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譚嗣同寫的詩]

潼關[譚嗣同寫的詩]
潼關[譚嗣同寫的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潼關》是一首譚嗣同14歲時寫的詩,該詩是七言絕句。當時他隨父親到甘肅上任,途經過陝西潼關,被北方特有的壯闊風景所震撼,寫下此詩。

原文

《潼關》 ,

清·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

創作背景

公元1878年秋,十四歲的譚嗣同(1865—1898),從湖南故鄉赴甘肅蘭州父親任所途中,經過陝西潼關,在這裡飽覽了一番北國山河的壯麗風采,故作此詩。

作品鑑賞

偉大的壯觀還在更高更遠的地方。潼關地處陝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點,南鄰華山群峰,東望豫西平原。詩人立馬城關,眼見黃河從北面高原峽谷奔騰怒吼而來,到懸崖腳下猛然一轉彎,奔向平坦廣闊的原野,但氣勢卻不見緩和,好像仍嫌河床箍得太緊;而那連綿不斷的山峰,在關東並不怎樣惹眼,剛入潼關便突兀而起、聳入雲天,一座座爭奇斗險,唯恐自己顯得平庸!

自然,所謂大河“猶嫌束”、群山“不解平”,全是黃河、華山的磅礴氣勢在詩人心理上所引起的感應,反映著這位少年詩人豪邁奔放的激情和衝決封建束縛、追求思想解放的願望,而這願望,這激情,同當時神州大地上正在崛起的變革圖強的社會潮流,是完全合拍的。

十九世紀末葉,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代,也是一個民族精神空前高揚的時代。透過少年譚嗣同這首充滿浪漫主義精神的山水絕句,我們仿佛聽到一個迅速臨近的新時代的腳步聲。

注釋譯文

潼關:在今陝西,關城地勢險峻,自古即為要塞。

解:懂得

束:拘束

這位英氣勃發的少年,騎馬登上半山間的潼關古道,傍山監河,乘興前進,任清脆的馬蹄聲被獵獵西風吹散、吹遠,飛入滾滾的雲濤里。大概從古到今,這巍峨的潼關就被白雲,團團簇擁著,一直不曾解圍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