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血療法

瀉血療法

瀉血療法是自古以來被全世界驗證為一種有效的自然療法。萬病根源在於瘀,人之所以疼痛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其理論是在向人體各個器官供血末端最易淤塞的51個通道上,系統並針對性瀉出體內的寒滯及瘀血,使全身氣血暢通,則向全身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輸送營養,氣血順暢了,各器官就能發揮正常功能,很多相應病痛就會自然消失。韓國心天採取的是刺孫絡拔罐放血,並僅固定58個部位,無論從其傳承和操作方式,以及所操作的部位來講,均只是中醫刺絡放血療法的一部分。

簡介

1、

瘀血學說肇始於《內經》,奠基於仲景;《內經》有血泣及惡血之論,仲景《金匱要略》有瘀血之命名。萬病根源在於瘀,人之所以疼痛部位不同,患的疾病不同,就是因為不同的地方被瘀血堵塞,中醫認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把這些瘀血疏通,供血正常,人體各器官恢復正常功能,病痛就會自然消失,人自然變得健康美麗。

2、瀉血療法原於經絡學、針灸、拔罐。

其理論是在向人體各個器官供血末端最易淤塞的51個通道上,系統並針對性瀉出體內的寒滯及瘀血,使全身氣血暢通,則向全身各器官正常供氧和輸送營養,氣血順暢了,各器官就能發揮正常功能,很多相應病痛就會自然消失。經十幾年的鄰床證實:瀉血療法可調理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常見病和疑難雜症。並且操作簡單、見效快、治癒率高、治病徹底、不易反彈,且無任何副作用!是人人都能學會的自然療法!中醫採用各種手法和中草藥活血化淤;西醫採用對抗方式作用於已經產生的病灶甚至開刀手術;瀉血療法是另一種我們可以選擇的自然療法!

瀉血工具瀉血工具

3、瀉血療法又叫放血療法、淨血療法、排瘀療法、刺血療法。其根本性區別在於:西方醫學多採用的是刀具放血;而中醫多採用的是針刺後拔罐放血,且根據針刺部位不同,分為刺脈和刺絡兩大體系。韓國心天採取的是刺孫絡拔罐放血,並僅固定58個部位,無論從其傳承和操作方式,以及所操作的部位來講,均只是中醫刺絡放血療法的一部分。在韓國,朴南羲“發明”的“心天瀉血療法”從未得到韓國政府和醫學界的認同。因為缺乏專業性,心天瀉血療法在韓國出現過多次責任事故。

歷史淵源

瀉血療法在中國古代也稱作“刺血療法”。

【先秦兩漢】

中國古代最早記載刺血治病的文獻,為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三號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和《脈法》。

在大量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古代醫家不斷總結經驗,同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銅鐵器的出現,針具也從石制向金屬製造轉變,於是產生了刺血療法的理論。兩千多年前的中醫經典著作《內經》中,有關針刺治療的條文,幾乎半數以上均涉及刺血方法。在全部一百六十二篇中,約有四十餘篇對針刺放血進行了論述。其內容包括針刺放血的名稱、原則、針具、適應症、取穴部位、操作方法及禁忌症等,並探討了刺血治病的機理。其中不少為後世所遵循,如“宛陳則除之”的刺血原則,以實熱病為主的適應證候,以循經取穴、表里經取穴、局部取穴為重點的取穴方法,以點刺、散刺、挑刺等為主要刺法的操作方法等,迄今仍不失其現實意義。《內經》奠定了傳統刺血療法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並使之成為刺灸學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之後,歷代醫書(包括非醫學典籍)多有記載,不少著名醫家也都掌握了刺血的專門技術。據《史記》所載,春秋時代名醫扁鵲善用針砭方法,如他在治療虢太子屍厥症時,用“厲針、砭石,以取三陽五會”;在為齊桓侯治病時,亦提到:“(病)在血脈,針、石之所及也”。漢代名醫華佗也有高超的刺血技術,他曾以刺絡治癒過紅絲疔(相當現代之淋巴管炎)。相傳曹操患“頭風”之症,其頭部穴位針刺放血之後,收到即時止痛之效。

