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黃散

瀉黃散是一種中藥,主治脾胃伏火證。目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瀉黃散瀉脾胃伏火,主治脾熱弄舌、口瘡口臭等;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熱牙痛、或牙宣出血、頰腮腫痛者。【方論】方中石膏、山梔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疏散脾經伏火為臣;藿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本方「為脾胃蘊熱而設」(張山雷),既清瀉脾中伏熱,又振復脾胃氣機,雖名「瀉黃」,而獨以風藥為重,是散火即所以瀉火。

基本信息

概要

【方名】 瀉黃散(又名瀉脾散)

【異名】瀉脾散(《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出處】 《小兒藥證直訣》

【分類】 清熱劑-清臟腑熱

【組成】藿香葉(21克) 山梔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風(120克)

【功用】 瀉脾胃伏火。

【主治】 脾胃伏火證。目瘡口臭,煩渴易飢,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脾熱弄舌等。

【用法】 上藥銼,同蜜、酒微炒香,為細末。每服一至二錢(3-6克),水一盞,煎至五分,溫服清汁,無時。

【禁忌】 斟酌。

【注意事項】小兒先天不足,大腦發育不全之弄舌者禁用,陰虛有熱者禁用。

【方論】方中石膏、山梔瀉脾胃積熱為君;防風疏散脾經伏火為臣;藿香葉芳香醒脾為佐;甘草瀉火和中為使。配合成方,共奏瀉脾胃伏火之功。

【附註】 本方與清胃散同有清熱作用。瀉黃散瀉脾胃伏火,主治脾熱弄舌、口瘡口臭等;清胃散清胃涼血,主治胃熱牙痛、或牙宣出血、頰腮腫痛者。前者是清瀉與升發並用,兼顧脾胃;後者是以清胃涼血為主,兼以升散解毒,此為兩方同中之異。

組成

藿香葉 七錢 山梔子仁一錢 石膏 五錢 甘草 三錢 防風 四兩,去蘆,切焙

主治

皮翻證。眼皮外翻,狀如舌舐唇,因胃經血壅氣滯,胞腫睫緊所致者。

藥性

脾屬中土,其色為黃,開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脾火亢盛,則口瘡、煩渴諸證由生。本方「為脾胃蘊熱而設」(張山雷),既清瀉脾中伏熱,又振復脾胃氣機,雖名「瀉黃」,而獨以風藥為重,是散火即所以瀉火。立此方者,可謂深得《內經》「火郁發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清瀉而正氣無傷,諸證得愈。「瀉黃」,即瀉脾經之熱,故名「瀉黃散」。

禁忌

1.胃陰虛有熱者禁用;

2.小兒先天不足,大腦發育不全,舌色淡白而弄舌者禁用。

藥理

主要有抗炎及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作用。

1.抑制小鼠耳廊炎症反應 本方水煎後離心所得上清液,按1.5g/kg劑量(相當於臨床成人用量的10倍)給小鼠腹腔注射每次,給藥後4.5小時即可顯著抑制巴豆油所致的耳部炎性腫脹,腫脹度比空白對照組減輕38.5%。作用強度與5mg/kg醋酸強的松龍相近。拆方研究表明,原方去五分之四防風,抑制巴豆油致耳腫作用略有增強,但差異不顯著;若將原方防風去掉,則該作用與原方相比明顯減弱;單味防風(與原方中防風等量)又無明顯抗巴豆油致腫作用。說明防風在本方中有著重要的配伍意義。

2. 抑制大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 本方水煎液按1.5g/ks劑量(相當於臨床成人用量的10倍)於大鼠腹腔注射給藥後1小時,即可明顯抑制組胺所致大鼠腹部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與醋酸強的松龍作用相近;拆方研究單味藥防風亦未見明顯抑制作用。進一步說明了防風在本方中的重要配伍意義。

中藥方劑之泄瀉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