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眉岩鵐

灰眉岩鵐

灰眉岩鵐(學名:Emberiza cia)屬小型鳴禽,體型約16厘米。頭、枕、頭側、喉和上胸藍灰色,眉紋、頰、耳覆羽藍灰色,貫眼紋和頭頂兩側的側貫紋黑色或栗色,背紅褐色或栗色、具黑色中央紋,腰和尾上覆羽栗色、黑色縱紋少而不明顯。下胸、腹等下體紅棕色或粉紅栗色。一般主食植物種子。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體羽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分布於俄羅斯、蒙古、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國。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灰眉岩鵐 灰眉岩鵐

中 文 名:灰眉岩鵐

物種分類:鳥類雀形目雀科鵐屬

拉 丁 名:Emberiza cia

英 文 名:Rock Bunting

屬中文名:鵐屬

體 型: 體重♂15-22g,♀16-23g;體長♂145-174mm,♀140-172mm;峰♂9.5-12mm,♀9-11.5mm;翅♂72-84.5mm,♀68-81mm;尾♂69-82mm,♀64.5-84mm;跗蹠♂18-20mm,♀17-20mm(華北亞種)。

叫聲:鳴聲甚悠長,加速成清晰的啾啾短句聲似鷦鷯或蘆鵐。叫聲為尖而拖長的tsii;告警時加長並重複。其他叫聲包括短促的tiip,唧啾聲及捲舌音trrr。

分布範圍:西北非、南歐至中亞和喜馬拉雅山脈。

分布狀況:地方性常見留鳥,高可至海拔4000米。亞種par在中國新疆西北部阿爾泰山西天山;stracheyi於西藏西南部札達、噶爾及普蘭地區。

習性:喜乾燥少植被的多岩丘陵山坡及溝壑深谷,冬季移至開闊多矮叢的棲息生境。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 國內分布於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河北北京山西湖北、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區。

國外分布: 國外分布於非洲西北部、歐洲南部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德國西南部,往東到巴爾幹半島克里米亞高加索小亞細亞中東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拉達克、印度、中 亞、阿爾泰、蒙古、西伯利亞南部,一直到外貝加爾地區。

形態描述

灰眉岩鵐 灰眉岩鵐

雄鳥額、頭頂、枕,一直到後頸均為藍灰色,頭頂兩側從額基開始各有一條寬的栗色帶,其下有一藍灰色眉紋,眼先和經過眼有一條貫眼紋,在眼前段為黑色,經過眼以後變為栗色,顴紋黑色,其餘頭和頭側藍灰色。上背沙褐色或棕沙褐色,兩肩栗紅色,均具黑色中央縱紋,下和尾上覆羽純栗紅色、無縱紋或縱紋不明顯,有時具淡色羽緣,上小覆羽藍灰色,中覆羽和大覆羽黑色或黑褐色,中覆羽尖端白色,大覆羽尖端棕白色、皮黃色或紅褐色,在翅上形成兩道淡色翅斑。飛羽黑褐色,羽緣淡棕白色,內側飛羽具寬的皮黃栗色或淡棕褐色羽緣和端斑。中央一對尾羽棕褐色或紅褐色,羽緣淡棕紅色,外側尾羽黑褐色,最外側兩對尾羽內翈具楔狀白斑,尤以最外側一對大,次一對較小。頦、喉、胸和頸側藍灰色,其餘下體桂皮紅色或肉桂紅色,腹中央較淺淡,腋羽和翼下覆羽灰白色。雌鳥雄鳥相似,但頭頂至後頸為淡灰褐色且具較多黑色縱紋,下體羽色較淺淡,胸以下為淡肉桂紅色。虹膜褐色或暗褐色,嘴黑褐色,下嘴較淡,腳肉色。

鑑別特徵:小型鳥類,體長15-17cm。頭、枕、頭側、喉和上胸藍灰色,眉紋、頰、耳覆羽藍灰色或白色,貫眼紋和頭頂兩側的側貫紋黑色或栗色,顴紋黑色、後端向上延伸至耳覆羽後與貫眼紋相遇。背紅褐色或栗色、具黑色中央紋,腰和尾上覆羽栗色、黑色縱紋少而不明顯。下胸、腹等下體紅棕色或粉紅栗色。特徵極明顯,野外容易識別。特別是通過特有的頭斑,很容易與其他鵐類相區別。

