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陰

漢陰

漢陰縣位於陝南秦巴山區,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版圖面積1365平方公里,總人口305678人,縣城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傑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

基本信息

漢陰概況

古代

漢陰秦時為西域縣地。漢始置安陽縣(縣址在今上七鎮鰲頭山下的冉家壩)。晉改安康縣。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稱漢陰(縣城位於漢水南岸的社溪,今石泉縣與漢陰縣緊鄰的石泉嘴,因水之南為陰,故名漢陰)。後因漢水泛濫,城池被毀,宋紹興二年(公元1132年)縣城遷至漢水北面100多里的新店(即今縣址),仍沿稱漢陰至今。元撤銷縣制,轄地劃歸金州。明初復置漢陰縣。清改漢陰廳,辛亥革命後復置漢陰縣。1949年11月29日解放。1958年併入石泉縣,1961年恢復漢陰縣建制。

地理位置

漢陰縣位於陝南秦巴山區,北為秦嶺,南為大巴山,與安康市漢濱區紫陽縣,石泉縣、寧陝縣漢中市鎮巴縣毗鄰.古稱西城、安陽、漢寧、安康,唐至德2年(公元757年)始名漢陰至今,全縣轄14個鄉鎮,179個行政村,版圖面積1347平方公里,總人口據2010年人口普查為305687人,境內山川秀麗,物阜民殷,人傑地靈,素有安康“魚米之鄉”美譽。
漢陰縣境地處秦巴腹地,北枕秦嶺,南倚巴山,鳳凰山橫亘東西,漢江、月河分流其間,316國道陽安鐵路穿境而過。除月河川道外,大部分為淺山丘陵。境內最高處鳳凰山主峰海拔2128米,最低處漩渦鎮,海拔290米。縣城位於月河川道中部,海拔360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漢江、月河、觀音河、洞河等,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水系。漢江在境內流長21公里。

氣候

漢陰氣候溫和濕潤,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1℃,年積溫度接近2700℃,無霜期260天,降水量921毫米,日照1876小時。海拔290—2128.2米。境內河流縱橫,均屬長江水系,年徑流量5.19億立方米,地下水儲量9721.82萬立方米,可供利用的水能資源1 0060.15萬千瓦,水面3.1萬畝,開發利用前景廣闊。

資源

漢陰自然資源豐富,以礦產、動植物資源最為突出。全縣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砂金、脈金,瓦板石、石灰岩、大理石、板石,花崗岩、石英砂,煤炭等1 9種,產地64處,是享譽海內外的中華鐵鏽紅瓦板岩之鄉和黃金大縣。全縣有耕地面積50萬畝(其中水田46.2萬畝),人均基本農田達1.05畝。 漢陰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境內有阮家壩、楊家壩等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廟、文峰塔、古城牆等名勝古蹟吸引了眾多遊客,享譽世界的國學大師、北大“三沈”——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昆仲是漢陰人民的驕傲。

交通

漢陰交通便利,陽安鐵路、十天高速、316國道穿境而過,通鄉公路四通八達。數字程控電話、移動通信覆蓋全縣14個鄉鎮。旅遊風景區主要有:觀音河水庫龍寨溝奇石景區兩合崖景區、森林公園。城鎮建設亮點頻出,新修改擴建街道10餘條,先後建成了龍崗園林、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廣場、縣城人工湖等一批山水園林城市標誌性建築,縣城北城街改造後被省市眾多新聞媒體譽為“陝南縣城第一街”。

行政區劃

行政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陝西省
下轄鄉鎮城關鎮| 澗池鎮| 蒲溪鎮| 平梁鎮| 雙乳鎮| 鐵佛寺鎮| 龍埡鎮| 漩渦鎮| 漢陽鎮| 酒店鎮|雙河口鎮|上七鎮 | | 觀音河鎮| 雙坪鎮
鳳凰廣場

