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岳村

蘇岳村

坐落在中國中部地區的河南省濮陽市南樂縣寺莊鄉的東南部,全村地處黃河故道,與寺莊鄉的李岳村、岳村集、趙岳村、郭徐岳村相鄰 ,村東面是古老的馬頰河。距南樂縣城7公里,東臨106國道1.5公里,南距安濟公路3公里。該村現有人口1398人,460戶,耕地2550畝,支村兩委成員8人,黨員54名。主產小麥、玉米、穀子、棉花、花生及其豆類等農作物;有草辮、手編等工藝品。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地圖 地圖

地質構造屬華北地台,地貌系中國第三級階梯的中後部,屬於黃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勢較為平坦,經度115.166緯度36.13,海拔一般在48~58米之間。全名

蘇岳村(Su Yue Cun )

蘇岳村 蘇岳村

村委會駐村原蘇岳村國小舊址(蘇海修舊宅)

人口約1958人皆漢族,有蘇(70%)、劉、姚、李、王五個姓氏

方言

南樂方言屬漢語華北官話中的中原官話,主要特點:尖團音分明,有節奏感,語尾拖長腔,且多降升調,口語有一些合音字,接近國語。

區號:0393

郵編:457403

行政類別:行政村

歷史沿革

晉民內徙 晉民內徙
源同一脈 源同一脈

蘇岳村舊屬直隸大名府南樂縣北三社。民國為南樂第五區,據蘇氏宗譜世碟記載:蘇氏始祖加訓,其先山西人,相傳兄弟四人,加業、加祥、加義、始祖於明永樂二年(1404年)內遷徙居南樂中嶽村,後以蘇氏居之,名為蘇岳村,村在縣城西北十里,城府(大名府)東南三十五里,其三人者,一留本籍,一居什曹坊,一居白王趙,什曹坊屬於元城縣(今天大名縣龍王廟石槽坊)在蘇岳村北二十里,白王趙不知所在,而兄弟行次及某人居某,皆不可考,始祖配楊氏,繼配郭氏,其後約隔七八世,有裔孫六人,文財(稱蘇氏第一房),文魁(稱蘇氏第二房其原籍運古寧甫村人本姓任,以表親養於蘇氏家中,故改姓蘇氏)、文美(稱蘇氏第三房“岳村集”)、文錫(稱蘇氏第四房“李岳村”),文選(稱蘇氏第五房),文登(稱蘇氏第六房)。根據清代縣誌《晉民內徙》記載元朝明朝的時候,黃河以北原來遺留下的百姓民眾很少,永樂二年和永樂三年間兩次朝廷下詔書遷山西百姓充實京畿(京師首都附近地區),今天南樂地界內居民,十之八九來自太原平陽府和其他周圍府縣,派遣時候都來自平陽府洪洞縣分派,今天的人大多都說老家在山西洪洞縣大槐樹老鴉窩(音讀勞化窩),相傳當年分發時官員做木牌,木牌上寫某縣某村某姓名,發往某處,寫的很詳細。後來知縣某公恐怕時間長了,忘記了模糊說不清楚,刻在鳥形狀的石頭上,至今字可以清晰的辨別清楚,這真叫有心人啊!

歷年大事簡表

明永樂二年(1404年)始祖加訓公由太原平陽府內遷徙居南樂中嶽村

蘇岳村 蘇岳村

順治四年(1647年)正月,范縣孔五率抗清軍據南樂,清總兵孔希貴率軍鎮壓;12月,孔五戰死。蘇岳村民眾抗擊異族侵略戰死數人。

同年,蘇岳村民眾被逼剃髮易服(金錢鼠尾髮型,盤扣窄袖長袍馬褂)

