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航母

潛水航母

潛水航母又叫水下航母,即通常在水面以下航行的航母。相對於水上航母而言。水下航母的優點自然更為突出:隱蔽性好、攻擊突然性強、航行安靜等等,非常適合不能取得制海權的國家使用。但是,它的缺點也是致命的,所以二戰後的軍事強國雖然對它進行了研究,並沒有將其列為重點製造的武器裝備。

基本信息

信息介紹

潛水航母潛水航母
設計水下航母的想法產生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前夕,即在1913年。一位名叫彭具林頓·比林的英國海軍軍官首先向英國海軍部提出了關於水下航空母艦的構想。
三年以後,即在1916年,英國海軍部為了準備對位於庫斯克港和東登(Tondern)的德國飛艇基地進行轟炸,開始把這一構想付諸實施。不過,那時候的所謂“水下航空母艦”還談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水下航空母艦,僅僅是把一艘HMS“E-22”號潛艇加以臨時性的改裝,使它適於在甲板上停放水上飛機。
潛水航母出現在二戰時期。當時的日本認為:如果能夠空襲美國本土,將對美國的士氣造成沉重打擊。但是當時的日本沒有靠近美國的軍事基地,空軍戰機的航程又不夠遠。因此,決定發展潛水航母,潛行到美國近海,對美國本土進行軍事打擊。而日本海軍認為:小規模的空襲對美國的傷害是微乎其微的,根本不能造成任何傷害。
然而在完成核子彈的研究製造後,日本對美國的空襲可以造成巨大的壓力和威脅。於是日本開始研製潛水航母,並於1942年完成了潛水航母的製造,當年即投入海試,並在後來對美國進行了空襲。這就是世界上唯一的一級潛水航母——伊400(イ-400)級。航程14000海里,續航時間30-48天時間。由於採用了雙殼體設計,使他的橫截面看上去象一副眼鏡,因此有一個別致的綽號“眼鏡”。
在日本投降時,正好有一艘潛水航母在美國近海,日本人為了不讓美國得到潛水航母的設計資料,將航母沉入海底。但是,美國還是發現了這艘珍貴的航母,並在戰後將其撈起,在獲得設計資料並進行了一定時間的測試後,重新將其沉入海底。
潛水航母在二戰時期總共製造了3艘,都是狂熱的日本人製造的。而二戰後期的美國、俄羅斯、英國也都研究過製造潛水航母的可能性。由於潛水航母載機數量少、製造費用昂貴、技術難度大,而相繼放棄了潛水航母的研製工作。
時間進入80年代後期,美國在全球取得霸主地位,尤其是91年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使俄羅斯重新評估潛水航母的重要性,並提出了潛水航母的發展綱要,美國面對俄羅斯的挑戰也提出了自己的發展計畫,但是已經是“此航母非彼航母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航母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死胡同,龐大而笨重的船體極易遭到反艦飛彈的攻擊,因此航母的重要性已經退居次席,而將潛艇和航母的優勢結合起來,將使航母的缺憾得到彌補。
從各國發展概況來看,潛水航母的種種技術難題雖然已經突破,但是由於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弊端,將來不會成為主流裝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