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成立於1991年,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 是濟南市對外開放的視窗和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

地理環境

濟南市位於北緯 36 度 40 分,東經 117 度 00 分,地處魯中腹地,南依泰山,北跨黃河,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 —— 山東省的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全國區域性金融中心,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沿海開放城市和生產製造業基地。也是中國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作為東北亞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中心城市,濟南北連京津,南接滬寧,東西連通山東半島,是京滬沿線經濟發展軸上的重要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外鄰日本,並擁有良好的交通基礎設施、合適地理位置,充足的能源供應、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豐富的人力資源,是《福布斯》評選的中國最適宜開設工廠的20個城市之一,是台灣電電公會推介的最適宜投資的 10 個大陸特大城市之一。

濟南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日照充分,年平均氣溫 13.6℃ , 1 月最冷,平均氣溫 -1.9℃ , 7 月氣溫最高,平均氣溫 27℃ 。年平均降雨量 614 毫米 。

濟南高新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區東部,包括總部經濟中心區、出口加工區、東部新區三部分。這裡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濟南市交通主幹道經十路、工業南路、世紀大道穿區而過,西鄰濟南奧林匹克中心和山東省政務中心,東接章丘龍山文化發源地,南面是蔥翠山巒,北面距濟青高速公路和濟南國際機場僅需15分鐘車程。區內基礎設施完善,建設了現代化的實驗學校、幼稚園、居住小區,成立了行政審批服務中心,建立了投資、金融、人才交流、會展、保險、法律、公證等支撐服務體系,實行規範化“一站式”辦公。

發展歷程

濟南高新區規劃建設了齊魯軟體園、創業服務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大學科技園、出口加工區、生物醫藥園、環保科技園和齊魯機電園等 八個國家級專業產業園區, 區內現擁有各類企業 30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二百多家,其中,產值過億元的有41家,過5億元的14家,過10億元的7家,浪潮集團、力諾集團、小鴨斯威特、齊魯製藥、正大福瑞達、齊魯電機製造、山東華為通信、勝利生物、元隆生物、眾陽軟體、天辰集團、華光電子、法因數控、十方圓通、山大科技產業園先後在高新區發展壯大。 濟南高新區直接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有 6萬人,碩士博士1500多人,累計承擔國家火炬計畫項目100多項,省部級火炬計畫項目300 多項。2004年,規模以上企業全年實現產品銷售收入98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31億元,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83億元,實現出口創匯6555萬美元。按科技部口徑統計,實現技工貿總收入510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24.3億元。在全國53家國家級高新區經濟指標綜合排名中位列第十三位。

建區以來,濟南高新區迎來了韓國 LG、日本松下、鈴木、NEC、德州儀器、百事可樂、美標、沃爾沃、三洋等15家世界500強企業的落戶。高新區於2001年加入了世界科技園區協會,建設了國家間政府合作項目中烏高科技合作園。齊魯軟體園與印度班加羅爾軟體園建立了友好姊妹園區關係,與國外著名軟體公司合作建立了“微軟解決方案實驗室、IBM解決方案實驗室、北電網路實驗室和DSP聯合實驗室,齊魯軟體學院與美國IBM公司合作建立了國際計算機培訓中心,環保科技園與北歐SEM公司合作建立了環保科技產業基地,建立了國際學校。

濟南風景優美,氣象萬千,歷史悠久。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等景觀名聞天下,尤以“泉城”著稱於世,趵突泉、黑虎泉、五龍潭和珍珠泉最負盛名,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美稱。眾泉匯成的大明湖與千佛山遙相輝映,“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是對濟南風采的生動寫照。這裡有聞名世界的中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城子崖遺址(距今 4600 — 4000 年),有舜文化遺址(公元前 22 世紀)舜耕山,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公元前 3 世紀),中國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築 —— 漢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 1 世紀),中國最古老的石塔 —— 隋代柳埠四門塔(公元 7 世紀)和被譽為 “ 海內第一名塑 ” 的靈岩寺宋代彩塑羅漢(公元 11 世紀)等。相傳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舜曾躬耕於濟南歷山,中國中醫科學的奠基人扁鵲,宋代著名文學家李清照、辛棄疾等就誕生於濟南,李白、杜甫、蘇軾等歷代文人墨客都先後在濟南生活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佳譽。

濟南作為開放較早的城市之一,近年來對外開放有了長足發展,先後與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係,成功引進了松下、鈴木、百事可樂、西門子等一批跨國公司、大企業。濟南已躍居全國城市綜合實力五十強和投資環境四十優城市之列,基礎設施完善,金融、信息諮詢、外貿機構齊全,工業基礎雄厚,名優產品眾多,資源豐富。濟南交通便利,是華東和華北地區的交通要衝,京滬、膠濟兩大鐵路在此交匯,公路四通八達。濟南國際機場辟有 30 多航線,使濟南走向國內外更加便捷。濟南已成為黃河流域一塊投資發展的熱土。

發展戰略

當前,濟南高新區正大力實施“充實提升,開拓發展”戰略,推進高新區實現快速跨越發展。高新區三大片區建設全面展開:總部經濟中心區將建設提升為濟南市現代化的東部新城樣板區,集中建設總部經濟基地和科技研發區、生活商貿區;東部新區將建設成為規模化新型工業的聚集區;出口加工區將建設成為集加工貿易、陸路口岸和保稅物流於一體的外向型產業聚集區。高新區已經進入到新一輪更大規模更艱苦的創業時期。

發展優勢

濟南風光 濟南風光

濟南高新技術開發區所位於的泉城濟南位於華北地區中部,既是中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山東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也是中原地區走向環渤海經濟 圈的跳板。南抱群山,北依黃河,地勢平坦,資源豐富,在交通、環境、經濟等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成本優勢。空間大,地勢平坦,土地資源充裕,開發利用投入相對較低;區域內民眾要求改善生產、生活現狀的願望十分強烈,改造拆遷的阻力相對較小,區域開發成本整體較低。

(二)交通優勢。轄區內有名列全國第三位的鐵路編組站、津浦鐵路、京福高速公路、繞城高速和即將建設的京滬高速鐵路貫穿南北,形成了進出暢通、內外交通便捷的交通網路。市內公路四通八達,形成“四縱四橫”大框架,近幾年槐蔭區對經十西路、經一路、經六路、濟微路、二環西路、張莊路等進行了綜合改造,村級公路硬化、綠化、美化全部達標,為濟南西部的開發建設構建了初步框架。

(三)環境優勢。自然環境優美,空氣品質良好,玉符河、小清河、臘山河流域覆蓋面廣,水資源豐富,平均水位海拔30米;地下水日可開採量60萬立方米,能滿足50萬市民用水;玉清湖水庫已向濟南市主城區供水。

(四)經濟優勢。汽車、機械、輕化、建材、食品為主導產業的30多個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槐蔭區的第三產業形成了以濟南華聯商廈、小商品市場為中心的西市場商貿中心;以山東潤華汽車貿易中心為代表的經十西路商貿中心等幾大商貿中心;並形成以小商品批發市場、山東汽車配件城、段店集貿中心等10大市場為主導的大流通格局。

(五)政策優勢。外來投資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在繼續依法保障區內投資者權益的同時,將為外來投資商創造更加安全、更趨完善、更為最佳化的發展環境。為搞好招商引資,發展槐蔭經濟,我們將全面整治治安、人文、政策、服務等多個環境,形成親商、爭商、愛商、幫商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