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普頓羅茲灣海戰

漢普頓羅茲灣海戰

1861年4月12日,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南方艦隊的實力遠不如北方政府軍,因此在海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然而北方聯邦政府又命令其強大的海軍封鎖南方同盟的主要港口,切斷叛軍與外界的聯繫。於是南方海軍認為擁有鐵甲艦成了第一要務。漢普頓羅茲灣海戰的影響意義很大,它終結了木製軍艦的漫長時代,開創了用裝甲艦進行海戰的時代並直接導致了海軍裝備的第二次革命。

戰役背景

漢普頓羅茲灣海戰美國南北戰爭
1861年4月~1865年4月,美國南方與北方之間進行的戰爭。又稱美國內戰。北方領導戰爭的是資產階級。在南方,堅持戰爭的只是種植場的奴隸主,他們進行戰爭的目的是把奴隸制度擴大到全國,而北方資產階級的目的在於打敗南方,以便恢復全國統一
19世紀中葉,北部自由勞動制度與南部奴隸制度之間的矛盾發展到不可調和的地步,南部奴隸制度成為美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障礙,南北之間的鬥爭在西部土地的爭奪中表現得最為激烈。19世紀上半葉在美國領土向西擴張的過程中,在西部接連成立新的州。但是每當新州成立之際,就發生在該州內容許或禁止奴隸制存在的鬥爭。北方資產階級和農民主張在新州內禁止奴隸制度,要求把新州確定為自由州。南方奴隸主則力圖把奴隸制擴大到西部,主張把新州確定為蓄奴州,奴隸主利用其在美國國會及政府中的統治地位,連續取得勝利,激起北方廣大人民的憤慨。1854年在北方成立了美國共和黨。同年,南方奴隸主企圖用武力把奴隸制擴張到堪薩斯州,於是在堪薩斯州爆發了西部農民與來自自由州的移民反對南方奴隸主的武裝鬥爭,鬥爭持續到1856年,揭開內戰的序幕。1857年奴隸主又企圖把奴隸制擴展到美國全部領土上去。從而導致約翰·布朗起義

戰役起因

漢普頓羅茲灣海戰美國南北戰爭
1861年4月12日,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北方聯邦政府命令其強大的海軍封鎖南方同盟的主要港口,切斷叛軍與外界的聯繫。南方艦隊的實力遠不如北方政府軍,因此在海上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南方同盟的海軍部長馬洛里認識到,南方工業基礎薄弱,永遠不可能造出足夠數量的艦船來壓倒北方。於是他寄希望於問世不久的裝甲技術來打敗北方艦隊。南方海軍認為擁有鐵甲艦是第一要務。這種軍艦可以切斷所有通往北方的航道,阻止其封鎖南方,並在遭遇對方海軍時大獲全勝。在馬洛里的全力支持下,萊姆森、約翰·布魯克約翰·彼得和懷特等人在1861年夏天聯合提出了建造裝甲艦的計畫,並得以立刻實施。

1861年4月美國南部聯邦軍占領了諾福克海軍軍港。此港停泊著海軍最現代化的艦船,裝有50門大炮的木殼螺鏇槳蒸汽動力巡航艦梅里麥克號,因蒸汽鍋爐尚未起動,未能逃脫,船上官兵將船鑿沉而逃。但南軍把該船從伊莉莎白河中打撈出水面,剷平、撤銷已經損毀的上層建築,然後用雙層5.08厘米厚的鐵板覆蓋它的乾舷部分,在襯墊上0.61厘米厚的櫟木松木。以法國光榮號、英國勇士號為榜樣,在兩舷炮位安裝了大口徑滑膛炮和線膛炮,變成名符其實的鐵甲艦,並重新命名為CSS維吉尼亞號。其排水量3200噸,航速5節,成員320名。她的甲板上建築內傾45度角,橫截面為梯形,艦長83.8米,寬11.7米,高6.9米,艦首水線以下還安裝了一個重達675公斤的鑄鐵沖角。艦長是弗蘭克林·布坎南海軍上校

