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私學

漢代私學,是在秦王朝滅亡後,由於政治管制力下降,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漢武帝確立了“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以後,私學更是得了極大的發展,教導學生六藝的學習以及培養個人的品德修養。

發展概況

伏生授經圖伏生授經圖
王朝垮台後,禁私學的苛政自然失去約束力。濟南伏生將私藏在牆壁中的《尚書》發掘出來,進行教學。西漢初年,儒家五經的教學十分活躍,在齊、魯、燕、趙等地已形成具有聲勢和影響的各個學派。此外,道、法、刑名、方術都有私學。
漢武帝確立“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以後,教育被提高到“治國之本”的地位,官學有很大發展。但中央官學只有太學,名額有限,選送有一定之規,地方官學未得到普遍發展,無法滿足讀書人的要求,於是經師宿儒講學之風大為盛行。東漢時私學更加興盛,不少大師名儒不願捲入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或政治上不得志,則避世隱居,收徒講學。

私學的類型

一、童學啟蒙
魯壁魯壁
漢代啟蒙階段的教育,除了有條件的人家自行教導子弟外,主要是在私學進行。教師稱“塾師”,教學以識字、習字為主。並且有了比較適用的教材。西漢初,塾師將秦代留下的三種識字課本《蒼頡》、《爰歷》、《博學》合併為《蒼頡篇》。漢武帝時司馬相如作《凡將篇》,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時李長作《元尚篇》。王莽當政時,揚雄作《訓纂篇》。現僅存《急就篇》,且被廣為流傳,童子皆讀。《急就篇》為綜合性教材,以識字為主,介紹各方面常識。叶韻,七言,四言,三言,包括陳說姓名,介紹絲織、植物、動物、農產品、自然常識、疾病藥物、身體器官、樂舞禮器、官職名稱、各種雜物品類,指導進一步學習的方向,像一部小百科全書。此後如南北朝梁朝的周興嗣編的《千字文》。他摹寫王羲之書1000個不同的字,編為四言韻語,共250句。此書主要供兒童識字使用,內容包括天文、自然、歷史、地理、建築、社會、文化、倫理道德、人身修養以及語言等各方面知識。唐宋以後,一直沿用。並被譯成滿蒙文字,曾傳到日本。唐朝人編的《開蒙訓要》、《太公家教》、《蒙求》等,都是流行廣泛的蒙學課本,為宋代蒙學教材的完備,進一步奠定了基礎。
初級程度的蒙學還有“鄉塾”。“鄉塾”的教師稱“塾師”或“孝經師”,主要教學《孝經》、《論語》。這一階段的教育,一方面鞏固“書館”的識字成果,另一方面為專經研習作準備,同時讓學童學會做人。這一階段學完後,可到社會謀職,也可入太學或私學專攻一經或多經,這些傳統在後來的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一直得到延續。二、專經研習

漢代的“經館”、“精舍”、“精廬”等多屬專經研習階段的私學,這類私學,有的設在經師家裡,也有經師帶領弟子在外傳授的。此類私學的教學水平往往不亞於太學。有的大師名氣很大,很多人慕名欲拜為師,但又難於親往門下直接受教,於是只在大師門下著錄其名,是“著錄弟子”,其實就是注個冊而已,但同樣具有弟子的身分。親身前往教師處受教的則稱為“及門弟子”。
因此,漢代經學大師的弟子能多至萬人,但同時在教師門下受教的至多不過數百人。這么多的弟子教師仍然難以遍教,於是採取先由教師教給先來的高足弟子,再由高足弟子分頭去教其他弟子的方式,可以二傳、三傳乃至更多,這就叫“次相授受”,或“轉相傳授”,董仲舒就是最早採用這種方法的大師,比英國貝爾-蘭卡斯特創立的導生制要早近兩千年。次相授受使一個教師可以通過逐次相傳的方式教授眾多弟子,大大擴展了教育範圍和成效,缺點是弟子難以直接得到教師教誨,有的弟子甚至長期見不到教師一面,轉相傳授的過程中也難免走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