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

濡(rú),漢字,釋義為沾濕,潤澤,停留,遲滯,含忍等。

基本信息

字義

字源演變字源演變

字從水從需。“需”意為“柔軟”。“水”和“需”聯合起來表示“柔弱的水流”、“弱水”、“緩慢流動的小水流”。

本義:弱水(相對於水勢洶洶的“強水”而言)。

文獻資料

濡,濡水,出涿郡故安,東入淶。——《說文》案:《說文》未能給出字義,只說它是水名。

(1) ㄖㄨˊ

(2) 沾濕,潤澤:~筆。~濕。~染。耳~目染。相~以沫(“沫”,唾沫,喻同處困境,以微薄之力相互救助)。

(3) 停留,遲滯:~滯。

(4) 含忍:~忍。

(5) 鄭碼:VFGL,U:6FE1,GBK:E5A6

(6) 筆畫數:17,部首:氵,筆順編號:44114524444132522

詳細解釋

濡

(1) 古水名。

濡,濡水,出 涿郡故安,東入 淶。——《說文

(2) 在河北省。

(3) 尿。

病方今客腎濡,此所謂“腎痹”也。——《史記》

(4) 通“儒”。儒士,學者。

海內稱之曰濡術之宗。——《濟陰太守孟郁修堯廟碑》

少以濡術。——《尉衛卿衡方碑》

(5) 假借為“堧”。空地。

自以城池道濡麥。——《魯相史晨饗孔廟後碑》

(1) 沾濕。

不濡其翼。——《詩·曹風·候人》

春雨露既濡。——《禮記·祭義》

濡濯棄於坎。——《禮記·喪大記》

今客賢濡。——《史記·扁倉傳》

濟盈不濡軌,雉鳴求其牡。——《詩經·邶風·匏有苦葉》 註:濟:水名,源出河南濟源縣王屋山,古時與黃河併入海,今下游古道為黃河所奪

(2) 又如:濡墨揮毫(用毛筆蘸墨寫字或作畫);濡筆(沾墨於筆);濡櫛(沾濕梳篦);濡染(沾染);濡縷(沾濕一縷);濡褐(沾濕馬衣);濡溺(沉浸,沉溺);濡濡(濕潤;沉湎);濡渥(濕潤);濡浹(沾潤);濡沫(用唾沫來濕潤);濡沃(滋潤);濡如(雨露潤滋);濡化(滋潤化育);濡澤(沾、潤)。

(3) 遲緩;滯留。

是何濡滯也。——《孟子

(4) 又如:濡遲(遲滯;緩慢);濡需(苟安一時);濡跡(滯留)。

(1) 濕的。

人塗其體、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韓非子

(2) 緩慢的。

雲精無永滯,水碧豈慚濡?——南朝·梁·江淹《郊外望秋答殷博士》

(3) 通“軟”。柔順。

羔裘如濡。——《詩·鄭風·羔裘》

以濡弱謙下為表。——《莊子·天下》

(4) 又如:濡忍(柔順,容忍);濡弱(柔弱)。

常用詞組

濡潤

rúrùn

【moist】 沾濕;滋潤

濡濕

rúshī

(1) 【soak】∶浸泡,泡在水裡或其它液體裡;使浸透或泡軟

(2) 【make wet】∶使濕;用水或其它液體浸透或弄濕

濡滯

rúzhì

【stay;delay】 遲延;猶豫不決

將軍欲通媒妁,呼吸可行,何必如此濡滯。——《禪真後史》

方言集匯

(1)粵語:jyu4 、nyun5。

(2)客家話:[海陸豐腔]si1 、ri2 、[寶安腔]ji2 、[台灣四縣腔]si1 、ji2 、[梅州腔]si1 、[客語拼音字彙] 、yi2 、yi2 、[客英字典] 、si1。

(3)潮州話:而污5(如) 、思污1(須),ru5(zû) 、su1。

拼音是er的漢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