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新園蛛

灌木新園蛛

雌蛛體長8毫米左右,雄蛛體長6-8毫米。分布於湖北、湖南,山東、河南,陝西、貴州、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中文名:灌木新園蛛
拉丁學名:Neosconaadianta(Walckenaer,1802)
綱:蛛形綱
灌木新園蛛灌木新園蛛

目:蛛形目
科:園蛛科
屬:新園蛛屬
功能類別:捕食性天敵
寄主昆蟲:0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棉花玉米、茶

形態特徵

雌蛛:體長8毫米左右。背甲黃褐色,中央及兩側各有一條暗褐色縱紋。前眼列微後曲;後眼列略平直。中眼域長寬約等,前邊稍大幹後邊。整肢前齒堤4齒;後齒堤3齒。胸板黑或黑褐色。步足黃橙色或褐色,膝、脛節及跗節的關節處具黑褐色輪紋。腹部背面黃褐色,中央具3對明顯的淺黃色斑紋,後端正中央斑紋呈條狀,在上述斑紋外側都具有黑揭色弧形斑,在弧形斑的外面有一淺黃色細邊。腹部側面各有4條黑褐色斜紋。腹部腹面中央有黑色縱斑,其兩側有白色條斑和白點。
雄蛛:體長6-8毫米。體色斑紋與雌蛛同,僅頭胸部兩側縱紋較寬。第1步足有一個角狀突起。
卵袋;圓形或橢圓形,由白色粗絲構成,少數為金黃色,絲質不密,結構鬆弛。有的卵袋上還覆有一層舊的絲網。直徑6-20毫米,以15毫米為多見。卵粒直徑0.50-1.00毫米。卵粒為淡黃,淡紫、黃色、深黃色等。卵粒飽滿有光澤。每個卵袋平均含卵粒60粒左右。

生物學特性

灌木新圓蛛於棉花中後期遷入棉田,多在棉蛛之間(以棉田周圍為多)結垂直圓網。網的大小以棉株之問距離的大小而有變化,以網捕食鱗翅目害蟲的戒蟲。該蛛一般在下午17時左右出來結網,早晨太陽升起前後隱蔽。有時也在棉葉背面做一簡陋的巢,離網之後就躲在巢內。
該蛛在湖北和江蘇古以低齡幼蛛在卵袋內越冬。翌年4-5月才離開卵袋營獨立生活。幼蛛在袋內蛻皮1-2次後方爬出卵袋。幼蛛第一次蛻皮後呈粉紅色,第二次褐色,附肢尖端黑色。
卵的抗逆能力較強,根據陸林(1963)的試驗,將卵粒浸在40℃溫水中浸泡5-10分鐘對孵化沒有影響;在50℃溫水浸泡5-10分鐘,大部分死亡;在60℃溫水中浸泡5-10分鐘,則全部死亡。在自然界灌木新圓蛛的卵常被寄生蠅或寄生蜂寄生,寄生率一般在2-5%。

地理分布

湖北、湖南,山東、河南,陝西、貴州、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