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縣城頭山城址

澧縣城頭山城址

約在65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人們開始在城頭山掘壕溝,築城牆。 城頭山1979年被發現,經過1991—2001年連續11次考古大挖掘,現已出土各類精美文物5000多件。 1992年和1997年,城頭山古城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曾兩度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澧縣城頭山城址位於湖南澄縣縣城西北約10公里處,屬車溪鄉南嶽村。 1979年,澄縣文管所在文物調查中發現了該城址。1991年11~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單先進和遭縣文管所曹傳松對該城址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試掘。
城頭山古城址占地18.7公頃(280.5畝)。是中國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時期的遺址,距今6500年至7000年。約在6500年前的大溪文化早期,人們開始在城頭山掘壕溝,築城牆。從此,人們在此城居住2000多年,歷經了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幾個歷史時期,直至石家河文化中期(距今約4000年),古城才被廢棄。
城頭山古城略呈圓形,城垣外圓直徑340米,內圓直徑325米,圍繞城垣的護城河寬30—50米。專家們在城內發掘出大片台基式的房屋建築基礎、設施齊全的制陶作坊、寬闊的城中大路、密集而重疊的氏族墓葬和保存完好的世界最早的水稻田(距今6500年)。解剖城垣時,於城垣外坡又發現了大溪文化早期的壕溝,以及壕溝
內留存的100多種動植物骨骸和籽實、竹葦編織物、船槳、船艄、船板和大批卯榫結構的木構件等。圍壕長1000多米,寬10米、深3—4米,比西安市半坡遺址圍壕大得多,說明洞庭湖平原早在城出現1000多年前就已形成了雄踞一方的中心大聚落,並表明長江流域古文化發展的高度水平,與素稱中化文明搖籃的黃河流域相比毫不遜色,而且時間更早。
城頭山1979年被發現,經過1991—2001年連續11次考古大挖掘,現已出土各類精美文物5000多件。1992年和1997年,城頭山古城址的考古發掘成果曾兩度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5年3月25日,***總書記在視察澧縣時,欣然命筆,題了“城頭山古文化遺址”八個大字。1996年,城頭山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年初,城頭山遺址又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城頭山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古城址。其考古發掘成果記載到了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寫進了大學和中學的歷史教科書。
《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
(作者:澧縣城頭山古文化遺址管理處主任:羅宏武)
1979年,澧縣考古工作者曹傳松和王本浩在車溪鄉南嶽村開展文物普查時發現了一座古城,它坐落在高出周圍平原1—2米的低平崗地上,當地村民稱它為“城頭山”。
經過充分準備,於1991年—2001年間,以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何介鈞研究員為總領隊,先後對城頭山進行11次考古發掘。其中1998年—2000年,經國務院特許,享譽學術界的日本國際文化中心組織大量專家,以城頭山為主要對象,開展環境考古和高科技考古的合作研究。10餘年間,共揭露面積近7000平方米,出土文物16000餘件。
城頭山的發掘,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首先是確證了這座城是當今中國最早的城。1996年冬和1997年冬,將城牆從內至外解剖貫通,經取文化地層中的木炭標本作碳十四年代測定,由此判斷第一期城牆築造年代當為大溪文化第一期,早於距今6000年。在城頭山古城未確證之前,中國已知最早的一座城為仰韶文化晚期築造的河南鄭州西山古城,距今約5300年。而城頭山將中國古城出現的時間推前了700——800年。其次是揭露出6500年前的水稻田,它比世界上任何一處已揭露的稻田都要早。洞庭湖區是世界稻作農業主要的發源地,是許多專家的觀點,想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最具說服力的證據,那就是找到古水稻田。1997年冬,城頭山東城牆發掘時,發現平行排列著三丘古稻田,灌溉設施已初步配套。用碳十四和光釋光測年的方法測定農田中的泥土下層距今6000——6600年,上層距今6300——6200年。它的發現,最終使“中國水稻是由南亞傳來的”這一傳統觀點失去了立足之地,確證了中華民族在馴化和栽培稻穀這一偉大事業中的歷史功勳。第三是發現和揭露了一座時代最早的完整祭壇和眾多的祭祀坑。宗教在古代人們的觀念和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998年冬發掘東城牆,發現呈橢圓形、面積達250平方米的古祭壇和大量祭祀坑。裡面發現了大量的殉葬品,甚至出現了人殉現象,在同時期的遺址中,這是罕見的。
通過各種傳媒向國內外進行宣傳報導,城頭山已為世人所知。同時有日、德、英、美等多國學者慕名來此參觀訪問。1992年和1997年,城頭山遺址先後兩次入選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1995年3月25日,原國家主席江澤民為其題詞。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評為“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城頭山的考古發掘成果,鐫刻到了北京“中華世紀壇”的青銅甬道上,寫進了我國大、中學歷史教科書。2005年被國家確定為“十一•五”重點保護的大遺址,是國家最早確定“十一•五”期間重點投資的20個大遺址之一。同年11月,《城頭山遺址》特種郵票小型張公開發行。同時,由中央電視台“見證•發現之旅”欄目組拍攝的大型電視記錄片《古城•古墓》(又名《解密城頭山》),時長近120分鐘,先後多次在1、7、10頻道播出。2006年5月,被共青團中央確定為全國第四批青少年教育基地。奧運期間,《古城•古墓》作為展示中華文明的宣傳片,將再次在中央電視台播放。
點評:
城頭山遺址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時代最早(早於距今6000年前)、內容最豐富、最具有典型意義的古城遺址。遺址區內有世界迄今所發現的歷史最早(6300—6500年前)、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遺址;是長江流域城邑文化遺存保留得最系統、最具代表性的遺址,具有我國早期古城最完整的古城布局;也是目前所知延用時間最長、地層(文化)關係最清晰的城址。它對史前聚落的發展、築造城歷史和技術、長江流域文明因素的形成、世界稻作農業的興起和發展等重大學術問題的研究具有極大的價值,代表了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古文明的發展高度,與素稱中華文明搖籃的黃河流域古文明相比,毫不遜色,而且年代更早。城頭山是歷史文化的寶庫,同時也是彌足珍貴的人文旅遊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會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