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未央

漢未央

漢未央,即指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方興未艾,薪火相承,永生不滅。 漢未央理念,形式即內容,物質即精神。 此階段,漢未央經歷了較長的純民間自組織時期。

漢未央概況

漢未央,全稱“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掛牌成立於2011年,是受政府領導、管理和扶持的民辦非企業機構。其前身漢未央社團作為民間自組織建立於2005年。多年來,漢未央以不斷高漲的專業能力、持續規範的組織素養和始終保持的民眾態度,致力於華夏民族服飾文化、禮樂文明、歲時節日、生活方式的傳承與弘揚,成為上海漢服漢文化領軍組織,是中國青年傳統文化復興運動中具有相當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旗幟性組織。
漢未央logo

漢未央釋義

出自《老子》“荒兮,其未央哉”及《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央,中央之意。未央,未到中央,引申為未半、未盡、未完成。漢未央之漢的意義,指漢民族,而非漢朝,其內涵的重心在民族性,不在時代性,以民族性超越於時代性之上。漢未央,即指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方興未艾,薪火相承,永生不滅。

漢未央宗旨

●打通傳統與當下的聯繫,把民族傳統文化從被研究、被緬懷的處境中解放出來,復活為當代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打通傳統與民眾的聯繫,重建作為價值倫理的傳統文化體系,找回文化全面性,恢復文化原創力,使中國人重新成為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文化自尊的民族。
●凝聚青年,輻射社會,打造信念不竭、足堪重任的精英團隊,打造最具戰鬥力、最具專業精神、最有紀律、最有效率的文化先鋒隊,為青年傳統文化復興運動高舉旗幟,樹立標桿,探索道路。