順治六年(1649年)正月,南樂地區地震。

順治十一年(1654年)地震。蘇岳村,夏、秋連降大雨,平地可行船,田禾淹沒,房舍多塌。

順治十二年(1655年)榆園軍餘部黃三胖,活躍於范縣水上,被官軍捕獲,殺害於大名。至此,榆園軍抗清鬥爭失敗。

康熙年間(1662年至1722年)蘇岳村境內水災。

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南樂大地震,自西北而東南,其聲如雷,人不能立,房舍倒塌甚多,河水溢。八月中旬,復震多次。

康熙九年(1670年)大旱,自春至七月不雨,麥禾盡枯。次年,春大飢,夏大旱,蟲災。

同年,秋,清豐、南樂縣飛蝗遍野,田禾絕收。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一月,南樂大雨雪,震雷;夏,清兵南征,南樂縣境駐軍。

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開州、清豐等地震。秋,南樂淫雨四旬方止。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四月六日,范縣、南樂一帶地震。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南樂大風雨,拔樹飛瓦,房頂有全揭去者。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春,范縣、壽張等縣暴雨,平地積水丈余,饑民剝食樹皮;多賣兒女,餓殍甚眾,逃散大半。秋,大水自開州趙村坡(今市區油田總部一帶)漫至清豐、南樂,陸地行舟,大飢。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春,南樂、清豐等縣瘟疫流行,人死甚眾。

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七年(1729年)開州實行“攤丁入地”賦稅制。

雍正九年(1731年)境內大飢。

乾隆二十二年至宣宗道光二年(1757年至1822年)南樂、清豐縣歷水災、雹災、風災、雪災、疫災等,計10餘次。饑民有相食者。

嘉慶十六年(1811年)正月初十,日現雙珥。春夏大旱;秋,桃李重華。

宣宗道光元年(1821年)秋,范縣、清豐等地大旱,瘟疫流行,人死甚多。

道光十年(1830年)閏四月,南樂、范縣、壽張等地地震,響聲如雷,河水漫溢,房屋倒塌旦昏屢震,至六月乃止。

道光十一年(1831年)開州、濮州、范縣、南樂縣等地大瘟疫;冬大雪三日,積雪深5尺許,井水結冰,樹多凍死,人凍死無數。

道光十四年(1834年)南樂縣遭狼災。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初一,日食。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南樂境旱災,莊稼絕收,人相食。

同年,八月二十七日,山東捻軍經開州南部。境內始有捻軍活動。

鹹豐八年(1858年)八月,慧星見。

鹹豐十年(1860年)二月初一,大風,慧星見於申方。

鹹豐十一年(1861年)開州、濮州、清豐、南樂、范縣、壽張境內捻軍活動頻繁,聲勢大震。開州、濮州捻軍長槍會首領劉占考等率義軍數萬進軍內黃縣,圍攻清豐縣城,攻占南樂、范縣縣城,焚縣衙;期間,捻軍與各地鄉團(地主)武裝戰鬥頻激。清廷兵部尚書宮保勝帶兵鎮壓。此後數年間,各村鄉紳大戶與義軍為敵,爭相修築村圍寨牆。

同年,五月,慧星見於東南。

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十三日南樂雷電交加,雨、雪皆土色;夏生飛蝗。

同年,捻軍首領張宗禹率部入清豐,過南樂境。

同治十一年(1872年)南樂知縣張連瑞創建昌樂書院。

光緒三年(1877年)饑荒嚴重。五月,南樂一帶酷熱,遭特大旱災。十二月十日初更時,流星光如斗,自西北向東南流逝,聲如雷。

光緒四年(1878年)春,南樂大風,麥盡枯,至次年始雨。

光緒八年(1882年)二月二十五日,南樂地震。八月,慧星似白練,下窄上闊,經九日乃滅。

同年,三月、十一月,南樂兩次地震。

光緒十五年(1889年)南樂境,一月二十四日,雷雪,晝晦;十月三日發生45級地震,八日大震10餘次,九至十一日連震,十九日再震。

光緒十六年(1890年)二月至五月,濮、范等州、縣培修兩堤(金堤、臨黃堤)。五月至六月,大雨連降,清豐、南樂等地陸地積水可行舟。六月,黃水漫溢,長垣、濮州、壽張等州縣受淹。秋,壽張等地多瘟疫。九月,南樂縣寺莊村北杏樹開花,九月六日地震。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三月,南樂大寒,傷麥;五月,范縣、南樂等地雨雹,雹大如雞蛋,禾稼盡毀;五月末,南樂大雨數日,麥盡腐,生蛾。夏,黃河決口范縣武西莊。