漢陰文化

漢陰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漢陰地處雄秦秀楚麗蜀接壤之地——陝南安康。山川秀美,地靈人傑。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和享譽國際的文化大師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昆仲的家鄉,也是創立“陝南抗日第一軍”的何振亞沈啟賢、楊棄將軍故里。是享譽省內外的黃金大縣、“中華鐵鏽紅”瓦板岩之鄉、魚米之鄉和美食之鄉。全縣轄18鄉鎮、30萬人、1347平方公里。交通便利,通信發達,民風淳樸,風景秀麗,有聞名遐邇的三沈紀念館,有蜚聲全國的山水園林縣城。 
漢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建設,2009年5月批准成立漢陰縣文聯,設立了漢陰縣文學藝術創作貢獻獎獎勵基金。2010年1月6日縣文聯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漢陰縣文聯是縣委領導的由全縣文學藝術家協(學)會、專業文藝團體和文藝界人士自願組成的人民團體,屬正科級全額拔款事業單位,現有正式編制1名,文聯主席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日常辦公點設在三沈紀念館院內,設由縣內11 個團體會員單位組成,旗下有作協、書協、攝協、詩協、舞協等社團,會員數超過1000人。
三沈紀念館
三沈紀念館
三沈紀念館位於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城以西古城牆邊,旨在紀念新中國文化巨匠、新文化運動先驅、北大著名教授、中國文學大師沈尹默、沈士遠、沈兼士三兄弟,沈氏三賢青少年時代曾生活於漢陰,現將其故居修葺完善,陳列“三沈”事跡及作品供後人瞻仰、紀念。
沈士遠(1881-1955)
沈士遠,著名學者,莊子專家。 1881年出生於陝西省漢陰縣城。曾任北京大學預科乙部教授、庶務部主任、校評議會評議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燕京大學教授。“五四”運動中,曾任北京中等以上學校教職員聯合會書記。後任浙江省政府秘書長、浙江省府委員兼教育廳長、湖北省教育廳長、民國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副委員長。新中國成立後,任故宮博物院文獻館主任。
沈尹默(1883-1971)
沈尹默
沈尹默,原名君默,號秋明。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 1883年6月11日出生於陝西漢陰縣城。1905年留學日本,1913年起歷任北京大學國文系教授兼國文門研究所主任、河北省教育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書法篆刻委員會主任、上海市文聯副主席等職。“五四”運動時,為《新青年》編輯之一,首倡新詩,舊體詩詞功力頗深。書法精於用筆,於筆法、筆勢多所闡發,被海內外公認為一代書宗和現代中國書法第一人。著有《歷代名家書法經驗談輯要釋義》、《二王法書管窺》等。
沈兼士(1887-1947)
沈兼士
沈兼士,中國語言文字學家,文獻檔案學家。 1887年7月31日出生於陝西省漢陰縣城,1905年與兄沈尹默自費赴日本留學,從章太炎問學。後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1922年在北京大學創辦研究所國學門,任主任。後任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代理校長等職。1925年後任故宮博物館文獻館館長等職。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倡導並寫作新詩;在訓詁、文字、音韻、檔案學等領域獨有所識,建樹頗豐。著作有《廣韻聲系》、《沈兼士學術論文集》等。
三沈紀念館位於漢陰縣縣城以西古城牆邊的城新街。紀念館於2003年12月12日在“三沈”昆仲曾讀書生活過的原“漢陰書院”和“江南會館”奠基興建,2004年9月25日主體展館竣工並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主館由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實地勘測繪製設計,漢陰縣一建司中標承建。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修葺一新的“三沈紀念館”幽靜典雅,質樸清秀,頗具江南傳統民居風格和秦巴漢水文化氣息。
旨在紀念新中國文化巨匠、新文化運動先驅、北大著名教授、中國文學大師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沈氏三賢青少年時代曾生活於漢陰,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昆仲三峰並峙、三星齊輝,是我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觀,也是我國傳統“一門數傑”佳話的延續。“三沈”身處我國社會文化發生劇變的時代,他們成長於陝南靈秀之地漢陰,成名於中國高等學府之翹楚北京大學,學貫古今、融匯中外,在中國傳統文化研究與教育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不僅享譽當時,而且深為後人欽仰,並已載入史冊。將其故居修葺完善,陳列“三沈”事跡及作品供後人瞻仰、紀念。
三沈圖:沈尹默、沈士遠、沈兼士

“三沈”紀念館與“三沈”精神研究
在漢陰縣發掘、蒐集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的材料,籌建“三沈紀念館”的時候,
“三沈”(沈仕遠、沈尹默、沈兼士)個性化郵票
的前身安康師專已敏銳地感覺到“三沈”精神這筆文化遺產對安康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意義。2003年安康師專成立安康地域文化研究室,第一批研究課題即將“三沈”研究列入其中。嗣後中文系教師開始在全國範圍內蒐集資料,撰寫文章。2004年9月漢陰“三沈紀念館”落成,並召開第一屆“三沈”學術研討會,學校委派黨委副書記胡鴻曉教授、中文系姚維榮教授、中文系主任戴承元參加會議,會上戴承元
作了題為“三沈文化對安康的意義”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重視。
沈士遠、沈尹默、沈兼士三兄弟最為時人和後人稱道的地方,就
個性化郵票
在於他們在各自所擅長的學術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長兄沈士遠一生
除了在教育系統多次擔任行政官員之職務以外,本身在老莊之學方面
有深入的研究;仲兄沈尹默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開風氣之先,對於中
國白話詩的興起和發展有首倡之功;小弟沈兼士不僅在文字、訓詁學
方面堪稱泰斗,晚年在書法藝術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三沈”在
中國現代文化、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影響,漢陰作為“三沈”的故鄉為
“三沈”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三沈”成長的歷史、地理、文
化氛圍。對“三沈”的研究既可豐富充實“三沈”文化館的理論意義,
也可提升地域文化研究的學術品位,同時凸顯“三沈”在中國文化史
上的地位。對“三沈”精神及其學術思想這一精神財富的挖掘與整理,
既是漢水文化蘊涵的豐富與充實,也是安康地方文化的重構與鑄造,
它對提升安康地域文化品位,豐富安康旅遊文化內涵,活躍安康文化
氛圍,促進安康文化學術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標識性意義。

