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簡王陵墓

潞簡王陵墓

潞簡王陵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占地面積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它坐落於河南新鄉市北郊的鳳凰山下,近400年來,它以其獨特的旖旎風光,雄偉的古代建築,精美的石刻藝術,神奇的民間傳說,吸引著四方遊客。

潞簡王陵墓

概況

潞簡王陵景點介紹
   
 潞簡王陵墓坐落在河南新鄉市北郊13公里處的鳳凰山(系太行山余脈)南麓,依山據嶺,四周泉 壑幽深,時人稱其為“頭枕鳳凰山、腳登老龍潭,左手揣著金燈寺,右手托著峙兒山”,景色十分秀麗宜人,是我國目前保存現狀最好,占地面積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墓區的最前部分為一座以高浮雕二龍戲珠為主體紋飾的牌坊,上額刻楷書“潞藩佳城”四大字,石坊兩側並列著兩座5米餘高的浮雕雲龍圖案石華表,坊之後為200餘米長的青石神道,神道兩旁分別排列著石雕翁仲和各種石獸16對,有獅子、狻猊、獬豸、角端、麒麟、駱駝、馬、羊、象及神化了的怪異瑞獸,然後通過一座漢白條石砌成的御河橋,便到了巍峨狀觀的“潞藩佳城”高大的石城門。城垣內占地80餘畝,四進大院,所有建築幾乎全用青石壘砌或雕鑿而成(人稱中原石頭城)。城門以北依次建有棱恩門、棱恩殿(舉行祭祀的享殿)、東西配殿,明樓(內有高大的墓碑)、寶城和地下宮殿(潞王葬所),四周是高大的青石圍牆,神密而又威嚴,建築裝飾多為高浮雕的龍飛獅舞,手法細膩嚴謹,盡顯皇家風範。潞王墓正西百米處,還有一處與其布局、形制、規模基本相似的陵墓,這就是潞簡王愛妃趙娘娘墓,兩墓東西並列,坐北朝南,共占地157205平方米,其建築形勢之恢宏同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相仿(神宗萬曆皇帝之墓),營造布局大大突破了制度等級森嚴的明王朝陵寢規定。
潞簡王墓和趙妃墓營造時間由於文獻資料較匱乏,僅從現存的有關碑文和明代帝王生前營造寢陵的慣例來推斷:潞王墓應建於萬曆四十年(1615),趙妃墓建於萬曆三十年。如今它們已經歷了近四百年的滄桑之變,幾處高大巍峨的木結構建築已毀,墓室內大量珍貴文物也早被洗劫一空,但現存的明代建築及大量的石雕和碑碣仍蔚為狀觀,這在我國目前所發現的明代藩王陵墓中也獨占鰲頭。近年來,國家和 當地人民政府為保護好這一珍貴的大型文化遺產,陸續拔出專款對潞王陵墓進行了全面的修改,重新營造了園林,再現了大冢風貌,96年12月又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天,它正以古樸的雄姿吸引著眾多的中外遊客。
潞簡王陵墓,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好、占地面積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它坐落於河南新鄉市北郊的鳳凰山下,近400年來,它以其獨特的旖旎風光,雄偉的古代建築,精美的石刻藝術,神奇的民間傳說,吸引著四方遊客。古人曾作詩讚:“古殿空山裹,名王有舊瑩”,“秦陵和漢寢,不及此幽情”,將其同馳名中外的秦漢皇陵相提並論。保存完好,有“中原第一陵”之美譽,為完整的石頭城建築風格,雖為王家陵園卻呈皇家風範。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旅遊景區,其陵區建築的整體性達到了歷史上的空前水平,前方(方形院落)後圓(圓形寶城),寶頂、明樓、享殿沿中軸線縱向排列的布局形勢將陵寢制度發展成了最為完善的程度,目前它仍有五大謎團尚未解開。
 
潞王陵五大謎為:神道石獸群14對石像雕琢精細,栩栩如生,後9對分別為獬豸、石綿羊、石虎、狻猊、麒麟、駱駝、大象、石馬,前五對卻難以進行動物分類,至今尚無名字,5對石獸究竟為何種動物像至今不得而知,此乃謎一(見圖一);潞王陵建築石雕中以龍的浮雕最多,牌坊、陛石、白玉欄桿、華表等全為高浮雕龍圖,整個陵園建築中雕塑了多少條龍,至今沒有人查得清數目,此乃謎二(見圖二);陵恩殿為供奉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從遺址的柱礎可看出其規模之宏大。這一建築是後期被毀還是當時就沒有建成,各有其證。柱礎上石槽未刻完是沒建成的例證,砌牆的痕跡又是建成被毀的證據,究竟歷史現狀該執何說?此乃謎三(見圖三);祭碑兩側所聳立的一對華表,三面高浮雕龍的圖案均雕刻得十分精緻,其中一面為淺浮雕花形圖案,卻只有華表的1/3長度,其餘長度為毛石形狀,欞星門兩側石雕花邊也對稱存在雕刻不到頭的現象。在形成缺陷美的同時,此為設計原形還是由於歷史社會原因留下的痕跡?此乃謎四(見圖四);方城前石供案及石雕五供為陵園石雕最為精華的部分,按照明朝王陵的建築規制五供應置放在石供案之上,而這裡五供由於體形巨大和石供案不成比例,擺在了供案前邊,是當初設計出了差錯,還是另有其他原因?此乃謎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