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筆燙畫

火筆燙畫是我國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藝術。燙畫,又稱“烙畫”,“火筆畫”、“烙花”.火筆畫源於西漢時期,後由於災荒、戰亂等原因,這個“畫系”曾經一度失傳過。直到清光緒年間才重新被發現,經整理,現在逐漸形成了以河南、河北等地為代表的幾個烙畫派系。該畫種是在原來用木質或竹器上燙畫的基礎上演化而來,是把絲綢、棉布、宣紙等作畫材料經過特殊處理,其目的是讓燙畫更能給人古老和滄桑的美感。同時,這種畫經過碳化後,沁人的清香不但有助於保護室內空氣環境,也能使人神清氣爽,對人體健康有益。

火筆燙畫

是我國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藝術
燙畫,又稱“烙畫”,“火筆畫”、“烙花”,就是在木板上,利用電烙鐵的熱度,用巧妙的手法和熟練的繪畫技巧,將木板面燙糊而呈深淺不同的褐色圖案。據史書記載,烙畫起源於西方,興盛於東漢,鼎盛於明清,發展於現代。據考證,2000年前的東漢光武帝劉秀曾下詔旨定烙畫為朝廷貢品,亦稱“火針刺繡”,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烙畫的記載。
開始,烙畫者以鐵針為工具,在油燈上炙烤進行烙繪,主要作為筷子、尺子、木梳、竹木家具上的裝飾;後來,製作工藝和工具不斷改革,由“油燈烙”改為“電烙”乃至“雷射烙”,將單一的烙針或烙鐵改為大、中、小型號的專用電烙筆,比較先進的可以隨意調溫,配有多種特製筆頭,從而使這一古老的創作方式具備了前所未有的表現力。材料方面,也從單一的木製材料發展到在木板、紙張、絲絹、皮革、織毯等材料上烙繪;絡繪技法也發展出潤色、燙刻、細描和烘暈、渲染等。烙畫作品一般呈深淺褐色,古樸典雅,清晰秀麗,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變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別具一格。經渲染、著色後,還可產生更加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烙畫吸取繪畫藝術之長和火筆的運用技巧,是一種集大成的藝術形式。烙畫過程中碳化原料表面,變色的部分是碳,不變質、不褪色、無毒無味,一幅好的烙畫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其它

文化藝術,生活娛樂,人物百科,社會人文,中外歷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