞和少量食鹽。這便成了香噴噴的“陰米粥”,既是產婦催奶的發物,亦是滋養補身的佳品。此系陰米的一種吃法。
另一種吃法便是將陰米炒成米兒。“炒米兒”也是個技術活:先將細砂倒入鐵鍋中反覆炒熱,有的還適度地加點桐油煅炒,再將“陰米”倒入砂中,用竹製的炒耙反覆快速掀動,不一會兒,“陰米”受到均勻加熱,便膨脹其體,搖身變成了白白胖胖的“炒米兒”。這時,主婦要立即將炒米起鍋,手腳稍為一慢就會使炒米兒變黃,為鄉親鄉鄰留下“其技術不到堂”話柄。按此法加工出的米兒顆粒比陰米大三五倍,純白色的便是上等的“米兒”。炒米出鍋後,要立即用細篾篩篩掉隨其一道鏟起的細砂,將剩在篩子中的“炒米兒”散攤在一張大簸箕上,讓其充分冷卻後,再藏之密封的罈子中,以備隨時取出食用。
“炒米兒”可以乾吃,但更多的是用開水泡著吃,泡米兒吃米兒也有講究。一般是將紅糖和炒米兒放入碗裡,再用開水沿碗邊四周推擠,若從中間淋水,便會導致米兒從碗沿溢出,浪撒一地,弄得主客人都尷尬。因此,山里流行“滾水泡米兒、周圍淋”的俗語,實為經驗之談。吃“米兒”的方法更是獨特神秘,主人只給一隻筷子,如果仍再索取另一隻,會遭主人訕笑,說用兩隻筷子,會死丈母娘的。此說法之緣起,尚待考證。
此外,有的人家還喜歡將“米兒”拌在豆腐中,加入辣椒、食鹽和香料,搓成團放入油鍋里可油炸成“圓子”。“圓子”是石門土家婚筵中的開席菜,有“圓子”不到不準動筷吃飯的講究。
石門人對炒米兒可謂是情深意篤。據抗日名將鄭洞國將軍的兒媳焦俊保女士講述,老將軍晚年定居北京時,最喜歡用石門的炒米泡牛奶作早餐,其炒米都是由將軍的大女兒鄭風雲從石門給他捎出的。上世紀70年代,由於特殊原因,故鄉的炒米兒一度中斷,鄭老只得用北京城裡那種手搖鐵罐製作的爆米花替代,只是味道差得了,弄得老將軍搖頭大嘆:“唉,還是石門的米兒好哇!”
無獨有偶,也就是這一時期,在海峽彼岸,流寓台灣的國民黨原立法院立委、石門籍人士伍家宥,對故家的炒米兒懷念不已,曾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故鄉舊時春日率以炒米花餉客,米花為糯米蒸熟曬乾,顆粒潔白晶瑩,稱為陰米,以之入炒沙中,略翻掀,爆炒而成者。”這篇日記寫於1976年2月8日,即老人逝世前的一個多月,雖非絕筆,卻也是其對故鄉感懷的一種真實記錄。由此可見,鄉愁並非只是一枚小小的郵票、一張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土墳、一灣淺淺的海峽……也可以是一碗白花花、香噴噴的炒米兒。

望羊麻花

許多旅客從壺瓶山游罷回來,或游龍王洞後返程之際,都要慕名買上一包望羊麻花。因為這是享譽百年的特色小吃,其名氣或許不及天津大麻花,但口味絕對不會亞於它。望羊橋是石門城西部三十公里處的一個小集鎮。鎮上的人多以手工製作麻花為生,特別是橋頭的楊氏三兄弟用家傳秘方製作的麻花,形體誘人,色澤橙黃,香酥可口。正巧麻花鋪就座落在石清公路旁,湘鄂邊境來往之客大都聞香止步,下車買上一兩包甚至十來包麻花。
望羊麻花始創於清朝光緒初年,四川一個姓史的人被朝廷追殺逃到石門望羊橋,史先生能做七十多種副食,冷盆熱盆都是高手。望羊橋人都把史先生接到家裡學做月餅、蛋糕、連環酥、麻花等。史先生走東家串西家將平生所學的副食秘方全傳給瞭望羊橋。幾年以後,一直未成家的史先生還是死於窮追其不捨的官兵刀下,但副食秘方卻在望羊橋存活下來,並傳宗接代了。受史老先生嫡傳的龔氏,百餘年來一直住在望羊橋,其麻花秘方則也代代相傳過來。清朝末年,龔氏出了個秀才龔興田,亦曾做過登科夢,可還未等他去考舉人,科舉制便廢除了。秀才也只得子承父業,做起麻花來。由於肚子有墨水,做起麻花來居然比別人高出一籌。臨終前,他將自己的拿手絕活傳給兒子龔世池,兒子本欲將祖傳秘方再傳兒子,無奈斯時兒子太小,便只得就將秘方傳給女兒,女兒出嫁給望羊橋頭的楊明欣。楊明欣又拜師岳老子龔世池,潛心學了幾手絕招,就這樣,楊明欣得了龔氏家族之真傳,並將其發揚光大。改革開放後,商品經濟在潮席捲山鄉,望羊橋麻花應運而生,當時年愈古稀的楊明欣又將秘方傳給了自己的四男三女,致使家族成瞭望羊麻花的領軍人物。
望羊麻花的祖傳秘方在哪裡?聽說關鍵是配方。有人說配方里有人中黃,有人說配方里有童子尿,但終究是傳說。據悉,其麻花從選料到製作工藝都是極其嚴格的。首先要選擇精粉、精油、白沙糖、小蘇打還要配以桂子、桂皮、大桂、小桂、肉桂五香。一樣都不能少。比如放糖只能放白沙糖,糖精替代不得,摻糖精的麻花吃起來甜,吃後苦,而且外面脆,內面硬。紅糖也不宜用,紅糖麻花是黑色,炸出來也泡脆。其次是揉坯。揉坯是力氣活,一般女人乾不起。配料更是技術活,放料特別是祖傳的原料必須在私密環境下運作,自然是秘不示人。揉坯時對水質量要求嚴格,望羊橋有一口“不乾泉”,是最好的揉麻花水質。摻水的多少也很重要,坯子幹了,麻花硬、不脆,稀了做不了。揉坯是否揉到位,全憑師傅的手感和眼睛工夫。再次是起炸。坯子揉好了必須立即起炸,否則坯子就作廢了。起炸用的必須是精油,不能用回鍋油。起炸的火大火小、火候要恰到好處,炸出的麻花才能個大、香脆、金黃色。起炸時間必須先在白天自然光照中,因為夜晚無論多亮的燈光都有欺騙性,不能準確把握麻花成色。有說望羊麻花是雞蛋麻花,香、脆、化渣,其實真正摻雞蛋的麻花保質期為3-6個月。望羊麻花冷熱皆好吃。熱麻花在冰水中一淬拿起來吃,又焦脆又柔軟,沒牙的老人都吃得動,冷麻花用開水沖泡一下就吃照樣焦脆香軟,這就是鑑別望羊橋麻花的最好方法。望羊麻花做為石門土特產早已走進了大城市,走到美國、加拿大、巴拿馬、澳洲等地。2000年,頗具現代意識的望羊楊氏第三代傳人楊自雲,特將祖傳的“望羊橋”楊氏大麻花向工商部門登記註冊,成為名正言順的名優品牌了。2003年,“望羊橋楊氏大麻花”參加湖南省農博會展出,頗受消費者的青睞與讚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