同年,四月二十三日傍晚,南樂縣空中有直徑近尺的火球,拖丈余長尾,明如月,西南而東北走向,後爆炸,火星四射,天無雲而雷,人皆驚異。五月中,大風,伏麥拔樹。九月,無霜,百草不枯。九月中,大雷雨,冰雹。冬暖如春。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南樂境,九月,霜降,百草仍萋萋不衰;十月,野草開花;十一月,有雷。

同年,七月,“大刀會”興起,反對“洋教”,在壽張縣城南活動,後遭知縣莊洪烈鎮壓。清豐、開州一帶,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清豐人)舉“清邑義和團”旗,號“反清滅洋”、“砍洋頭,殺贓官,均糧食,過好時光”,聚眾數萬,搗毀今濮陽市區胡干城的天主教堂,殺富濟貧。後,義軍被鎮壓。

民國期間村委會印章(南樂縣第五區蘇岳村公所) 民國期間村委會印章(南樂縣第五區蘇岳村公所)

同年,南樂境,四月,冰雹;八月,霜冰殺禾;十月,芳草蔥鬱,槐樹開花,榆樹結莢;十一月三日,夜有火光流空,長數丈,明如月,是月大雨;十二月,樹凍裂,大風雪。

同年,南樂境,春,大旱;夏,大風雨,雷雹;七月二十三日夜,流星(隕石)過空,明如月。

同年,二月,南樂、范縣等地,黑風,晝晦。秋,南樂蝗災。

同年,南樂知縣施有方創建蒙養學堂。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南樂境大風、雨雹尺余,雹大有五六寸者。

光緒三十年(1904年)壽張縣始設勸學所(即今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同年,范縣一帶土匪頗多,掠人搶物勒贖。

同年,山東曹州(今山東省菏澤地區曹縣)一帶桿首(農民自發武裝組織首領)李士考率眾入清豐、南樂等縣境活動。至次年,活動不絕。

同年,南樂縣人唐之道追隨革命先驅孫中山,參與辛亥革命。南樂境內,男人始剪髮辮,持續2年余。

民國二十八年(1938年)日寇占領豫北地區(考南樂縣誌)

民國三十二年(1942年)下半年開始南樂久旱不雨,秋季糧食絕收,加上日寇瘋狂掠奪,天災人禍相伴而行 餓死無數,賣兒賣女者有之。這次災荒一直延續到民國三十三年(1943年)(考南樂縣誌)

民國三十五年(1945年)4月27日紅色的晉冀魯豫軍區打響南樂戰役後收復了南樂全境。(考南樂縣誌)

民國三十八年(1948)土地改革開始,鄰村民眾串村斗搶地主,以蘇海修為代表的鄉紳被害,村中其他鄉紳或更名換姓逃往外地,或忍辱含恨的生不如死,紅色政治運動開始。

民國三十九年(1949)曾參加國共兩個陣營者十餘人,無一生還。

公元1950年土地改革運動開始,土改也稱“鬥地主”。

同年,村民多有加入共軍,後參加抗美援朝全部戰死,無一生還(考南樂烈士陵園,如蘇漢生)。

公元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實現耕者有其田。

公元1955年,搞起了農業合作化。就是由各戶自願聯合,將其各自所有的生產資料(土改分的土地、農具、耕牛、馬、騾子等)投入集體所有,由集體組織農業生產經營,每家進行集體勞動,各盡所能,按勞分配。