亞種

灰眉岩鵐新疆亞種(學名:Emberizaciadecolorata)。分布於塔什乾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俄羅斯Nargn,Turkestan。
灰眉岩鵐甘青亞種(學名:Emberizaciagodlewskii)。分布於俄羅斯、印度、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寧夏、祁連山東部、甘肅、青海、西抵黃河上游、青海湖以南山脈、金沙江上游、西藏、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西伯利亞。
灰眉岩鵐青藏亞種(學名:Emberizaciakhamensi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青海、四川、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瀾滄江上游的雜楚河。
灰眉岩鵐華北亞種(學名:Emberizaciaomissa)。在中國大陸,分布於東北、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四川、湖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秦嶺。
灰眉岩鵐北疆亞種(學名:Emberizaciapar)。分布於俄羅斯、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Transcapia,USSR。
灰眉岩鵐阿里亞種(學名:Emberizaciastracheyi)。分布於阿富汗以及中國大陸的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Kumaon。
灰眉岩鵐四川亞種(學名:Emberizaciastyani)。在中國大陸,分布於四川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松潘。
灰眉岩鵐西南亞種(學名:Emberizaciayunnanensis)。分布於緬甸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雲南大理。

生活習性

遷 徙: 主要為留鳥,一般不遷徙或部分遷徙或遊蕩

生 境: 棲息於裸露的低山丘陵、高山和高原等開闊地帶的岩石荒坡、草地和灌叢中,尤喜偶爾有幾株零星樹木的灌叢、草叢和岩石地面,也出現於林緣、河谷農田、路邊以及村旁樹上和灌木上,海拔高度500-4000m。

食 性: 主要以草子、果實、種子和農作物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除大量的雜草種子外,還有小麥燕麥、蕎子等農作物;動物性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金龜甲、步行蟲,以及半翅目、鱗翅目和直翅目昆蟲及昆蟲幼蟲。

習 性: 常成對或單獨活動,非繁殖季節成5-8隻或10多隻的小群,有時亦集成40-50隻的大群。白天在地上邊走邊啄食,不時發出‘jier、jier’的叫聲。秋冬季多活動在向陽河谷兩側的農田、草坡或村旁附近農地上,當人接近時,則從地上飛起棲停在附近樹上,稍後又陸續下地或飛走,通常不遠飛,一般飛10-20m後又落地或鑽入灌叢和草叢中。繁殖期間常站在灌木或幼樹頂端、突出的岩石或電線上鳴叫,鳴聲洪亮、婉轉、悅耳、富有變化。常常邊鳴唱邊抖動著身體和扇動尾羽。

物種繁殖

灰眉岩鵐 灰眉岩鵐

繁 殖: 繁殖期4-7月。最早一窩曾發現於4月14日在昆明近郊山坡草叢中,當時窩內已有4枚卵;李德浩1963年4月29日也在青海南部玉樹針葉林林緣草叢中發現一窩,已產有4枚卵;最晚在7月初至7月末還有正在產卵的巢,如李桂垣等(1985) 7月1-12日就曾先後在四川西部甘洛一帶獲得12個分別帶有卵的巢,鄭光美亦在7月8日在北京地區的百花山山坡草叢中發現一窩有4枚卵的巢(傅桐生等1998)。很顯然,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7月份仍有部分個體在產卵繁殖,但大量繁殖主要集中在5-6月。

繁殖期開始的早晚除與海拔高度、緯度和氣候條件有關外,與個體年齡或許也有一定關係。1年繁殖2窩,少數或許3窩。營巢於草叢或灌叢中地上淺坑內也在小樹或灌木叢基部地上或在離地1-2.5m的玉米地邊土埂上或石隙間營巢的(李桂垣等1985;吳至康等1988)。巢呈杯狀,外層為枯草莖和枯草葉,有的還摻雜有苔蘚和蕨類植物葉子,內層為細草莖、棕絲、羊毛、馬毛等,有的內層全為羊毛牛毛,偶爾也墊有少許羽毛。巢的大小據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對12個巢的測量為外徑8.0-11.5cm×10.5-16cm,平均9.1cm×11.5cm,內徑5.0- 6.0cm×5.0-6.5cm,平均5.6cm×6.0cm,高5.5-6.5cm,深3.0-6.5cm。李德浩和吳至康等分別在貴州和西藏測量的結果亦很相似,外徑為8-12cm,內徑為5.0-8.5cm,巢高5.0-9.6cm,深4.0-6.0cm。營巢主要由雌鳥承擔,每窩產卵3-5枚,多為4枚。卵的顏色變化較大,有白色、灰白色、淺綠色、灰藍色或土黃色等,其上被有紫黑色或暗紅褐色點狀、棒狀或髮絲狀深淺兩層不同的斑點和斑紋,尤以鈍端較密,常形成圈狀。卵的大小等測量的22枚卵為19-22.5mm×14.5-16.3mm,平均21.2mm×15.5mm,重2.5g。測量的10枚卵為20-23.5mm×15-17mm,平均21.9mm×16.1mm,重2.8-3.5g,平均3.18g,較前者稍大。孵卵由雌鳥承擔,孵化期11-12天。雛鳥晚成性,雌雄鳥共同覓食餵雛,每日餵雛時間長達12小時,一般每小時餵2次,最多每小時達4次,雛鳥留巢期約12天。繁殖期間天敵主要有雀鷹大嘴烏鴉雙斑錦蛇

種群保護

灰眉岩鵐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