風土人情

1.民間藝術和漢陰小吃
漢陰的民間藝術有舞蹈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等。舞蹈藝術主要有龍燈、舞獅、彩蓮船;造型藝術主要有高台蕊子、坐檯、高蹺3種;表演藝術主要有二簧、大筒子戲、皮影戲、八岔戲。
漢陰是“陝菜之鄉”。到了漢陰山城,不去品嘗一下漢陰的小吃,就如同到西安沒有去看兵馬俑一樣,是件憾事。不必說漢陰的餐館林立,遍步大街小巷。單是那些小吃攤,就足以令人頭暈目眩。油炸米餃、油炸果子、油條、油餅、油糍、麻花、 抄手、炕炕饃、米麵饃、甜酒糍粑元宵、米麵皮、涼粉有葷有素、有米有面、有乾有濕,甜鹹酸辣,樣樣俱全;春夏秋冬,各有側重。 都說“漢陰人好吃”,此話不假。改革開放以來,漢陰小吃已走向全國。炕炕已落戶西安,蕨粉皮子已安家塞外蘭州西寧,油炸米餃定居北京,供首都人民品嘗。《陝西農民報》、《西安晚報》和《安康日報》等,都曾系統介紹過漢陰小吃。省旅遊規劃研究所的專家們,曾來漢陰考察小吃,十分讚賞,擬建“漢陰小吃一條街”,供遊客享用。
現在,人們到漢陰,相見無雜言,但道小吃香。
2.鄉土風情
漢陰人民勤勞樸實,厚道善良,好客,重禮儀,重友情,平素簡樸節儉,逢上喜慶節日則慷慨解囊。
漢陰人民能歌善舞,秦巴老林,田間地頭,薅鑼鼓草,對薅秧歌,還打擂台,青年男女.每每以歌言志,以歌傳情,以歌為樂。山歌成了山里人交流感情的娛樂方式。每年春節過罷,城鄉人民載歌載舞,或玩彩船,或跑竹馬,或玩龍燈,或耍獅子,唱花鼓,跳地蹦,歡度春節,街頭巷尾,堂前屋下.鼓樂吭人,燈彩耀目,處處洋溢著慶賀新春的歡樂氣氛。
晾曬茶葉