公元1957年,搞起了大躍進。高指標、瞎指揮的“左”傾錯誤嚴重泛濫。

公元1958年寺莊鄉人民公社建立,村里成立大隊(蘇岳村革命委員會),下轄幾個生產隊。土地包產到戶後生產隊解散。

公元1959-1961 政府所謂的自然災害,餓死無數。

公元1966年-1976年,十年浩劫,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尚如此蘇岳村亦如是,村民被劃分好幾個等級,等級與等級間無休止毫無意義的內斗(階級鬥爭)。

公元1980年計畫生育開始,村中喇叭天天喊,宣傳漫畫塗滿牆,宣傳只生一個好。上門勸說、思想教育、牽豬抓雞,搶糧摘門等多管齊下。

公元1981年-1982年間,計畫經濟產物生產隊取消,土地承包責任制(大包乾)開始實行至今。

公元2006年免交農業稅

公元2015年9月30日開放二孩政策。

古代遺址

寨壕溝移址,

宋代金堤舊址 宋代金堤舊址

如今已被後代人作為宅地,寨壕成橢圓狀,寨壕經郭岳村向東南方向直通馬頰河,寨

壕的功能是上大水之後排洪水。因夏季雨水大冬季乾旱少雨,故在上世紀80年代以前土地普遍鹽鹼。寨牆移址在寨壕溝內側是兩米寬的土牆,東寨門在蘇懷遠和蘇振華宅之間,西寨門在劉建華宅北側,南寨門在蘇樹勛和蘇安澤宅之間。曾經在抗日時期日軍把蘇岳村和郭徐岳村合併稱“蘇郭徐岳村”那時候全村人口仍然保持有三四百人。

古磚窯遺址

金堤 金堤
金堤 金堤

今在蘇國存宅處 及其南北窯坑,村東北處一大片地因燒磚取土低於常處名為“窯坑”村西頭遺蹟有碎磚爛瓦 ,地下土為紅色。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郭徐岳村和岳村集、趙岳村、李岳村磚窯遺址很普遍。

金堤移址

蘇岳村東有一段路叫"堤”謂之金堤,金堤為宋代時馬頰河故道左(西岸)。

村規古訓

耕讀傳家 和睦相鄰

清代載於縣誌之節婦

吳氏夫人岳村蘇夢庚妻

年二十八夫歿勵志守節今年七十三歲-見縣誌703頁(解釋:蘇岳村蘇夢庚的妻子吳氏在二十八歲時丈夫不幸亡故,勵志堅守節操,信守名分,保持節操不改嫁,今年七十三歲了。今其直系後裔為蘇文川)

吳氏夫人蘇夢庚妻 吳氏夫人蘇夢庚妻

趙氏夫人蘇岳村生員姚金海妻

鹹豐十一年東匪入境金海遇害趙氏年三十勵志守節孝順舅姑今年七十二歲-見南樂縣誌( 解釋:蘇岳村秀才姚金海的妻子趙氏在鹹豐十一年(1861年)時,東邊的土匪進入蘇岳村地界,金海被土匪所害,那年趙氏三十歲勵志堅守節操,信守名分,保持節操不改嫁,孝順舅舅姑姑(婆家人和娘家人的意思),今年七十二歲了。今其後裔為姚顏生)

趙氏夫人姚金海妻 趙氏夫人姚金海妻

風俗

冠禮久廢不行,然無論弱冠與否,鹹謂娶婦為成人,此雖俗語已寓冠禮之義。

婚禮不論財假媒妁先納采問名(俗講傳小貼)次納吉納徽(俗謂之通啟)次請期(俗謂之會親家)娶必親迎貴賤通用采興三日廟見拜舅姑次及尊長是日婿偕婦至岳家謂之認親。

舊社會婚禮都是採用媒人中間保媒拉縴,由媒人先傳小貼,小貼就是姓是名誰,歲數和生辰八字傳遞與兩家。然後就是男方下通知書(通啟意思就是定下來了),然後就是占卜選日子,男方娶媳婦必須親自迎接。結婚第二天女婿和媳婦到岳父家叫做認親。