【晉唐宋】

晉代著名醫家皇甫謐編撰的《針灸甲乙經》一書中,專辟“奇邪血絡”一篇,載述了奇邪留滯絡脈、刺血絡時引起的不同變化等。在各科疾病的取穴治療部分,也記載了不少刺血內容。雖然其中多源於《內經》,但也表明其對刺血這一療法的重視。唐代,刺血療法在臨床中多有套用。如侍醫張文仲、秦鳴鶴,針刺百會及腦戶出血,使唐高宗的頭目眩暈之急症得到迅速緩解,《新唐書·則天武皇后傳》曾作詳細記述。唐代名醫孫思邈還創製了一種刺血敷藥法:“凡療丁腫,皆刺中心至痛,又刺四邊拾餘下,令血出,去血傅藥,藥氣得入針孔中佳,若不達瘡里,療不得力”(《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此法,現代尚有套用者。當時由於針具粗糙和解剖知識的缺乏,常造成刺血不當而出血過多的情況。已引起醫空們的重視,並提出“燒針篦令赤,熨瘡數過,以絕血也”(《備急千金要方·卷六》)。

至宋代,刺血之法受到了中醫外科醫家的重視,成為外治法的一種。宋代著名醫家陳自明,在其所編著的《外科精要》的一書中,記載了針刺放血治療背疽而獲顯效的醫案:“一男子,年逾五十,患背疽五日,疽腫大痛,赤暈尺余,重如負石。當峻攻,察其脈又不宜,遂先砭赤處出血碗許,腫痛頓退,背重頓去。”

【金元】

金元時期,醫學爭鳴之風興起,極大地推動了刺血療法的發展。不少醫家在刺血法的理論和實踐上有所建樹。劉河間繼承了《內經》的旨意,倡導刺血以清熱,主張刺肘膝以下特定出血以瀉熱,如“熱無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他還創製了一種八關大刺法,用以泄熱;“大煩熱,晝夜不息,刺十指間出血,謂之八關大刺”(《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卷下》)。羅天益、朱丹溪則提出刺血以活血通經的觀點,認為急症卒暴,重病痼疾多因氣血瘀阻所致,瀉血則可去瘀活血,通利氣機,這也是對《內經》“宛陳則除之”一說的發揮。羅天益曾治一例風痰內作、氣機閉阻的病者,用三棱針在頭部“約二十餘處刺之,其血紫黑,如露珠之狀,少頃,頭目便覺清利,諸證悉減”(《衛生寶鑑·卷二十二》)。另如一少年,患久痢用澀藥取效卻導致痛風號叫,朱丹溪診為惡血留滯經絡作痛,除四物湯外,“又刺委中出黑血三合而妥”(《古今醫案按》)。

在金元醫家中,套用刺血法祛邪治病最有成就和創新的醫家,首推張子和。他認為針刺放血攻邪治病取效最捷,十分推崇此術,對此他有切身體會:“余嘗病目赤,或腫或翳,作無休時,羞明隱澀,腫痛不已。忽眼科姜仲安云:宜上星至百會,速以針刺四五十刺,攢竹穴、絲竹(空)穴上兼眉際一十刺,反鼻兩孔內,以草莖彈之,出血三處,出血如泉,約二升許。來日愈大半,三日平復如故。余自嘆曰:百日之苦,一朝而解;學醫半世,尚闕此法,不學可否?”(《儒門事親》)。張子和根據《內經》的理論,結合自己的醫療實踐經驗,逐步形成了自己刺血法的獨特風格,其學術特點是三多:一是運用針多,因為針鋒利,施於人體能造成較大的創傷面,祛邪較捷;二是刺針多,如治療背疽如盤患者“繞疽暈三百針,治濕癬,於癬上各刺百餘針,其血出盡”;三是出血量多,不少患者針出血盈升盈斗,頗為驚人。在學術理論上,他則將刺血作為汗法的一種,指出“《內經》:火郁發之。發,謂發汗。……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儒門事親·卷三》)。張子和在《儒門事親》一書中,記載針灸醫案約三十則,幾乎全是刺血取效的,如走馬喉痹,“其生死人,反掌之間耳!其最不誤人者,無如砭針出血,血出則病已”(《儒門事親·卷三》)。誠然,張子和的刺血術觀點從現代角度看,尚值得探討,但他為刺血療法所作的貢獻是應該肯定的。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是“補土派”的創始人,他也十分重視刺血技術,用以調整營衛氣血的平衡。在其代表著作《脾胃論》一書中,載有取“三里、氣街,以三棱針出血”,“於三里穴下三寸上廉穴出血”以治療痿症的經驗。