漢未央理念

●活態論。傳統的意義在於當下的在場,文化的生命在於無時無處不在的舉手投足和呼吸吐納。傳統文化不應是過去時死文化,而必須成為進行時活文化。讓當代中國人活在傳統中,讓傳統活在當下。
●中間論。反對極端民族主義,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前者喪失政治理性和前途,後者喪失民族情感和立場,均不可取。漢未央要基於現實主義和理性精神,走中間路線,開闢第三條道路。理性絕不等於軟弱,折中絕不等於曖昧,相反,漢未央要以堅定、堅強、堅決來踐行自己的道路。
●大眾論。在漢服運動興起之前,傳統的傳承雖從未中斷,但處於精英主義的小眾狀態和技藝主義的孤島狀態。只是傳承,不夠復興的姿態和當量。漢服復興的重要意義在於青年的覺醒、民眾的加入和文化地殼的隆起,使傳統文化從衰朽走向青春,從內向走向外向,從精英走向大眾,從孤島走向大陸。漢服復興運動如不認清這一點並加以保持,卻重蹈俱樂部式孤芳自賞的文化孤島老路,便喪失了革命性。
●青年論。漢服運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青年運動。由青年人倡議,青年人發起,青年人推動。青年之覺醒,青年之加入,一掃傳統文化領域暮氣沉沉、垂垂老矣的狀況,一變為朝氣蓬勃,青春煥發,傳統文化才擁有了未來。這場青年運動,庶幾可與五四運動相提並論。有人可能覺此論虛妄,而多年以後人們終將理解其中深意。五四運動因救亡圖存革新文化之迫切而具有爆發性,漢服運動因民族崛起文化建設之需要而具有緩釋性和長期性。五四運動反傳統,漢服運動興傳統,看似南轅北轍,實則都是青年對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所作的自覺思考和民間回答。家國情懷、濟世取向、文化責任,百年來前後呼應,一脈相承。漢服運動不僅不是五四的反動,恰是五四運動在新時代的新延續。無論反,抑或興,都指向華夏民族文化天命的涅磐重生。
●形式論。論及文化,人常有以形式為淺薄的傾向。這即便不是一種有害的,但至少也是偏頗的觀點。其一,形式內容相統一。漢服復興,源於痛感文化符號的缺失,走的正是衣冠先行、物質先行的道路。漢未央理念,形式即內容,物質即精神。一切文化內容都要具體的形式來承載,一切文化精神都要具象的物質來呈現。文明復興,核心在思想與精神,其發端卻來自於形式與物質。形式和物質先行之後,精神復興便是題中應有之義。其二,大眾宣傳最有效。由於秉持文化復興的大眾論,漢未央始終著眼於如何取得大眾宣傳的更大實效。於普羅大眾而言,最容易受到吸引的,並非晦澀難懂的文化義理,而是生動鮮明的文化形式。因著這種吸引,人們才會進一步探求形式背後的內容,物質背後的精神,從而達成深度的感召、理解和認同。其三,產業拓展有前提。由形式及內容,由物質及精神,而物質,廣泛體現為人的日常生活方式。耳濡目染、衣食住行、冠婚嫁娶,都是生活方式。由漢服復興所引領的生活方式復興,是最具民眾基礎和生命力的復興維度,亦是文化地殼隆起運動的重要實現維度。形式物質先行,生活方式先行,為漢文化產業的發展打通了理論前提。
●產業論。論及文化,人常有君子喻義不喻利的傾向。此非經世之論。只有開拓漢文化產業,傳統文化才能被購買、被擁有,從而擺脫奢侈品狀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呼吸吐納的一部分,成為文化復興最溫潤、最踏實、最接地氣的一部分。反對口水興漢、權謀興漢、機會興漢,腳踏實地投身產業興漢、實業興漢。只有開拓漢文化產業,義利兼行,王霸並舉,才能為漢文化復興機構建立經濟基礎,實現自我造血,走向永續發展,並以更產業之素養反哺公益,以更雄厚之實力引領公益。因此,漢未央大力探索漢文化產業化從來堂堂正正,絕不隱諱。產業與公益,兩副擔子,兩份責任,漢未央一肩挑起。隨著漢未央漢文化產業發展的氣候大成,將孵化出更多的子產業,帶動起更多周邊文化產業的興起,形成一個以漢文化為龍頭的漢文化產業鏈和產業群。
●有限論。文化復興要進行到底,但在實際操作中,要具備強烈的現實理性,要有分寸感和邊界意識,必須有所取捨,有所進退,有所揚棄。以形制論,復興初期不追求對襟、圓領、立領等百制並出,避使人惑於形制錯雜而茫然無所從,越鮮明,越簡約,則越有力,應凸出交領右衽制,樹立漢服相對整齊統一之經典形象,以利解釋和傳播。以風格論,與形制同步,不求多元,避免蕪雜,無論服飾、禮儀,均向統一之美學風格集聚,要言之,跨邁宋明,超越隋唐,追溯周秦漢,將華夏民族最純粹、最昂揚、最具創造力時代的美學體系作為我們復興的楷模。以場合論,從大眾較易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入手,將漢服主要定位為禮服,將漢服的當代實用主要設定於特定場合、特定時間、特定功能,在重建中國人禮樂人生的同時,重建中國人的禮服體系。以思想論,在國學復興言必稱孔孟老莊的當下,漢未央獨不惟儒道馬首是瞻,而高揚法家復興的旗幟,標舉法家思想之於當代中國社會和中國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致力於廓清加諸法家之上的污衊和誤解,梳理整合法家理論體系,把法家思想從邊緣甚至湮滅中解脫出來,發揚出來,使之成為顯學,成為意識形態和倫理價值復興的主流。
●現實論。突出現代、現實這兩個關鍵字。漢服運動一不留心即可能陷於原教旨主義式的一廂情願、不切實際的蠻幹之中,稍不警惕亦可能喪失現代聚焦,滑入自我沉溺的復古臆想之中,以至與cosplay無異。傳統文化的復興不能不置於當代語境之下,著眼於深入思考傳統復興的現代路徑和傳統文化的現實關懷。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漢服必須且只能是現代的漢服體系,運動必須且只能是現代的文化運動。要始終立足於關注現代命題,破解現實困境,既要保有底線和原則,又要把握運動開放性,顧及大眾接受性,強調社會融入性,尊重實際規則性,提升具體可行性,最佳化運作策略性,做到理想與理性兼具,務虛與務實並舉,熱血與冷峻同行。
●軍管論。受儒道意識形態影響,受精英主義小俱樂部範式影響,一般漢服社團的內部管理或由親親私私而拉幫結黨,或由放任自流而渙散無能,或由迂闊之論而疏於實踐,一個百病叢生、老氣橫秋、幾乎從一開始就暮氣沉沉的組織絕不可能肩負起青年傳統文化復興的重任。先行者要有先行者的特質,先鋒隊要有先鋒隊的邏輯,一切圍繞鍛造精銳團隊、塑造核心戰鬥力為訴求。基於此,漢未央對內貫徹法家理念,實施軍事化管理,建立二十等爵制,明法以教眾,問責以鞭策,按功以獎掖,從而建立一支高度凝聚、令行禁止、甘於奉獻、勇於拼搏的實力特出的文化復興軍。