南方同盟軍建造鐵甲艦的訊息很快傳到了華盛頓,聯邦政府海軍部組織了一個鐵甲艦委員會,研究了法國英國的發明。海軍部長吉迪恩•韋爾斯及其顧問們獲悉南方海軍在諾福克對梅里麥克號所作所為的情形後,很快認識到這種新裝甲艦可能會衝破北部對南部的封鎖,甚至沿波托馬克河上駛威脅華盛頓,從而可能贏得戰爭。面對這個挑戰,海軍部迅速通過了約翰•埃里克森提出的全新艦艇設計方案。決定建造三艘鐵甲艦,即“莫尼特”號、“蓋倫娜”號和“新克倫威爾鐵甲軍”號,共撥款150萬美元。
埃里克森的設計是:軍艦的船型較小,比較低矮,鐵殼結構,具有裝甲和裝甲甲板,單個鏇轉的炮塔上裝兩門口徑280毫米(11寸)的達爾格倫滑膛炮。它比維吉尼亞號上三門228.6毫米(9寸)達爾格倫和兩門165毫米(6英寸)、兩門178毫米(7英寸)的線膛炮,威力還要強大。1861年9月中旬,吉迪恩·韋爾斯和埃里克森簽訂契約,在不可置信的101個工作日命名為莫尼特號的新艦竟然落成。其排水量為987噸,航速6節,乘員58人。艦長是沃登海軍上尉。她在2月25日服役,3月3日完成試航,3月6日自紐約出發投入切薩克灣戰鬥的試航。由於該艦造型奇特,獲得綽號“木排上的乳酪箱”。很多人都嘲笑她的戰鬥價值,給予“埃里克森的無效勞動”的評價。就連林肯總統在看了她的模型以後也嘟囔說:看起來很不舒服,不合適……。在獲悉維吉尼亞幾乎已準備就緒以後,海軍部決定莫尼特號參加北部聯邦艦隊對諾福克和詹姆斯河進行封鎖。

戰役過程

漢普頓羅茲灣海戰鐵甲艦
1862年3月8日,被軍艦隊集中在維吉尼亞州詹姆斯河口,計畫攻打諾福克港並希望能夠逆流而上炮擊南部同盟的首府里奇蒙。正如所料,維吉尼亞號在海軍將軍富蘭克林·布坎南——前美國海軍司令指揮之下,駛出諾福克,3月8日中午12時45分,進入漢普頓錨地的羅茲灣。北軍艦隊派出快速巡航艦“國會”號、單桅炮艦“坎布蘭”號和快速蒸汽炮艦“明尼蘇達”號迎擊。“坎布蘭”號位列編隊之首,她利用自己兩舷新式的24門線膛炮,對“維吉尼亞”號實施猛烈射擊,在中距離內,密集的火力準確命中“維吉尼亞”號,其他北軍戰艦也相繼射擊。北軍的開花彈打在“維吉尼亞”號上,彈片四處迸飛,但未造成任何損傷;實心彈也只能留下一個個淺坑。“維吉尼亞”號緩慢靠近北軍編隊,實施橫向攔截。首先用沖角撞沉“布坎蘭”號,與位於第二位的“國會”號形成抵近,此時才開炮射擊。

在近距離內根本無須瞄準,10門大炮同時發射,開花彈全部命中“國會”號。登時,“國會”號上發生連續爆炸,木片、炮架、帆篷直飛天空,全艦燃起大火,“維吉尼亞”轉舵撞擊,“國會”號迅速下沉。“明尼蘇達”號見狀立刻轉舵,慌亂中擱淺,無法移動。“維吉尼亞”號本來能夠經受住岸上炮兵的火力,但因裝甲重量大,吃水深,南部同盟軍艦隊司令不願意讓艦船靠岸太近,何況,當維吉尼亞號撞擊國會號時,國會號下沉迅速,使維吉尼亞號撞角斷裂,稍有漏水,兩門炮口的突出部撞擊後已損壞,於是維吉尼亞號回到諾福克,修復輕微損傷,補充燃料後,準備於9日再次出擊,以完成殲滅北部聯邦海軍封鎖中隊。