總之,金元醫家在刺血治病方面的成就,是自《內經》以來的一大發展,也是對前代醫家這方面理論和實踐的一次總結和提高。

【明清】

明代著名針灸家楊繼洲,匯集前人的經驗和家傳針術,撰針灸巨著《針灸大成》。書中亦載述了刺血的穴位和用刺血法救治“大風發眉墜落”、“小兒猢猻勞”以及“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滯,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等症。楊氏認為“病有三因,皆從氣血”。“蓋針砭所以通血脈,均氣血,蠲邪扶正,故曰捷法最奇者哉”,表明了他重視刺血療法的道理。同時代的名醫薛立齋,也善用刺血法治療丹毒。外科醫家申斗垣套用針砭出血治療瘡癤丹瘤諸疾,有豐富的經驗。他說:“夫砭石、鑱針、刀鐮乃決瘡毒之器械也。所謂瘡毒宜出血,可急去之意,不可延緩,恐毒熱變走。……妙在合宜,亦不可過之耳”。

清代,針灸醫學日趨衰落,刺血療法未能得到較大的發展。但是,在一些兇險重症中,常有醫家用刺血法而獲效的記載。如瘟疫,“熱人血室,發黃,身如煙薰,目如金色,口燥而熱結,砭刺曲池出惡血,或用鋒針刺肘中曲澤之大絡,使邪毒隨惡血出之,極效”(《針灸逢源·卷五瘟疫》)。又如疔瘡走黃一症,歷代記載多屬不治,清代醫家亦用刺血法治之有效:“毒氣內攻,走黃不住,瘡必塌陷,按經尋之,有一芒刺直豎,乃是疔苗,急用針刺出惡血,即在刺處,用艾灸三壯,以宣餘毒”(《針灸逢源·卷五》)。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一些著名醫家亦推崇刺血之法,如當時婦科名家傅青主以針刺眉心出血治療產後血暈;溫病大家葉天士針刺委中出血治咽喉疼痛。尤其是清初醫家郭志邃總結了針刺放血急救“痧症”的經驗,著有《痧脹玉衡》一書,發展了刺血療法在急症方面的套用。

【古代國外概況】

古代,在世界各國也有大量關於刺血治病的記載。古代埃及及印度曾廣為採用此法。西方醫學鼻祖,希波克拉底在他的全集中,多處載有瀉血之法。羅馬時代中世紀,直至十九世紀初,絡刺仍為西洋醫學的組成部分。中國的針砭醫術約於十七世紀末傳入歐洲,法國醫師路易·白利渥慈首先試用於臨床並取得成功,1812年出版並在巴黎醫學會中提出“論瀉血術”論文,1816年出版《論慢性疾病、瀉血術及針術》的著作,在推行針砭術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日本,公元412年就有類似刺絡治病的文字記載。平安朝時代(公元794~1192年),從出雲廣真的《大同類聚方》和丹波康賴的《醫心方》來看,刺血療法已頗為盛行。中國古代的刺血療法對日本古代醫學有一定影響。日本的一些醫家如中神琴溪、恆本針源、八江大元等,皆以中國清代《痧脹玉衡》為藍本,著書立說,廣為傳播針砭醫術。另如荻野元凱等也頗精於刺血療法。日本著名醫家丹波元簡也很重視砭刺之術,所著書中,就記載有中國明代醫家套用刺血療法治療急性傳染病——痧病的內容:“崇禎十六年八月至十月,京城內外,貴賤長幼,呼病即亡,不留片刻。……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十月初,有閩人補選縣佐者,曉解病由,看膝彎後,有筋腫起,紫色無救,紅則速刺出血,可無患,來就看者,日以萬計”。“即痧病也”。日本近代針灸權威玉森貞助,針術獨特,造詣頗深,自創一派曰:“玉森天心派”,他亦重視針刺放血療法尤其是在治療畸形關節炎方面有獨到之處,常施以散針術,使微出血,以達迅速痊癒。