蘇岳村 蘇岳村

舊社會喪禮,遵守朱子家禮(朱熹),停棺材於堂屋早晚痛苦祭拜,剛亡故家中男女排隊一邊哭一邊走到土地廟神祠,

這個

叫“押紙”’,三天內焚燒冥間紙錢到土地廟這個叫“送盤纏”,送盤纏這個取自古代“七虞之義”的典故。從第七日到四十九日(四七)逢七都要祭奠,到四七才算結束,四七叫做“盡七”......以後祭拜先人在祠堂或墓地,元旦(春節)元宵節和清明節和七月十五和十月一都要焚燒紙錢祭拜,然後就是亡故後三年和十

紅白風俗 紅白風俗

年親戚朋友也祭拜......。 這婚喪嫁娶的風俗中也有不好的風俗,尚待教化更正。比如村民家有喪事,除了自己能做主給亡故的人用什麼棺材和穿什麼壽衣外,除此外一切都不能做主,辦事的人叫“選俸”,選俸往往任意奢侈浪費,把喪家弄的疲憊不堪,周圍反覆仿效壞的行為,大辦喪事,耗資很大。其中弊端都說不完。近段時間自己感覺這個是弊端的人漸漸的多了,但是全部要改掉恐怕全境內還有重蹈這么做的,所以憑賴上邊的人(知識分子、鄉紳、官員)用禮教教育他們,和各個鄉長及德高的君子以身作則,倡導感化 他們,如果這么做了,那么改掉這個奢侈浪費的習俗非常有希望的。

 


新風俗

習慣自改革開放以來本著“新事新辦”的思想,日益更新,今年與往年又不同,同年此此家與彼家又有別,舊風俗老習慣在六七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中丟失殆盡,今風俗沒有成文的規矩,五花八門,故而不表。

氣候環境

蘇岳村位於中緯地帶,常年受東南季風環流的控制和影響,

冬小麥 冬小麥
秋玉米 秋玉米

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旱多風沙,夏季炎熱雨量大,秋季晴和日照長,冬季晴冷少雨雪。光輻射值高,日照率為60%,屬河南省日照及輻射量三大高值區之一。能充分滿足農作物一年兩熟的需要。年平均氣溫為13.3℃左右曾出現過的極端最高氣溫達43.1℃,極端最低氣溫有-21℃。無霜期一般有20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00毫米左右。

建設與產業

新農村建設

調研就業脫貧 調研就業脫貧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條不紊地開展。在村南規劃出工業園區,以企業的發展帶動其他行業的運行。一是投資300萬元,創建“蘇岳村孵化廠"。逐步走向“基地化建設,科學化養殖、規模化經營、產業化發展”的格局。安置閒散勞動力20餘人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

大力提高農民素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一是加大投入,加快發展農村教育事業,不斷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深入開展了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紮實開展了普法教育,“好家庭、好公婆、好媳婦、好青年、好子女”的“五好”評選活動,並建立了“紅白理事會”、“道德評析會”、“禁 賭 協會”,使民眾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興辦公益事業,方便民眾生活。⒈解決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熱點、難點問題。對全村土地進行了統一界方、調整,整修生產路10000米,完成了村澆水配套設施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⒉計畫生育工作成績顯著。該村廣大民眾自覺實行計畫生育,推動人口和經濟各項事業的發展,計畫生育率達到10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5‰以內,該村連續幾年被評為“計畫生育先進村”。⒊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實施“五通、五改、五化”(通路、通電、通網路、通電話、通電視;改廁,改水、改路、改灶、改房;淨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協調資金10萬元,新建沼氣池100座,改善了民眾生活條件;爭取資金10萬元,完成村“人畜飲水”建設任務,解決了民眾吃水難的問題。該村道路暢通,教育網路健全,電話普及率達98%,街道整潔衛生。有效推進了新農村建設。