漢未央管理

●明法弼教制。肅清儒道意識形態影響,強化“由法生德,由法返德”觀念,樹立法家中心主義,嚴明法度,建設條例律令制組織。特別重視以法為教,以法為德,以法為倫理,重視志願者守法執法意識和素養的訓練,使志願者不僅在行為上有遵守之他律,更在內心裡有認同之自律,追求行為規範與意識形態的高度統一。
●軍功授爵制。為倡導實幹興漢,而非口水興漢或權謀興漢,漢未央秉持“論跡重於論心”理念,把對組織的實際貢獻作為志願者評價的核心標準,參照秦二十等爵制建立漢未央軍功授爵制,確立起有功必獎、積功累進、信賞必罰之原則。通過爵位的授予,使每一份付出都不會埋沒,每一份功勳都得以銘記,不讓老實人吃虧,使刻苦實幹者脫穎而出。並且做到,以軍功授爵制引領團隊價值,以建功立業為榮,以袖手清談為恥,獎而譽隨之,罰而毀隨之,制度培育文化,在制度取向與輿論取向、價值取向和文化取向之間實現統一。
●志願者制。在整個漢服界,大約只有漢未央同袍以“志願者”自稱。為什麼要用“志願者”來自我稱謂呢?因為“志願者”是比“同袍”更進一步的概念。因為僅僅認同漢服是不夠的,方向過於寬泛,性質過於模糊,而復興的路線則訴諸具體而精準,所以同袍未必是同志者和同路人,更需要一致的行動、一致的號令、一致的紀律、在信念面前一致的兌現和自我證明。我們要同一切孤芳自賞、固步自封、自娛自樂的文人習氣的小俱樂部格調區別開來,突出理想、使命,突出責任、奉獻,突出外向拓展、服務社會,突出我們在漢文化復興事業中的文化志願精神和文化志願者身份。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明確文化復興不是風花雪月的賞玩,而是刻苦堅忍的行軍。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把文化復興作為一項工作和一個項目來嚴肅對待並嚴謹運作。惟其如此,我們的活動才有品質,發展才有方向,事業才有做大做強的前途。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在大力發展漢文化產業的同時,時時刻刻不失文化公益的本色。惟其如此,我們才能更加凝聚,更加統一,更加有力。
●身份等級制。在組織內部確立主力志願者、基幹志願者和輔助志願者三種身份,確立軍功爵二十項等級,並建立不同身份和等級間的流動轉化機制。有身份就有歸屬感,有等級就有榮譽感。通過身份等級制,形成漢未央內部的功勳貴族階層,夯實了凝聚力,提升了責任心,鼓勵了上進心,形成了骨幹意識和國士精神,增強了組織有效性。
●稽核名實制。使有志於文化復興者認識到:只有加入組織匯入軍隊才有力量,只有在組織里人盡其責才對得起自己的志向。強調身份、等級與責任的對應關係,強調崗位、任務與責任的對應關係,循名責實,稽核名實,追求名實統一,樹立責任倫理,實施問責追責,使逃遁者辱堅守者榮,使志願者必以忠於職守為信念,並以荀子所說的“將死鼓,御死轡,百吏死職,士大夫死行列”為座右銘。
●關口前移制。堅決反對盲目擴大團隊,反對無標準的兼收並蓄和低尺度的海納百川,嚴把志願者入口關。不惜關口前移,絕不投鼠忌器,嚴格的管理本身即成為門檻,促使初入漢未央者不得不在內心作出回答:適或不適,留或離去。因不適而離去,志趣不投者終難同路,與其待其深入漢未央而後決,不如前苦而後樂,為漢未央治理身心於未病,化解分裂於無形;因適而留下,即懷有基本之認同,假以時日,能夠遵從漢未央法度,順應漢未央教化,接受漢未央倫理,為漢未央遴選出高度同質、同向的志願者。
●組織生活制。在主力、基幹志願者中建立常態化組織生活機制,並以民主集中為主要原則。對項目運作進行討論,對志願者表現進行評議,對組織運行狀況進行分析,對重大問題的處理決定進行通報和解釋。通過組織生活,使志願者具備更強的組織觀念、團隊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精神生活受組織生活引領,價值取向和意識形態更加集中,有利於集思廣益,整合分歧,統一認識,凝心聚力。