3、生活禮儀
漢陰人民長幼有序,尊老愛幼。友好和善。熱情好客。來客.先敬煙茶,再陳瓜果糖,殷勤招待:鄉下貧困之家,更願傾其所藏,必以“大臘肉”和“大碗灑”待客,從不吝嗇。待客吃飯,要讓客人、長輩先坐,而且必須坐上席(橫木為上)。主人或晚輩要向客人、長輩敬酒,並不斷勸餐,喊叫客人“拈菜”,有時主人向貴客“拈菜”。平日,都禮尚往來;家有喜,全村來賀。甲方送禮,乙方必還;此次錯過,下次再補。宴客亦如此,你請我去,我請你來,互不推卻,欣然赴宴。
漢陰人飲食習慣,以酸辣為主。其主食有米飯、麵條、漿粑、糊湯、麥兒粥、火燒饃。漢陰盛產蔬菜,以白菜、蘿蔔、蓮藕、菠菜、豆角、黃瓜、茄子、豇豆、芹菜及豆製品等為正宗;精菜有木耳、黃花、香菇、鮮筍,粉條等。肉食有豬肉、羊肉、牛肉,雞、鴨、魚等。
新中國建立後,漢陰城鄉居民。每逢節日,改善生活,酒肉加餐,杯盤俱全,極盡豐盛。一般人都講究色美味香,五味調和。
4.生產習俗
平壩,插秧季節,農民繁忙,家無閒人,路無遊客。有“秧把式”者,組成“插秧班子”,明碼標價,四處攬活。插秧要求橫豎成行,一快二好。先由技術熟練的下田“扯線”(即栽出樣板),然後,按技術優劣,自占賽口,各顯技藝,相互爭先。中午歇息,湯元、甜酒打點,田坎上蹲著享用。一日四餐,酒肉招待,謂之“栽秧酒”。
在山區,以中耕薅草最繁忙。主家設宴請客,如若“栽秧酒”。薅秧季節,以稻草束把,編成草龍,數人舉把舞動,逐戶玩耍,主人待以酒飯和小吃,稱為“青苗龍”。
舊時,收割時農家互相幫助.直到收完為止。租戶備好酒席,請來主家,殷勤招待,懇求減謝。有的還擺席宴客,辦“土地會”,焚燭祭奠,唱戲助興。新谷登場,脫粒嘗新,饋贈親友。
5、婚嫁風俗
在漢陰,媒人稱作“紅爺”多為男性充任,也可另找一人作陪紅,象徵成紅成對。提親後,由媒人送“庚帖”,延請算命先生“合八字”,然後擇日、過禮。婚期前一日,男方將酒肉、離娘布或離娘帕子裝入抬盒,送到女家。女方親朋慶賀送禮,稱為“填箱”。女方備筵款待,稱為“花圓酒”,即慶賀花好月圓之意。上轎前,還要哭別父母,哥嫂、親朋,謂之“哭嫁”。婚日,新郎不親迎,請來親友帶上肉吊、瓶酒及四色水禮,前往女家迎親。還有“下書先生”到女家“滿門請”。姑娘上轎前,將原穿戴的衣鞋襪全部留下,換成新裝後,拜祭家神,辭別父母,由兄弟背上,塞入轎中登程。一路上前呼後擁,熱熱鬧鬧。花轎到了男家,行結婚禮,“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夫妻互拜;入洞房後,新郎揭去新娘蓋頭,飲“交杯茶”。然後行“撒帳禮”,將棗子、核桃、花生等放在新床四角,祈求“早生貴子”。入夜,不分老小親疏,前來“鬧房”。即所謂“三天不分大小”,三日後,新郎陪新娘回娘家看望父母。女家設宴款待。飯後要立即返回,時興早去早歸。這叫“回門”。有三天“回門”,還有十天“回門”的。
新中國成立後,漢陰婚禮多改舊習。婚期不請算命先生擇日,多利用節假日或農閒時間。新娘不哭嫁,改坐轎為乘汽車。新娘不戴蓋頭,不舉行拜客禮,提倡從簡,新事新辦。舉行聯合法婚,喜糖招待。1978年後,青年男女多願舉行旅遊結婚。農村結婚,有的十分講究排場,動輒擺上數十席,購置高檔嫁妝,結婚費用較之舊習大大超過。
6.葬禮儀式
自古至今,漢陰縣城鄉民眾十分重視喪葬禮俗。各地葬禮,大同小異。舊俗,老人年邁或年過半百,子女即著手準備棺木(又稱“老料”)和壽衣。棺木油漆成外黑里紅,講究者於表面繪壽仙、龍虎圖案。老人病危,親屬輪流守候,直到老人咽氣。這叫“送終”。送終時,放聲哀哭,燒紙轎、錢紙,謂之燒“倒頭紙”。死者頭蒙“蓋頭紙”,腳前點“七盞燈”。直系親屬披麻,帶長孝(白布長孝纏頭,披背),旁系親屬和親朋發短孝布。家人守屍伴靈,子女還要向姻親,鄰里叩頭“報喪”。多開追悼會,肯定死者功德,以示緬懷。禮物多為輓聯、孝帳、花圈、鞭炮等。出殯時,輓聯、花圈前行,送葬者胸戴小白花,或白布孝,尾隨於後,排成長列,擺街遊行。近年來提倡火葬,有送屍體到安康火化的,但絕大多數仍然實行土葬,火葬尚待大力倡行。
7.傳統節日
春節俗稱“過年”。除夕,農曆一年中最後一天夜晚。這大,家家除舊布新,貼對聯,貼鬥神,掛紅燈。全家吃“團年飯”,長者坐首席。下午赴祖墳祭掃,名曰“送亮”。團年飯後,家長給晚輩壓歲錢。人夜,舉家明燭,爐火紅旺,老幼歡聚,坐以達旦,稱為“守歲”。子夜,在家門前祭拜天地,鳴放鞭炮,稱為“出天星”。是時,漢陰城鄉鞭炮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當夜,還要包“抄手”(即水餃、又名扁食),還洗澡潔身換新裝。俗話說:“三十晚上洗個澡,一年身體好。三十晚上洗個腳,一年有吃喝。”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人吃“抄手”。因為“抄手”形似元寶,取其“招財進寶”之意,吃了抄手就意味著新的一年多進財得寶。新年逢人要說吉祥話,如“恭喜發財”、”步步高升”、“過年好”之類。拜年,是春節中的主要活動。漢陰素有“初一不出門,初二拜家門,初三、初四拜己親和左右鄰”之習。拜年還可延續到正月十五以後,民間有“有心拜年,二月二不遲”之說。拜年必提四色水禮,主家還要盛情款待。飲酒猜拳為地方常習。有的在春節時宴請親友,名為“請春客”。現在漢陰城鄉民眾過春節,迷信活動減少,傳統習俗仍沿舊習。春節時,黨政部門給烈、軍屬拜年,慰問離,退休老職工,召開各種座談會,舉辦各種文藝活動(如獅子、龍燈、彩蓮船、竹馬等)。春節的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是傳統的“元宵節”,又稱“燈節”。飯菜豐盛不亞於過年。漢陰俗語說“三十的火,十五的燈”。在這一天晚上,家家要掛燈籠,每家間間房內都要點燈,一片通明。農家豬牛圈棚這夜都點燈。人們是夜要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元宵象徵團圓吉祥和睦之意。漢陰習俗正月十一試燈(或謂出燈),一直玩到正月十五。龍燈、獅舞、彩船、竹馬、火盆架等,是夜進城比賽,熱鬧非凡。元宵節是春節娛樂的最後一天,有如一台戲的閉幕式,十五一過,春節就算結束了。
清明節農曆三月清明節。清明掃墓,由來已久。清明前幾日,修補祖墳,嵌碑立石,擴修墓地。清明日,家家鳴炮焚香,燒紙錢,向祖墳叩頭祭奠。同時在墳上壓放白紙,插紙幡 (稱清明吊)。農村中,有的按家族籌辦“清明會”,祭祖續譜。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不動煙火,不能掃墓。現在,除了沿襲舊習,祭掃燒紙以外,有的學校機關。在清明節還組織學生,職工春遊,祭奠烈士墳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陽節農曆五月五日為端陽節,又稱端五節、重五節。源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漢陰城鄉極為盛行。清晨,步行郊外,稱為“打露水”。家家門前掛蒲懸艾。娃娃穿新衣,戴香包,有的在手腕上繫上五色線(俗稱“長命線”),認為可以驅邪祛疾,長命百歲。家家吃粽子,煮鹹蛋,大蒜為食,並備以豐盛酒宴。還要飲雄磺酒(因雄磺有毒,今已不飲),酒中浸幾枚獨獨蒜,塗抹於小孩額頭、耳鼻或噴灑於牆腳床下,以驅除毒蟲,避免疫病。端陽節,出嫁女兒要回娘家團聚,女婿要到丈人家以衣料或四色重禮相送“追節”。這一天,人們還以艾蒲及各種草藥煎水沐浴,藉以消毒殺菌。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晚上,置水果、月餅於庭中,祭拜月亮。家人圍坐,分食月餅並賞月,以示團圓。節前,親友之間贈送月餅、水果、魚肉等。中午家家設酒宴,全家團聚。出嫁的姑娘均隨同女婿回娘家,備送厚禮“追節”。在漢陰,民間把春節、端陽節、中秋節視為一年中的三大節日,十分隆重。