當晚,莫尼特號從紐約到達。這艘新艦航行頗為艱難,事實證明,她完全不適宜於航海。3月8日上午9點,莫尼特號在漢普頓錨地與遭受攻擊的聯邦軍艦船會師。莫尼特號艦長約翰·沃登,把自己的艦船拋錨停泊,利用軍港直接保護擱淺的明尼蘇達號。第二天早晨,天氣晴朗,維吉尼亞號駛出塞爾維錨地出戰,再次進入羅茲灣。艦長布坎南海軍上校決心再進行一次昨天的戰鬥,徹底消除北軍的封鎖。早8時,維吉尼亞號逼近擱淺的明尼蘇達號,企圖俘獲這艘戰艦。突然,一個矮小扁平的傢伙攔腰殺出,擋住維吉尼亞號去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裝甲艦海戰開始了。

莫尼特號的引擎性能好,吃水只有3.66米,外形低矮,小巧靈活。而且炮塔可以360度全方位鏇轉,沒有射擊死角。但炮手都是倉促上陣,訓練嚴重不足,因此火炮射速很慢,命中率低下。維吉尼亞號正好相反,其火炮數量多、射速快,船員訓練有素,命中率很高。但由於發動機和舵的性能不好,加上排水量大,吃水深達6.71米,因此行動笨拙。就這樣,小巧的莫尼特圍著巨大的維吉尼亞打轉,而維吉尼亞則竭盡全力轟擊莫尼特的炮塔,並多次試圖撞沉她,但都被莫尼特靈巧的躲開。雙方誰也奈何不了對方,而維吉尼亞受困於莫尼特,始終無法消滅北方軍的其他艦船。最後,維吉尼亞號擱淺了。如果此時,沃登不是恰巧在低位駕駛艙狹長觀察孔被擊中受傷造成雙目失明的話,南方戰艦很有可能不是被擊沉就是被俘獲,維吉尼亞號總算有了逃脫的可能。12時30分,乘聯邦艦隻駕駛室暫時混亂之際,彈藥匱乏、蒸汽壓力不足和嚴重漏水的維吉尼亞號退出戰鬥,緩慢費力地駛回了諾福克。莫尼特號也無心追擊。這場持續4個多小時的戰鬥結束了。

結局與影響

漢普頓羅茲灣海戰漢普頓羅茲灣海戰
戰術上講,這次戰鬥是一場平局,但從戰略上看,莫尼特號贏得了決定性勝利。聯邦軍又重新組織了封鎖,而且從此再未遭受嚴重損失,但南部同盟軍已注定要滅亡。1862年5月10日,南方軍放棄了諾福克港。維吉尼亞號因為吃水深、試航力又差,既不能言詹姆斯河上行里奇蒙,又不能深入到遠海大洋活動。因此在5月11日,南方海軍準將塔特納爾忍痛下令將她鑿沉,以免北軍俘獲。維吉尼亞號就此結束生命。同年年底,不適於航行的莫尼特號在哈特拉斯角附近暴風雨,由於乾舷過低,大量進水,終於沉沒。而其它裝甲艦已參加了聯邦海軍。埃里克森和其他海軍設計師把莫尼特號上的鏇轉炮台,裝置到適於航行的具有裝甲船殼的其他艦船上,這樣就很快解決了問題。

漢普頓羅茲灣海戰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它是世界海軍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恩格斯認為它終結了木製軍艦的漫長時代,開創了用裝甲艦進行海戰的時代。漢普頓羅茲灣海戰證明了裝甲艦具有無比的優越性。同時他也證明了固定式側舷火炮必然由靈活的鏇轉式炮塔所代替。它導致了海軍裝備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由帶鏇轉炮塔的裝甲艦替代帶固定側舷炮的木殼艦裝甲艦戰列艦時代終於到來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