漢未央歷史

第一階段:2005-2006年 民間自組織與公司並存。此階段漢未央立志為漢服運動開出一條區別於民族極端主義、規避意識形態風險、有利於融入主流社會的復興之路。篳路藍縷,白手起家,以較好的活動組織和有力的傳媒推廣,迅速建成全國知名漢服社團。同時,為踐行漢文化產業發展理路,以文化傳播公司的企業身份承載產業興漢的文化使命。漢文化產業之難,難在尚未形成成熟市場,尚未擁有消費群體,難在漢文化產業開拓者自身的經驗和實力不足。前景美好,看近實遠,漫長坎坷。因此,民間自組織與公司並存階段十分短暫,至2006年10月,漢未央第一次產業化探索基本失敗,公司身份完全放棄,此後多年中,漢未央從未有哪怕一天放棄過自己立志承擔的文化復興使命,以純粹民間自組織形態,堅忍不拔地推進漢文化復興事業。
第二階段:2006-2010年 民間自組織。此階段,漢未央經歷了較長的純民間自組織時期。以極大的決心和耐心,心無旁騖,不問利慾,從挫折和幾近毀滅中復活,通過大量文化公益活動的持續舉辦,通過各類文化復興實踐的廣泛開展,精心耕耘,不懈前行,成為上海民間青年自組織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上海城市青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團影響力不斷擴大,社會認知度顯著提升,品牌號召力逐漸高漲,青年凝聚力更加凸顯,文化硬實力大幅增強,內部企業文化漸趨成型。不僅為漢服漢文化在上海本地的復興打下了堅實的民眾基礎,亦為漢未央邁入新階段鋪墊了前提。
第三階段:2011年開始 NGO與民間自組織並存。2011年是漢未央組織史上的重大轉折年。歷經七年,厚積薄發。從當年開始,漢未央在上海市靜安區石門二路街道的大力支持下,註冊為正式NGO(非政府組織)――上海漢未央傳統文化促進中心。就在這一年,漢未央擁有了第一個穩定的辦公場所,擁有了第一位穩定的全職人員。漢未央在主流化、正規化道路上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但並不因此放棄民間自組織的基本特徵與功能。從此,漢未央一面具備體制之規範,一面保有民間之活力;一面夯實永續發展之基礎,一面不失野蠻生長之銳氣。從此打開上海漢服漢文化復興的新局面,亦為全國各地漢服組織樹立了可資借鑑的發展範式。

漢未央業務範圍

漢服製作租賃

自2005年初創以來,漢未央始終致力於漢服的復原、研發,始終致力於提升漢服製作工藝水平,始終致力於構建真正體現周秦漢華夏民族原生服飾文明之美的當代漢服體系。多年來積累了相當的成熟款式和製作經驗。

漢服藝術攝影

長期以來,漢未央形成了較強的攝影師隊伍和最大化呈現漢服漢禮之美的攝影經驗。而漢未央雄厚的綜合實力,使藝術攝影板塊具備了較強的服裝基礎、器物基礎、布景基礎。
漢服攝影