綠色農業

加快農業發展 促進新農村建設
漢陰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認真貫徹中央1號檔案精神,全面落實各項支農政策,堅持在“興產業、增投入、減賦稅、擴勞務”上求突破,大力實施“強牧、提桑、優糧、興藥”產業發展戰略,農村經濟協調快速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預計2005年農業總產值達到7.5億元,同比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39元,淨增171元。
打造漢陰生豬品牌,建設三元瘦肉型生豬養殖基地縣和良種豬繁育基地縣。堅持面向市場,以畜牧強鎮、專業村、養殖大戶建設為重點,狠抓良種繁育、疫病防治、科學飼養、龍頭企業四個關鍵,搞好政策激勵和技術服務,抽調101名幹部帶薪離職發展生豬產業,著力抓好2個畜牧強鎮、36個專業村、560個大戶,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激勵、示範帶動和技術服務,生豬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當家產業。全年生豬飼養量達33萬頭,出欄17萬頭;新發展年出欄50頭以上養豬大戶649戶;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99億元,同比增長29%。

大力實施優質糧油工程
通過調優品種結構,健全服務機制,依靠科技提高單產水平,糧油喜獲豐收,糧食種植面積達到44萬畝,總產達到11萬噸;油料種植面積、單產、總產均創歷史最高水平,單產達143公斤/畝,總產達到1.5萬噸;糧油產值實現2.6億元。
做優做強特色產業
以組建蠶桑專業合社為載體,大力推廣先進實用養蠶技術和蠶具,蠶桑生產效益不斷提高,全年發放蠶種5.1萬張,產繭2136噸,分別較上年增長10%和19%。以GAP認證為龍頭,通過企業投入,標準化種植,訂單收購,大力發展藥源基地,板藍根、黃精、桔梗三個GAP項目實施順利,帶動全縣中藥材種植近萬畝。以無公害生產技術推廣普及為重點,不斷擴大“精菜”種植面積,全年種植蔬菜7.1萬畝,產值同比增長23%。以建立健全烤菸生產扶持服務機制為重點,發展優質烤菸4600畝,產值達4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48.3%和42%,實現了農民收入與財政收入同步增長。以農民工技能培訓、跟蹤服務力度為重點,勞務經濟質量提高,全年累計輸出勞動力6.1萬人,其中有組織輸出2.1萬人,實現勞務收入2.4元,同比增長 %。富曬茶葉、名優果品、稻田養魚(鴨)等產業發展步伐加快,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認真落實農業扶持政策
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和除菸葉以外的特產稅,共減輕農民負擔857萬元,僅此一項農民人均減負32.6元。縣財政預算籌措畜牧獎補扶持資金100萬元,落實3400萬元信貸資金,支持生豬產業發展。認真落實退耕還林補助政策,全年共兌付給農民退耕還林補助款249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94.5元。認真落實種糧補貼政策,全年向農民兌現地膜玉米等補助30餘萬元。建立蠶桑發展基金,對蠶農實行二次返補,讓利於蠶農達18餘萬元。建立烤菸生產風險基金,共兌現農民獎補資金、救災資金近40萬元。全年共投入各項支農資金達7470萬元,有力地增強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活力。
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完成洞河水庫工程建設“三通一平”和移民調查、外業測繪等工作,《初步設計》和《移民安置規劃》已經出案。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蓬勃發展,7座病險庫塘除險加固工作順利完成,城區二期供水工程快速推進,觀音河水庫灌區改革試點工作順利完成。建成農村人飲工程22處,解決8300人飲水困難;新建水窖800口,新增蓄水能力3.2萬方。1萬畝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項目已完成農業和科技推廣措施。8個遷移式扶貧安置點已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全面完成1000口農村沼氣池建設,農業發展後勁明顯增強

生態工業

依託優勢資源開發,壯大生態支柱工業
近年來,漢陰縣按照"生態工業化、工業生態化"的要求,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以"引入、退出、提效"為重點,狠抓招商引資,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步伐,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生態工業,堅持可持續科學發展觀,是循環工業經濟之路。初步形成了以黃金、非金屬、石礦產品為支柱的礦產業;以魔芋、油料、畜禽深加工為骨幹的食品業;以皂素、葛根素、塑膠製品、煙花民爆產品為龍頭的化工業;以石材、粘土磚、水泥產品為重點的建材業等生態支柱工業體系。實現了特色產品規模化、規模產品特色化。強力打造陝南綠色食品基地、新型建材基地、中藥原料生產基地板石加工基地和黃金生產大縣,使工業經濟撐起縣域經濟的半壁江山。截至2005年底,全縣共有非公有制企業9960個,完成工業產值6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戶,完成產值2.78億元,規模以下工業產值完成3.22億元。
今後一個時期,依託優勢資源開發,堅持市場前景廣闊、技術先進、資源可靠的原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的路子,加快培育特色工業體系,做大做強生態支柱工業。大力運用信息技術,以信息化推動工業化。以月河川道為重點,發揮非公有制經濟園區示範帶動作用,著力建設月河工業經濟走廊,力爭通過15-20年的努力奮鬥,建成比較完善的特色工業集群。

