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草辮

濮陽草辮

濮陽市編織歷史悠久。編分條編、葦編、草編等,條編有花籃、花筐、糧囤、篩子、籮筐等,葦編有葦席、 子等,草編有草帽、提籃、地毯等。尤以草辮盛名,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編織草辮。其中清豐、南樂草辮製品歷史悠久,享譽海內外,是濮陽市最早的創匯農業。

用途

濮陽草編過去主要用來編織草帽,現今,除編織藝草帽外,還主要用來編花籃、地毯等工藝品。

編織技術

編織用的原材料是麥稈。選小麥麥稈最長的品種。撿出用最上端的麥稈。編織前用水泡軟。用四根起頭,留出七股,一邊四股,一邊三股,交叉編織。

品牌

仙莊草辮

清豐縣仙莊草辮,質地柔韌,色澤光潔,花紋精美,薄如緞帶,素有“神織仙編,巧奪天工”之譽。經過薰拐加工直接組織出口,數百年來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故有“草辮之鄉”美稱。

仙莊,百分之八十的農家婦女和百分之十的男性均掐草辮,或於勞動之餘,或於閒談之間,或於書棚之內,或於觀戲之中,耳聆手掐兩不相誤。種類有方草、圓草、扁草、沙草等。每掛十圈,每圈近米長,成品經漂染加工製成各樣草帽、提籃等用品及裝飾品,遠銷亞、歐、美三大洲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仙莊草辮生產始於清康熙十九年,初時原料為野草,後改為麥莛,有三根莛、五根柴、九根柴等型號。嘉慶十一年開始細辮生產,手工草帽遠銷廣東;十八年山東商人專來組織生產,通過天津港口正式打入外國市場。通過篩選鑑定以七根柴花圓草為標準,色澤為三黃四白,花心居中,圖案規整有序,遠銷日本、美國、荷蘭等十多個國家。道光二十六年創造坐式木拐,工效提高三倍,年銷量兩千包。民國二十四年,草辮生產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仙莊辮莊發展到33家,戶創白銀七百兩。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倡導扶植,工藝日漸革新,調動產、購、銷三者積極性,今累計生產30萬包。經營總額超億元。

南樂草辮

草辮是南樂密集型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婦孺皆能。明萬曆年間,人們就利用麥稈柔韌皮薄、色白質嫩的優點編織草龍,計有三、五、七、九、十一股之分。清乾隆年間,草辮生產進入繁盛,嘉慶年間山東萊州人首先在韓張開設辮莊,以三黃四白七股花圓草為標準收購加工。分上四戶細辮、中四戶勻辮、下四 戶粗辮十二個檔次,分為挑辮、拐辮、熏辮、打包四道工序,由縣西元村鎮碼頭上船,沿衛河北上直達天津口岸,轉銷歐、美、日本及東南亞各國。道光十二年南樂舉人朱光斗《竹枝詞》曰:“不織絲棉不繡花,草莛包里有生涯,金絛萬掛龍麟細,都出尋常百姓家”,反映了草辮生產的繁盛和工藝的精湛。民國九年,國際草辮市場供不應求,上四戶細辮每盤售銅錢兩吊,中青女性日掐五盤,可換小麥30市斤,這一變化強烈刺激了草辮髮展,縣內辮莊林立,僅城內就有4家。

新中國建立後,草辮再度振興,六十年代遠銷波蘭、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1978年後,數十家個體或聯戶應運而生,1984年全縣經營額達七十餘萬元,並由原來半成品向再製品轉化,再製品生產也由原來純消費型向半享受型的工藝美術品過度,圖案絢麗多彩,形象美觀新穎,近年上市的禮帽式大沿帽,款式時髦,尤為消費者青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