漢式典禮承辦

1. 漢式婚禮。漢未央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指定參展的漢式婚禮展示團隊,亦是目前上海頂尖、業內一流、政府認可的正規漢式婚慶機構。漢未央專心致志集中資源,憑藉以下優勢,在漢式婚禮復興實踐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1)理念正。漢未央從禮樂復興的高度來理解漢式婚禮復興的意義。《禮記》說,“昏禮者,禮之本也”。漢未央之所以傾注心血於漢式婚禮,是因為婚禮是華夏民族禮樂文明的根本,是華夏兒女禮樂人生的根本,是由陰陽而化生萬物的自然之道和由男女而養育民族的人間之道的根本。不把婚禮復興好,漢禮的復興便是無根之木。有了這樣的根基,認識有高度,操作就有深度,義理正,禮儀精,氣場強。
(2)實力強。善於體系打造,善於組織整合,善於美學構建,文化綜合實力強,這是漢未央的長項。我們在儀式上,取法三禮,兼綜詩經,稽考文獻,結合當代婚禮現實,構建起經典婚禮體系;在服飾上,延續發揚周秦漢魏晉服裝血脈,構建起尊貴婚服體系;在器物上,配備漆器、青銅器、玉器等套系,構建起高端禮器體系;在布景上,在壁畫、帛畫、畫像磚石等研究基礎上,構建起精緻空間體系;在演出上,打造專業編鐘樂團和漢舞團,構建起頂級樂舞體系;在後勤上,不斷探索各種資源投放模式,構建起異地甚至遠途婚禮承辦體系。從而以極好的文化號召力廣受青年歡迎,以極大的文化輻射力廣受新人邀請,以極強的文化硬實力開創漢式婚禮復興以來令人難望項背的婚禮典範。
(3)經驗足。
漢未央以復興華夏民族傳統婚典為己任,以對傳統的敬畏和對新人的責任為鞭策,憑藉多年漢式婚禮實踐經驗之積累和專業技術之儲備,致力於為新人奉獻品質醇正、格調高致、個性鮮明、永生銘記的美好婚典。
漢式婚禮
2. 漢式成人禮(冠笄)。漢未央長年致力於以冠笄禮和婚禮為基點,重建當代中國人的禮樂人生和心靈世界,重建青年的責任意識和生命意識。漢未央精心研究和復原三禮關於冠笄禮的記載,完成了學術性的漢未央冠笄禮經典視頻教材拍攝工程。在此基礎上,多次承辦較為完整的個人冠笄禮,並在大、中學大力推廣集體冠笄禮,在極大推動冠笄禮復興的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大型集體冠笄禮承辦經驗。
笄禮
3. 祭禮。《禮記》說“禮有五經,莫重於祭”。祭是華夏禮樂體系中最重要的禮。漢未央致力於推動華夏民族共同祖先公祭運動。勿忘慎終追遠,讓每一個中國人的靈魂都能在民族祖先和使命傳承中尋得皈依。彰顯公祭精神,從公祭倡導公德,以公祭塑造公義,把中國人從一家一姓的血親小倫理升華為一族一國的文明大倫理。由於漢未央的努力,越來越多的青年參與到公祭運動中來,逐漸形成清明祭、冬至祭兩大祭祀典禮。長期的研究和實踐,持續的最佳化和提升,創造出莊嚴肅穆、高尚恢弘的祭禮典範,積累了豐富的大型祭禮專業運作經驗和精良物質基礎。
祭祀

傳統文化系列體驗課程

漢未央在傳統文化教育培訓方面,擁有華夏君子/淑女養成系列課程。漢未央的培訓理念,不在於授予一技一能,而在於培養整體的文化品位、文化追求、文化素質、文化觀念。因此漢未央華夏君子/淑女養成系列課程突出綜合性、互動性、實踐性,突出生活方式的示範意義,突出核心價值的塑造意義,突出現實弊端的矯正意義。課程由漢禮、哲思、樂舞、女紅、漢妝、射藝等科目組成,經多年打磨,內容更加精湛,科目不斷拓展,社會影響力持續提升,走向社區、樓宇、學校,已成為深具特色和品牌效應的文化培訓課程。
君子淑女課

文化活動的策劃、指導、培訓、執行

由於漢未央很強的活動運作能力、會展統籌能力、項目執行能力、人員速成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專業綜合實力,基於長期服務社區、機關、學校及社會各種傳統文化需求的經驗積累,已發展為傳統文化主題活動或活動中傳統文化板塊的全天候的解決方案提供方和全程打包執行方。
漢未央參與虹口女兒節活動、漢未央參與桂林公園唐韻中秋活動、漢未央編鐘樂團參與東方智慧論壇、漢未央編鐘編磬樂團參與石二街道鄰居節活動等

東方智慧

中秋
八、漢未央榮譽
★2008年5月4日 漢未央獲“嘉定區十大青年明星社團”榮譽稱號,列十大社團之首。
★2009年9月 漢未央負責人姚淵獲團市委授予的“世博七彩項目官”稱號。
★2010年11月 漢未央負責人姚淵獲共青團上海市委頒發的上海五四青年獎章。
★2012年3月 漢未央獲上海市民眾文化獎勵基金委員會授予的“2011年度上海市民眾文化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