醫藥化工

依託化工廠、花炮廠、禾燁公司、浩鑫公司、金茂公司、環球生物化工廠等重點抓好黃姜、葛根、煙花民爆、桑枝提取生化鹼系列產品開發,不斷拉長產業鏈條,開拓市場,擴大規模,實施品牌戰略,加快認證進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綠色食品

充分挖掘漢陰生物資源品質優質的內涵,以天然潔淨、無公害、無污染標準為立足點,實行水、果、藥、糧、油綜合開發,大力發展綠色食品和保健品,重點扶持秦巴綠色山珍、川陝、丸正、雷氏魔芋廠、紅星、新鑫米業公司、成林油脂化工廠、秦龍養殖廠等抓好富曬菜籽油、魔芋、桑椹果汁、茶葉、黃精、畜禽類和地方特色小食品等,構築特色產業發展平台。

天然建材

:重點開發石灰石、石板岩、粘土磚、水泥等等產品,擴大產業規模,實施深度開發,促進產業升級,力促漢源水泥廠超產提效,推動天然建材的蓬勃發展。

黃金礦產

"以科技創新為動力,採用先進實用技術開發新型礦藏,重點扶持黃龍、鹿鳴、金源、盛鑫金礦和佳明公司、億興特種矽業公司的發展,以北部脈金資源帶為依託,帶動石英砂、板石和煤、石炭等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提高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城鎮建設

精心打造山水園林新縣城 強力推進城鎮化進程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站在統籌城鄉發展、改變二元經濟結構的高度,把推進城鎮化作為帶動產業化、促進工業化的重要切入點,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理念,大力實施城鎮帶動戰略,按照市場機制建城、培育產業興城、集聚人口旺城、做好碧水文章活城、構建綠色園林秀城的路子,努力打造完善配套的設施環境和優美和諧的人居環境,初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縣城、集鎮、新村三級城鎮體系, 以縣城為中心,以316國道沿線集鎮和南北兩山建制鎮為主體,實現了工業與農業、城鎮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互動,“城鎮靚縣” 戰略在構築綠色經濟強縣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顯著。
自實施城鎮靚縣戰略以來,我縣採取以地生財、招商引財、社會聚財等形式破解資金瓶頸,多元化籌集建設資金近3億元,北城街、河提路、鳳凰廣場、人工湖、龍崗園林等重點工程相繼建成,集鎮、新村建設穩步推進。2005年,縣委、政府按照“規劃先行、建管並重、規劃抓大、從嚴管理抓小、求細,功能配套,提升品位”的思路,縣城10條背街小巷改造全部竣工投用,新區“五路一場”等重點工程迅猛推進,農貿市場、公廁、停車場、垃圾箱、路燈、消防設備日漸配套,管理機構、人員進一步充實,規划水平、管理質量、建設速度進一步提高,縣城不僅綠了、淨了、美了,而且更加規範化、品位化、人性化。縣城規模由4平方公里達擴大到7.5平方公里,功能日趨完善。初步形成一河兩岸、五橋相連,老城新區相得益彰,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景中、山環水繞的園林式精品城市,體現出自然、寧靜、優美、舒適的最佳人居環境。

漢陰產業

通過實施強力實施城鎮帶動戰略,縣城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產業化結構明顯最佳化,截止2005年7月,全縣依託城鎮從事非公有制經濟戶達到7441戶,從業人員18975人,約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35.7%,實現利潤2151萬元,同比增長34.94%,上繳利稅638萬元。一體化格局的初步形成,有力地推動了全縣工業化、產業化進程。一是城鎮化全面提速帶動了工業快速發展。通過實施城鎮帶動戰略,城鎮的聚集、輻射效應顯著增強,綠色食品、醫藥化工、天然建材、礦產、輕紡等生態支柱工業迅猛發展。二是通過實施城鎮帶動戰略,城鎮旅遊、商貿等基礎設施條件顯著改善,為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三是城鎮成為吸引外來投資的"熱土"。為切實增強對外來投資的吸引力,縣委、縣政府及時出台了《城鎮建設招商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止目前,全縣先後引進加拿大艾曼公司、漢源水泥廠,河南萬山置業、安康宏遠江北房地產開發公司等50多家外地企業,引資總額超過10億元,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漢陰景色

漢陰是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小山城——名副其實的小江南、魚米之鄉!實有“人間仙境”之意!
漢陰九景:

1、文峰塔(位於縣城內)
2、菩薩泉 (位於縣城北)
3、龍崗閣 (位於縣城龍嶺山)
4、朝陽古洞(位於麒麟村
5、雙乳山
6、蠟燭山
7、擂鼓台
8、鐵瓦殿
9、紅崖寺
10、龍頭廟
11、兩河崖
12、青崖寺