企業展示

豫北旭龍孵化

先進設備 先進設備

蘇岳村孵化廠位於冀、魯、豫交界處,交通十分便利。是中原地區最大的專業孵化廠,本廠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歷史。本廠主營柴雞苗、 817肉雞、蛋雞、羅曼蛋雞苗孵化。現擁有國內最先進的孵化設備30餘台,日孵化能力達兩萬隻

優質雞苗 優質雞苗

銷售遍布山東各地以及北京、天津、河南、河北、陝西、山西等外省市和地區。孵化的雞苗質量好,成活率高,長速快,抗病能力強,深受廣大養雞戶的喜愛,在廣大養雞戶中享有很高的

豫北旭龍孵化廠蘇守恩堅持“信譽第一,用戶至上”的經營理念,以質量求生存,以信譽求發展。願以我們的真誠架起你我之間的橋樑,以我們過硬的產品質量和優質的售後服務贏得您的信任,讓我們攜著您的手,幫您快步走上養雞致富奔小康之路。蘇岳村孵化廠常年代孵雞苗,鴨苗,鵝苗。

大雷飯莊

以往過事時主家需族人及鄰里幫助張羅數日,忙的甚是疲憊,九十年代末至今隨時代潮流發展盛行吃飯店,操辦紅白喜事、親友聚會、家庭小宴、請客辦事皆願在飯莊舉行。

蘇大雷自幼外出訪師求學,苦練數年後學有所成,歸家後審時度勢,決心為家鄉父老服務,創業自立,遂攻克重重阻礙,真可謂創業之艱辛不勝言表。

此飯莊規模相對宏大,客源以本村及鄰村位數最多,菜系有“魯、川、粵、蘇、閩、浙、湘、徽”主廚擅長爆、炒、烤、熘、燉、蒸、燒、煸炒、焗等。菜品也很考究,從色(顏色)、香(香氣)、味(味道口感)、形(形狀俗稱擺盤)四方面亦很講究,為人稱讚。

地方特產 草辮、手編

草墩(草凳子) 草墩(草凳子)
草編技藝 草編技藝
草編技藝 草編技藝

南樂草辮製品歷史悠久。草辮是南樂密集型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婦孺皆能。明萬曆年間,人們就利用麥稈柔韌皮薄、色白質嫩的優點編織草龍,計有三、五、七、九、十一股之分。清乾隆年間,草辮生產進入繁盛,嘉慶年間山東萊州人首先在韓張開設辮莊,以三黃四白七股花圓草為標準收購加工。分上四戶細辮、中四戶勻辮、下四 戶粗辮十二個檔次,分為挑辮、拐辮、熏辮、打包四道工序,由縣西元村鎮碼頭上船,沿衛河北上直達天津口岸,轉銷歐、美、日本及東南亞各國。道光十二年南樂舉人朱光斗《竹枝詞》曰:“不織絲棉不繡花,草莛包里有生涯,金絛萬掛龍麟細,都出尋常百姓家”,反映了草辮生產的繁盛和工藝的精湛。民國九年,國際草辮市場供不應求,上四戶細辮每盤售銅錢兩吊,中青女性日掐五盤,可換小麥30市斤,這一變化強烈刺激了草辮髮展,縣內辮莊林立,僅城內就有4家。

新中國建立後,草辮再度振興,六十年代遠銷波蘭、日本、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50多個國家。1978年後,數十家個體或聯戶應運而生,1984年全縣經營額達七十餘萬元,並由原來半成品向再製品轉化,再製品生產也由原來純消費型向半享受型的工藝美術品過度,圖案絢麗多彩,形象美觀新穎,上市的禮帽式大沿帽,款式時髦,尤為消費者青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