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港

共4孔,單孔寬2.2米,高3米,閘底高程2.5米。 鵝頭尾納潮閘門鵝頭尾納潮閘門長14.5米,寬10米。 鹽場於1975年投產,實際生產面積為418.75公頃,年產原鹽3萬噸左右。

海堤填築

火燒港海堤北起鵝尾山,經本蓮嶼、礁仔頭、小吉釣、吉釣,南至天山西側。共5條海堤,總長1409米(其中一線345米;二線556米;三線119米;四線184米;五線205米)。海堤結構以土堤為主,基礎拋石,兩旁砌護。堤高8~10米(堵口段高14米),堤面寬7.5米。其中二線海堤深達23米,淤含水率達40%~70%,穩定性差,施工難度大。為此,改變施工方法,即基礎採取軟泥擠壓兩旁,中間採取拋石填築。1973年4月22日大堤合龍,接著全線加高,6月17日結束。總投入86萬工日,挖填土石120萬立方米,投資154萬元。
海堤建成後,港內本蓮嶼、礁仔頭、小吉釣、吉釣、貓嶼、雞蛋嶼等6個島嶼連成一片。

閘門建造

1971年開始,工程指揮部先後在堤內礁仔頭、鵝頭尾、小吉釣等處建造3座排水閘、1座溢洪閘、1個機械排洪站、1座納潮閘。配備16台8~15噸電動、手搖兩用啟閉機和3台80千瓦軸流泵。最大排水量為50立方米/秒,最大納潮量為126立方米/秒。

礁仔頭排洪閘門

始建於1971年,1973年4月建成。閘門長28.3米,寬10.7米。以塊石為基礎,條石漿砌墩牆。共5孔,每孔寬3米,高3.4米,閘底高程為零點。閘板啟閉梁為鋼筋混凝土,配備5台各15噸啟閉機,泄洪能力為50立方米/秒。1990年6月,在礁仔頭排水閘門內側又建1座排澇站,長10米,寬4米,安裝3台80千瓦軸流泵,日排水27.5萬立方米,是縣內排水能力最大的排澇站。

鵝頭尾排洪閘門

長14米、寬10米。共4孔,單孔寬2.2米,高3米,閘底高程2.5米。配備4台8噸啟閉機,最大泄洪能力為48.5立方米/秒,日排水140萬立方米。同時在橫山頭增建1座寬14米、高4.2米的溢洪道,溢洪能力為32立方米/秒。

小吉釣排洪閘門

結構設施和泄洪能力與鵝頭尾排洪閘門相同,擔負著海塍頭至天山一帶6.2平方公里的泄水排洪。同時又在隔堤建1座2孔泄洪閘門,調節小吉釣閘門排洪。

鵝頭尾納潮閘門

鵝頭尾納潮閘門長14.5米,寬10米。共4孔,每孔寬2.2米,長3米。閘底高1.5米,閘頂高9米。配備4台10噸啟閉機,納潮能力為12.6立方米/秒,日進水15~26萬立方米,基本滿足曬鹽用海水。

灘內開發

火燒港圍海面積729公頃,除沿岸173公頃墾為耕地外,其餘556公頃灘地被闢為鹽場。

火燒港鹽場

1973年6月開始建設,除低灘蒸發區66.54公頃外,其餘劃分為4大片20個單元,每單元均建有蒸發池(制鹵池)和結晶池。其中蒸發池總面積254.56公頃,結晶池總面積35.56公頃,低灘蒸發池面積為62.09公頃。鹽場於1975年投產,實際生產面積為418.75公頃,年產原鹽3萬噸左右。1991年,晴日多,雨天少,產量高達3.7萬噸。鹽場內還建有納潮渠道,總長3740米,海水經渠道儲入東壁、紅山、海塍頭3個水庫,供曬鹽用;2條排洪溝,總長1.1萬米,場外洪水經此分流入海;3條排淡主幹溝,總長4810米,21條支溝(20個單元和低灘蒸發區各1條),總長5370米。此外,還建有5條專用公路,總長8.17公里;30座橋涵;1座運輸碼頭,可停泊100噸級以下船舶。

北厝鹽場

1958年,天山村民眾在村西澳口圍海,築堤600米,高6米,圍墾面積33.3公頃。1971年海灘下段5公頃又闢為鹽場,實際生產面積2.8公頃。1973年投產,年產原鹽300噸。1989年,天山村民眾又在北厝鹽場外側圍堤300米,高6米,圍海16公頃,其中14公頃闢為鹽場,1991年投產,年產原鹽近千噸。

澳底鹽場

位於火燒港鹽場東側,海塍頭村西。1989年,北厝村民利用火燒港圍海餘地,建造鹽場,有效生產面積為14公頃。1990年投產,年產量達千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