漢陰旅遊

漢陰縣現已查明的旅遊景點有40多處,除久負盛名的“漢陰八景”(月河環帶、雙乳對峙、三蠟直壁、臥龍盤踞、朝陽古洞、紅崖古寺、兩河崖壁、擂鼓奇峰)和現存於明清年間的文峰塔、文廟大殿、明城牆等古建築外,還有鐵瓦殿、鳳凰山莊、龍寨溝以及10餘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村落(阮家壩、黃泥梁、牟梓河等)、石刻等文化遺址,2000多件館藏文物與融合湘廣、漢水文化為一體的漢陰民俗風情同秀麗的自然景觀一起構成漢陰獨特的旅遊資源格局。

旅遊開發

漢陰兩合崖景區、龍寨溝天然奇石景區、大木壩森林公園、鳳凰山莊、龍崗山公園等景點已初具規模。為加快旅遊資源開發,漢陰根據地域特點、資源分布狀況和開發難易程度,將開發的旅遊資源確定為“三大旅遊區”。一是鳳凰山自然風貌觀光區,主要由擂鼓台景區、大木壩景區、龍寨溝天然奇石景區和鐵瓦殿景區組成;二是觀音峽田園風光遊憩區,主要由上段觀音河庫區和下段觀音峽兩部分組成,重點抓好水上遊樂區、田園風光遊憩區、水圍寨探險區三部分建設;三是水河川道設施農業帶遊覽區,分設旅遊農業觀賞區、蠶桑科技遊覽區、優質高效農業觀賞區三部分。同時抓好兩合崖景點、高家嶺垂釣娛樂中心、友崗公園、月河城區段人工湖、鳳凰山莊、文廟、明古建築、“三沈”紀念館、小吃一條街、陝西抗日第一軍發祥地等十個旅遊景點建設。
更值得一提的是城關鎮的麒麟村,距離縣城不足一公里,從花扒村沿路走進、一條嶄新的水泥路,兩旁小樓如雨後春筍,瞭望兩邊是青山,中間是一條清澈的河流,從喧鬧的城市至此,猶如步入仙境..............村中段那巍峨的朝陽古洞讓人肅然起敬,夏季至此洞前一片稻田和悠悠稻花香、上游的兩棟於家別墅大院更是讓人觀之愜意、流連忘返!

漢陰油菜花節

是該縣利用得天獨厚的油菜種植優勢,沿316二級公路,在月河川道近10公里、10萬畝油菜種植區域舉行的一種大型旅遊節慶活動,是該縣探索專題節慶活動市場化、商業化運作方式,豐富旅遊產品構成,強化招商引資力度的重大舉措。“陝西漢陰首屆油菜花節”將於2006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舉行,活動時間半個月,活動主題為“觀花海人家,賞民俗文化,遊園林城市”。
時值陽春三月,菜花盛開,迎著明媚的陽光,徜徉在花的海洋,蝶蜂漫舞,鳥語花香,賞田園風光,鑒民風民俗,吃農家飯菜,讓心情在大自然中放飛,充分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中的欣欣向榮。節慶活動從菜花入手,依託於該縣有利的地理區位優勢和高富硒油菜產區,活動的舉行對進一步做優做強該縣糧油產業將起到積極作用。屆時在高家嶺旅遊垂釣中心設主會場,在蒲溪鎮兩合崖、永寧龍寨溝奇石景區、漢陰小吃一條街設立分會場,同時在大木壩景區、澗池鎮花果村、平梁鎮百果山莊等地設立農家樂分會場。活動節期間,還將舉辦油菜花節攝影比賽、漢陰書畫展、千人登山活動、走進花海農家、品評特色小吃、漢陰投資招商洽談會等系列文化旅遊商貿活動。
現油菜花節已成功舉辦了7屆,為縣獲得投資過億元。