中國的刺血療法對朝鮮和東南亞也有一定影響。如朝鮮許浚撰寫的《東醫寶鑑》一書,就有很多關於刺血的內容。

【現代進展】

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以來,特別是近二十餘年,刺血療法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療法本身不斷革新

刺血療法本身的革新,主要表現在刺血針具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刺血方法的不斷補充與完善上。

刺血針具,在古代是較為簡陋而粗糙的,所用針具基本上未脫離《內經》所載之鋒針、鑱針、鈹針等。由於製作粗劣,對肌膚損傷大。又缺乏消毒措施,往往造成出血量過多,針後感染等意外事故。在《備急千金要方》中就載有刺血後出血不止的急救之法,表明這類事故的發生絕非偶然。現代,首先是對原有針具進行改造,如三棱針、小眉刀古已有之,在保持其原有特點的前提下,採用不鏽鋼鑄造,外形輕巧,尖端細小鋒利,既利於消毒,又對肌膚血管損傷微小,特別是山西省中醫研究所之師懷堂氏,還對古代之鑱針、鋒針進行革新,以適應現代治療的需要。其次是刺血針具的不斷創新,如皮膚針,是在民間流傳的箸針基礎上創製出來,具有治療病種多,對肌膚損傷小,刺激輕微,易於為病人所按受的特點,在中國已廣為流傳。近年來又進一步發展成電梅花針,據臨床對照觀察,其對不少病症的治療效果,較之普通皮膚針為高。另如,上海的針灸學者研製出滾刺筒這一新的刺血針具,操作簡便,刺激面積大而損傷輕,亦頗受患者所歡迎。

刺血方法的發展,也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刺血手法的增加,在原有的點刺、挑刺的基礎上,現代又增添了皮膚針的叩刺、滾刺筒的拉刺以及用手術刀的割刺等,手法的多樣化,不僅有利於適應不同病症的需要,更有推廣價值。二是刺激部位的增加,在古代,刺血療法使用的穴位比較局限,據我們研究,用得較多的為肘膝以下特定穴、經外奇穴和病灶區及病理反應點等。現代,除體穴仍保留此特點外,已有較大的發展。如耳穴,最常用的刺血穴位就有十餘個,對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等多種病症,有較獨特的效果。又如皮膚針,其叩刺部位幾乎遍布全身,包括重要的體穴、陽性反應點及陽性反應物,體表各個部位等。這幾年,有人將皮膚針試用於頭針穴位的叩刺,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有效治療部位的增加,無疑為治療範圍的擴大提供了前提。

2、治療範圍不斷開拓

刺血療法儘管是最古老的醫療方法,在古代,由於受到種種的限制,其治療病種比較局限,多用於一些急性病的救治,如中風昏迷、卒急疼痛、疔瘡毒癰等,對慢性痼疾治療的文獻資料鮮見。

現代,隨著刺血法本身的發展,其所治病症不僅已從傳統病症向現代病症轉化,而且治療病種獲得極大的增加。據統計,自本世紀五十年代中至八十年代中,臨床報導用刺血治療的病症有近一百種之多,遍及內、外、骨傷、婦、兒、皮膚、眼、耳鼻、咽喉各科。既包括多種急性病症,如小兒高熱驚厥等急危重症,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急性痛症,急性毛囊炎、淋巴管炎、丹毒等急性炎症性疾病;還包括不少難治性慢性病,諸如骨與關節結核,紅斑性肢痛、神經性皮炎及銀屑病等。刺血療法,除了治療疾病外,還可用於預防某些疾病。有臨床實踐證實,針刺耳穴,對急性傳染性急膜炎有良好的防止傳播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刺血療法近年來更在美容保健領域中嶄露頭角,如一些影響美容的面部皮膚病:痤瘡、黃褐斑、面部色素斑等,採用點刺放血之法,其有效率達到85%以上,成為針灸美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3、科學驗證治療效果

