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河村鹽茶古道

據說當年張廣泗閱邊時在漁塘河的“活魚塘”處一塊突兀的石柱上題刻“雷吼濤聲”四個大字,現在可見,川鹽入黔清池集鎮形成,漁塘河兩州府、商旅往來頻繁,鹽路繁華,兩省州府軍政長官有感於人民辛勤勞作,促進兩地商貿繁榮,於是商業開創漁塘義渡,在清嘉慶年間就有籌劃,直到鹹豐初年才興起,順著滄桑綿長的茶鹽古道向西走去,大約5里地,下里匡岩到漁塘河邊上,這裡的美景別具一格,河北岸上如觀音大士坐檯,河南岸摩岩上題有斗大的四個大字“川黔義渡”,雖因河風侵蝕,仍依稀可見,順著南岸往上500米外,就是“貢茶碑”,“貢茶碑”名字來自於嘉慶年間所立的一塊“功德碑”上刻“清池茶”,渡船經古藺出川,暢銷各地,遠近年購,惜產少耳,清水塘茶,聲名遐邇,年年歲南,惜產少耳!這塊碑已經散佚不可尋,只憑傳說記錄,現存碑跡回涌,立於鹽茶古道旁,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元月重開漁塘河開渡而立,碑名為“魚塘河義渡”;碑為“敢以扁舟為海屋;聊將書航作津粱”。
序文:原夫義渡之興,始自鹹豐歲,鄉先輩化錢糧開通道路,幾經費心矣。數年來,功夫樂觀,。不幸髮匪竄擾搶,前號匪盤踞於後,人民流離失所”,碑文大部分已剝蝕無可辨認。此碑是川黔兩省的州府長官飭令豎立的,碑上有州曉諭:“黔西州正堂加六級和敘永直錄軍糧府事坐補潼洲下堂加五級”字樣,有陰刻印章“貢茶碑”,先後立於嘉慶、同治、光緒年間,因此地方百姓稱為“三塊碑”,地名也叫“三塊碑”,官方稱為“義渡碑”,民間流傳為貢茶碑,成為了鹽茶古道的歷史見證,現今葡萄井到漁塘河三級油路順利開工,跨四川大橋的建成,打通了貴州連通四川的西北大門。有效促進兩省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遊覽鹽茶古道,可看到清池特有千年古茶樹,品清池貢茶,考究歷史文物江西會館,觀賞十八羅漢拜觀音奇觀、古墓羅家石刻群,飽覽原始千畝梯田,回味歷史韻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