漢陰教育

漢陰高中

漢陰中學 漢陰中學創辦於1935年,學校位於縣城中心,占地面積26.82畝,分兩個校區。校內文廟建於明朝弘武5年(1342),為我縣重點文物,歷為明清黌宮之地。分校內建有馳名中外的北大“三沈”紀念館,環境優雅,文化氣息濃厚,秉承科學與人文並重,修德與求真共進的理念,使數以千計的漢陰優秀學子由此跨入高等院校,為漢陰高中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漢陰中學簡介
學校2001年實現了高、國中剝離。現設高一、高二、高三3個年級,36個教學班,2045名學生。有教職工124人,其中專任教師96人,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達95.8%,位居全市之首。專任教師中,已獲得研究生學歷11人,特級教師2人,中學高級教師27人,中學一級教師45人,中共黨員34人,市級以上教學能手12人,教師的平均年齡僅38歲,這支年青精幹充滿朝氣的教師隊伍,為該校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校內有教學樓兩棟,教室40間3000平方米,可容納2400名學生。實驗樓2260平方米,內設5個理化生實驗室和4個儀器室,儀器配備達到國家I類標準。學校建有先進的數位化校園網,目前設有一個64座的微機室和兩個可容納360人的多媒體電教室,以及音樂、美術教室等。綜合樓2456平方米,內設行政、各處、室、組辦公室、圖書閱覽室,學校有圖書20000餘冊,電子圖書10萬冊,每年征訂各種報刊雜誌150餘種,為教學科研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校內有200米跑道及各種齊備的體育運動設施,基本滿足了學生的活動課要求。面積達2625平方米的綜合教學樓即將竣工,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優越的環境。
學校在幾十年的艱苦奮鬥中,獲得了諸多榮譽。於1987年被安康市教育局命名為“文明校園”。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和省軍區命名為“軍民共建先進單位”。2000年5月該校團委被團省委命名為“陝西省五四紅旗團委”,2003年被安康教育局命名為市級重點中學,連續三年受到中共安康市委、市政府表彰,先後數十次受到市縣各部門的表彰獎勵。
目前,全校教職工正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科教興國戰略,加快學校發展,立足素質教育,深化內部改革,提高教育質量,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著省重點中學邁進。
漢陰中學老大門
漢陰中學歷年記事
一九三五年八月,縣長張一之於城內成立漢陰縣初級中學。開始校址設在新街北端觀音堂,首屆有學生二十餘人。縣中成立的同年秋,學生參加了在城外西河壩召開的漢陰縣首屆體育運動會。縣中開辦初期,由王銘三、吳紹先、劉重民等先後任校長,老師多系兼職,有胡書竹、司季辰、劉季高、俞建亭、李藹如等。同年十二月縣中遷至馬道巷馬王廟,改為簡易師範學校。
一九三七年,學生人數漸多,校址遂移至文廟,吳紹先為簡師校長。
一九三八年,漢陰簡師校長劉性田,教導主任梁恨天(原名鴻江現名唐晉),教師有劉寅初、張三謨等。
一九三八年七月,由中央教育部組織的戰地教師第六服務團到安康。分團到漢陰,協助地方興辦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校長蘭森,教導主任宋兆庠,教師多系山西人。當時漢陰中學面向省同內招生,報考學生雲集,除安康專區各縣學生外,還有涇陽、鎮安的學生來此上學,每年畢業生考入安師、安中及外地中等學校的不少,當時旅外學生近百人。
一九四一年上半年,有二十七名學生從中學畢業,給母校鐫刻巨匾留念,縣長玉壽如投親筆書寫“共荷陶成”四宇,下鐫畢業生姓名。同年服務團奉調離縣。縣中即由地方接辦,公推漢陰縣陳兆樞為校長,教導主任王立權,教師有劉性田等,經呈報省教育廳正式立案。並參加安康專區教育研究會。一九四四年,中央教育部頒發《中等學校學生訓育標準》,其德目為“忠勇、孝順、仁愛、信義、和平、禮節、服從、勤儉、整潔、助人、學問、有恆”,據此給學生打操行,分為“優、良、中、可、劣”。
一九四三年秋,張又新接任校長,由於學校人數增多,商承縣府修簡易教學樓“明月樓”一座(兩層土磚木結構)。並充實圖書、桌凳等設備。
一九四四年三月,日寇侵華,國難深重,為反擊侵略者,還我河山,縣中學生及社會愛國青年,踴躍參軍者近百人,號稱“遠征軍”,抗日救國,跋涉萬里,寫下了不朽的一頁。
一九四五年六月,秋三四級學生即將畢業,張校長在《同學錄》的“序言”中,勖勉學生“(一)激發志氣,(二)砥礪廉隅”。是年秋,陳鍾森任校長,不僅辦國中,還為地方培養國小師資,增開簡師班,一直辦到解放前夕。
一九四六年來,縣長王肇基兼任校長,教務主任陳兆樞,訓育主任張志禮,當時縣中提出培養目標為:“培養優良校風,提高學生質量,充實校內設備,練習勞動生產”。這年夏畢業學生四十人,到外地升入高中十五人,升入師範八人,升入軍警學校等十人,升學率達百分之八十二點五。
一九四七年,國民黨中央政府發還糧食庫券,給漢陰中學撥稻穀六百市石,作為建校費用,成立建校委員會,主任委員王肇基,副主任委員胡書竹、陳兆樞、張又新。除增設教室外,同年拆除文廟舊門,新建青磚八字校門,保存至今。(2006年拆除)並粉飾“大成殿”,作為學校大禮堂。縣中為漢陰縣最高學府,學校經費,均由縣預算項下開支,要占當時全縣教育經費的百分之二十。畢業學生能到外地升學者,縣上發給獎學金,每人每學期稻穀八斗。
一九四八年六月,駐軍旭部肖炳寅旅長,給縣中和義小捐資興學,縣中在西安中華書局訂購了《中華文庫》(第一集),共二百冊,以此“為學生之益友,為青年之良師,為教師之參考”。一九四八年秋,陳兆樞又出任校長,學生髮展到八個班(國中五個班,簡師三個班)。
一九四九年上半年縣中除老教師外,由新從西北農學院、陝西師專畢業的青年教師吳文浩、鄧宗宴、龔振鳴、吳明瀚、侯傳鈺、沈繼富、歐定民、邱曹勤等,加以補充。
截止一九四九年夏,漢陰中學共畢業九屆十二個班,學生約五百餘人。

平梁中學

平梁中學位於漢陰縣平梁鎮,辦學已超過二十年。

蒲溪中學

蒲溪中學位於漢陰縣蒲溪鎮。

東風中學

漢陰縣東風中學位於漢陰縣龍埡鎮鳳柳村

太平中學

漢陰縣太平中學位於太平村漢太路中段 
月河中學  漢陰縣月河中學位於城關鎮長窖村316國道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