中國古代,鑒於自然科學水平較低,加之中醫學本身的學科特點,刺血療法的療效觀察,多是醫者的直觀考察或患者的個人體驗。見之於文獻的,一般也多為個別醫案,且往往有浮誇之詞。為了客觀地、科學地驗證刺血療法的確切效果,現代做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⑴是大樣本重複觀察驗證。個別醫案雖也有一定臨床參考價值,但畢竟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因此,進行大樣本重複觀察以驗證療效,十分必要。自六、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發表的有關刺血療法臨床論文,極大多數都是多病例報導,如有用患部點刺放血治療凍傷患者,一次報導就達1000例之多,有效率為96.9%。另如上海曙光醫院皮膚科報導,用耳部靜脈放血治療扁平疣100例,結果痊癒率為49%,總有效率為54%,也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刺血對本病的實踐效果。

⑵是進行臨床對照觀察。在大樣本驗證的基礎上,進一步設不同的對照組加以嚴密的觀察,不僅可以更嚴格的肯定療效,而且有助於揭示其臨床治療規律。刺血療法中,這方面工作尚未大面積開展,但從已有的實踐看,其前景是喜人的。如用皮膚針治療近視眼,通過一系列對照觀察,證實了以下幾點:

a、叩刺經穴和經驗穴的效果,較之叩刺局部為佳;

b、基礎視力好者(0.5以上)痊癒率高,差者(0.1以下)恢復到正常視力較困難;

c、電梅花針的效果明顯優於普通皮膚針;

d、治療期間不戴眼鏡的效果比戴眼鏡的好。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刺血療法治療青少年近視眼的臨床規律。

4、機理研究日趨深入

刺血療法作用機理的研究,始於本世紀六十年代,而取得重要進展的則在近十年。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作了頗有意義的探索。

⑴對血液成分的影響:研究表明,刺血療法對感染性疾病的血象有明顯的影響,耳穴刺血後可使急性感染兒童的白細胞總數下降,淋巴細胞升高,中性下降。臨床還發現,刺血治療前後的血像變化呈雙向調節作用,可使升高的白細胞降低,又可使減低者回升。另外刺血療法對血液中K+、Na+、Ca++,含量也具有調節作用。證實刺血的退熱、消炎及止痛等功能是有某種客觀基礎的。

⑵對血管功能的影響:刺血療法是直接刺破血管出血的一種治療方法,傳統理論一直認為具有行氣活血之功。現代研究顯示,以皮膚針叩刺大椎治療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者,腦血流圖證實刺血確有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和改善血管彈性的作用。而對血瘀病人的甲皺微循環觀察也發觀,刺血改善了微循環障礙,緩解了血管痙攣,促進了血液循環,從而改進了組織缺氧狀態,這與中醫活血化瘀說頗為吻合。

⑶對神經肌肉的影響:刺血的作用,主要是通過神經-體液的綜合調節而達到的。有以刺金津、玉液出血為主觀察中風后遺症患者針刺前後握力的變化,結果證明,刺血對神經、肌肉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調整作用。肌電圖也顯示,刺血療法可使運動系統疾病患者的異常自發肌電減少或消失。

⑷對免疫防禦功能的影響:不少實驗證明,刺血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激發體內的防禦機能,如有人以刺血療法治療病毒性疣病,並在刺血前後做了OT和PHA皮試、末梢血淋巴細胞計數、淋巴細胞轉化試驗、免疫球蛋白及補體C3測定。結果發現,上述各項免疫指標,在治癒後均較治療前明顯提高,而且在治療後一月隨訪,免疫指標仍然繼續增高。(五)消化功能的影響:刺血對胃腸運動和消化液的分泌有明顯的調整作用。實驗資料也證實了這一作用,如挑刺四縫穴後,可以使胃蛋白酶的活性增高,原胃酸較高者稍下降,較低者均上升。同時,還可使腸內胰澱粉酶和胰脂肪酶的含量增高。

