漱石枕流

漱石枕流

漱石枕流,指隱居生活。作謂語、定語;指隱居的生活。清·張潮《序》:“漱石枕流,放浪形骸之外。”

基本信息

典源

漱石枕流漱石枕流
宋書》卷二十一〈樂志三〉~60~
秋胡行〉: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晨上散關山,此道當何難!牛頓不起,車墮谷間。坐磐石之上,彈五弦之琴,作為清角韻,意中述煩。歌以言志,晨上散關山。一解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傍。有何三老公,卒來在我傍。員掩被裘,似非恆人。謂卿云何,困苦以自怨,徨徨所欲,來到此間。歌以言志,有何三老公。二解我居崑崙山,所謂者真人。我居崑崙山,所謂者真人。道深有可得。名山歷觀,遨遊八極。枕石漱流飲泉。沈吟不決,遂上升天。歌以言志,我居崑崙山。三解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去去不可追,長恨相牽攀。夜夜安得寐,惆悵以自憐。正而不譎,辭賦依因。經傳所過,西來所傳。歌以言志,去去不可追。
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彭羕傳〉~994~
彭羕字永年,廣漢人。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姿性驕傲,多所輕忽,惟敬同郡秦子敕,薦之於太守許靖曰:「昔高宗夢傅說,周文求呂尚,爰及漢祖,納食其於布衣,此乃帝王之所以倡業垂統,緝熙厥功也。今明府稽古皇極,允執神靈,體公劉之德,行勿剪之惠,清廟之作於是乎始,褒貶之義於是乎興,然而六翮未之備也。伏見處士綿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雋生之直,枕石漱流,吟詠縕袍,偃息於仁義之途,恬惔於浩然之域,高概節行,守真不虧,雖古人潛遁,蔑以加旃。若明府能招致此人,必有忠讜落落之譽,豐功厚利,建跡立勛,然後紀功於王府,飛聲於來世,不亦美哉!」
晉書》孫楚傳:孫楚太原中都(今山西平遙西北)人。史稱其“才藻卓絕,爽邁不群”,多所陵傲,故缺鄉曲之譽。楚少欲隱居,謂王濟道:“吾欲漱石、枕流。”濟笑道:“流非可枕;石非可漱。”楚道:“枕流欲洗其耳;漱石欲厲其齒。”年四十餘,始以著作郎參鎮東軍事。

原文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孫子荊年少時欲隱,語王武子"當枕石漱流",誤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孫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

注釋

欲:想要
隱:隱居
語:對...說,告訴
枕:把......當枕頭枕著
漱:(用水或......)漱口
誤:錯誤
所以:之所以
礪:磨礪
孫子荊:晉代人,名楚。
王武子:原名王濟,字武子。

釋義

文章釋義

晉代有個叫孫楚的人,想要隱退山水之間,就告訴他的王濟說自己將“枕石漱流”,但在表達時誤說成“漱石枕流”。王濟聽後,問“水流可以枕著、石頭可以用來漱口嗎?”。孫楚(解釋)說:“(我)之所以枕流水是想要洗乾淨自己的耳朵,之所以漱石頭是想要磨練自己的牙齒。”

內容釋義與由來

孫楚的回答非常巧妙而有學問,雖然出於口誤,但用“漱石枕流”卻更好地表達了自己不隨流俗的意志。因為相傳帝要讓天下於許由,許由逃跑了。後來帝堯又想召他做九州長,許由不願聽這種話,便跑到潁水之濱去洗自己的耳朵,以為聽了這種話,污染了耳朵。後世遂有了“枕流漱石”這個成語。

運用示例

黃瑜雙槐歲鈔·詩歌純粹》:“悠悠我思,漱石枕流,遠行高蹈,雖逸其身,而悖於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