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川之戰

潞川之戰

潞川之戰是十六國中期前秦統一北方道路上最重要的一戰。370年,前秦天王苻堅以王猛為統帥,楊安、鄧羌為將,率兵六萬東進伐前燕,一路告捷,先後攻克了壺關(今山西境內)、晉陽(今山西太原)。前燕慕容評率三十萬大軍屯於潞川(今山西東南部濁漳河),雙方於潞川展開決戰,秦軍以少勝多,大敗燕軍,俘斬燕軍十五萬。慕容評單騎逃回,前秦軍乘勢追擊,吞滅前燕。

戰爭背景

慕容儁死後,其子慕容暐繼任。由慕容恪、慕容評與輔義將軍陽騖輔政。

燕文明王慕容皝的幾個兒子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均是十六國時期罕見的軍事天才,所以慕容儁死後的前燕依然還能保持著軍事上的強勢,不僅收復了東晉剛剛拿下的洛陽,一度還打到了襄陽。

但好景不長,慕容恪不久於366年去世,死前囑咐慕容暐將軍國大事委付於同樣文武雙全的慕容垂。但慕容暐卻忌憚慕容垂,將大權交由慕容評掌握。慕容評千方百計陷害慕容垂,無奈之下的慕容垂投奔前秦。

慕容恪已死,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堅、王猛再沒有什麼可顧忌的,滅燕大計提上了議事日程。

導火索

369年,前秦以前燕未如約割讓虎牢以西之地為由(見枋頭之戰),令王猛與建威將軍梁成、洛州剌史鄧羌率三萬軍進攻洛陽,大敗燕將慕容臧,攻占了洛陽。

戰役過程

太和五年(370)六月。苻堅找了一個藉口,以燕背割地之約,派輔國將軍王猛率十將、步騎六萬伐燕。臨行前,苻堅親送王猛於灞上,囑託他說:“我委你以關東重任,你可從壺關、上黨,出潞川,長驅直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燕都,我隨後親督糧草,水陸並進,請你不要有所後顧。”王猛笑道:“我此去蕩平殘胡,如秋風掃落葉,君王只須多蓋些房子,以備安排俘虜吧!”

370年七月初,王猛攻克壺關(今長治市區——帶),活捉上黨太守南安王慕容越,上黨郡縣全部歸降,前燕大震。燕主慕容暐 急派太傅慕容評集結30萬精兵以拒秦。不久,王猛軍又攻占晉陽(今太原),擒并州刺史東海王慕容莊。而這個時候的慕容評率30萬大軍駐紮在潞川 (今黎城、潞城之間濁漳河東岸),眼看著王猛的6萬兵力克壺關、占晉陽,卻不敢前去迎戰,只是想利用潞川漳河之險以為防守。

十月初十,王猛率主力進向潞川,與慕容評隔河對峙。慕容評以王猛孤軍深入,想以靜制動,待王猛糧草不濟時不戰而退。但慕容評生性貪婪,大敵當前,不思殺敵,竟固山封泉,把泉水和柴薪作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士兵燒柴喝水都要收費,慕容評由此而驟富,積帛如丘,但燕軍卻怨氣衝天,軍心煥散。王猛聞之,指著河對面那連營的燕軍說:“燕國兵多糧足,但遇上了這么一位糊塗將軍,兵再多有什麼用?”於是派出五千兵趁夜摸到慕容評的營後,一把火將燕軍的糧草輜重燒了個精光,大火映紅半邊天。

遠在鄴城的慕容暐大懼,派人痛責慕容評,並迫其將錢帛散與軍士,催之速戰。慕容評無奈之下,只好向王猛下了戰書。王猛知燕兵已無鬥志,於十月二十三日舉行誓師大會,破釜棄糧,大呼競進,戰至日中,燕兵大敗,俘斬5萬餘人,乘勝追擊,所殺及降者又10萬餘人。前燕全軍皆潰,慕容評單騎走還鄴城。

潞川一戰,決定了前燕滅亡的命運,在日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前燕便在前秦的猛烈攻擊下而壽終正寢。王猛幫助苻堅滅了16國中的第4個國家----前燕,查收燕國戶籍帳冊,得到157郡,1579縣,總計人口998萬。苻堅把燕國皇室宗親,文武百官,貴胄富族共4萬餘戶50多萬人悉數遷到都城長安。

戰場懷古

2002年,馬書歧隨中央電視台《國防時空》節目組來到潞城與黎城交界處的石樑橋下,追尋潞川之戰的遺址。站在濁漳河畔,望著巍巍雄山,湯湯長河,眼前雖是一片空闊,但耳邊猶在迴蕩著當年戰旗獵獵和人嘶馬喊聲,心中總也抹不去那一絲不平。縱觀當時的形勢,前燕是本不應該滅亡的。前燕國大、人眾、兵強、地險,並沒有必亡之基因,所惜者是燕主幼弱,慕容評無能,且又貪饕,雖有慕容垂之能人而不能用,雖有上黨之天險而不能守,至使一個強大的燕國,亡於傾刻之間,正所謂庸人誤國。特定的地理,特定的環境,決定了潞川之戰與“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以及潞川之後的“淝水之戰”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四大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苻堅經過潞川之戰而滅了前燕,統一了北方,但卻在10多年後的淝水之戰中,以絕對的優勢而輸了個一塌胡塗,於是,曾投奔於他的慕容垂趁勢而起,復燕於鄴,史稱後燕。慕容垂的同族慕容永另起一支從長安遷徙上黨,定都長子,史稱西燕。8年後,兩燕再一次在潞川這塊昔日的戰場上展開了一場血戰,濁漳河因此而更加渾濁,血雨腥風裹脅著無數生命陪葬了西燕的滅亡,潞川也因此而被歷史再一次塗上了一層沉重的冷色。

千餘年過去了,如今的潞川不再是當初的潞川,春風浩蕩,綠畝萬傾,但偶然從沃土中翻出的一塊箭鏃、一段殘弓,仍然隱隱地含著一種歷史的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