除此之外,刺血療法對體溫調節功能的影響等也做過臨床觀察,從已有的工作看,基本上證明了刺血療法對機體的調節作用是多方面的,是雙向的,也是一種良性的調節。當然,要全面闡明其作用機制,還有很艱巨的工作要做。

4、國家對瀉血療法認定

瀉血療法在中國有幾千年的歷史淵源,但是有此技能的民間中醫世家對自己的技能都不會外傳。所以一方面這種簡便顯效的瀉血療法沒有廣泛的服務於民,另一方面一些培訓機構受韓式瀉血影響比較大,急需按照中醫標準進行標準化。

適應症

1、康復

高血壓、關節炎、手腳冰涼;各種胃腸炎、燒心、胃酸過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痙攣、腹瀉、便秘、積食;勞累過度而引起的頭疼、偏頭疼、頑固性頭疼;氣喘、胸悶;慢性疲勞;各種脫髮;視力減退、充血、眼壓異常、遇涼風出眼淚等;風齒、牙齒怕涼等;黑斑、老年斑、脂溢性皮炎、小疙瘩;憂鬱症、心煩意亂、心跳胸悶;健忘症、記憶力減退;噩夢驚醒、失眠;尿失禁、痛經、風寒、便血、月經不調;各種皮膚炎、白癜風、紅血絲皮膚;皮膚特別黑的人;腳後跟皮膚開裂,腳氣;腰、背、胳膊、腿酸痛;個別部位易出汗;各種氣滯的現象,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40歲肩痛50歲腰痛;渾身浮腫;感冒;癲癇病等等。

2、保健

經過對2、3、6、8號瀉血,直至瀉通,並定期堅持瀉血理療,恢復人體的胃腸功能和肝腎功能,對身體會有很好的保健作用。

3、美容美體

提升上眼臉 消除下眼臉浮腫(眼袋) 消除粉刺 祛斑 白皙皮膚 縮小毛孔 淡化魚尾紋 收緊雙下巴 瘦臉 豐胸 收緊皮膚 細腿(大.小腿)減肥

為什麼要瀉血

我們這裡所說的淤血指的是壞死的血液。自然界的規律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堆積在體內的淤血越來越多,同時人體自身淨化淤血的能力又越來越弱。加之自身年齡百分比,就是人體的淤血所占的比例。淤血會導致人的衰老、死亡,瀉血能還您原有的健康和美麗。

瀉血概要

1、鮮血與淤血的區別

鮮血:顏色鮮紅,脫脂棉能夠很快吸收。

淤血:偏黑,從人體出來就是凝固的,不被脫脂棉吸收。

瀉出的血液,一但離開人體,隨著溫度的下降就會凝固,但鮮血和淤血的凝固速度不同。出血後馬上凝固的是淤血;出血後過一段時間溫度下降後才凝固的是鮮血。

2、拔罐前的針刺次數

用大罐(拔罐器):15—20針,小罐10針以內。

3、每次瀉血的拔罐次數

康復:5次,體虛弱者3—4次(針刺後+拔罐,為一次)。最後空罐一次,以清理針眼的積血。

4、開始瀉血時,三天一次:三次後,可一周一次。以後視出淤血情況和身體狀態,可半月或一月一次。瀉血不可急於求成。

5、停止瀉血的標準

針刺15次後,在20秒內流出約半罐左右流動的血液,可停止瀉血。

6、瀉血專用工具

瀉血筆、瀉血針、拔罐器、醫用消毒液、一次性醫用手套、消毒紙巾等。

7、瀉血是注意事項

⑴ 瀉血部位、瀉血器具嚴格消毒;

⑵ 瀉血筆、瀉血針、拔罐器專人專用;

⑶ 瀉血當天不可喝酒;

⑷ 瀉血者應佩帶口罩、手套;

⑸ 肉眼可見的血管處不可瀉血;

⑹ 每次瀉血總數最多不超過200毫升;

8、禁止瀉血的對象

未滿7歲的兒童,孕婦,一次服用5種以上西藥的患者,七十歲以上的老弱者,血小板減少患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