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吉文

滕吉文

原籍河北黃驊縣滕莊子鄉,1934年3月14日生於黑龍江哈爾濱。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東北地質學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獲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研究所物理--數學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岩石圈物理學研究。

簡介

滕吉文,男,1934年3月14日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中共黨員,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56年07月畢業於 東北地質學院地球物理探礦系,1962年12月畢業於 原蘇聯科學院大地物理所,獲副博士學位。1999年10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地球科學部院士。滕吉文院士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學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工作。曾擔任過國家305攻關項目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動力大地測量開放實驗室、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地礦部套用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和中國石油總公司重點實驗室(物理模擬)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IGCP267中國組成員(三維地球物理),中國地震學會岩石圈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地球物理教學委會主任。滕吉文院士參加工作至今,四十多年來一直奮鬥在岩石圈物理與地球動力學的第一線,為地球物理學這一邊緣和前緣學科的發展積極努力。多年來的刻苦研究與深化、積累與建設、發現與創新使其形成了一個較完整的科學體系。 曾主持了青藏高原、攀西構造帶、華北及陸緣、華南地區、西北造山帶與沉積盆地等多項國家和院(部)級重大與重點研究項目及國際合作項目多項,並均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成果和得到國內外專家們的高度評價。 他與同仁們攜手合作為我國岩石圈物理與動力學研究領域的開闢和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集野外觀測、資料處理、分析解釋和方法研究於一體,開展地質、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信息的高層次綜合研究。在小角度近垂直深反射、人工源地震寬角反射與折射等地球物理深部探測理論與方法、中國典型地質構造區岩石圈物理與大陸動力學、造山帶和油氣盆地的深部構造背景、大陸伸展與裂谷作用、地震“孕育”的深部介質和構造環境、複雜介質與結構中地震波動理論與數字仿真等領域內開展了系列有創新性的研究與探索,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創見性的科研成果,在相關研究領域內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在國內外核心學術刊物上發表的學術論文 180餘篇,已出版專著九部

個人成果

60年代進行了繞射波場動力學難題的研究,並進行了物理模擬。

滕吉文滕吉文

70年代率先在青藏高原開展深部地震探測和綜合地球物理場研究。

80年代又在中法合作中深入研究了地殼與上地幔結構和深層過程,從而首次得出青藏高原殼-幔介質的層塊速度結構,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們的高度重視和廣泛引用。近來又提出了喜馬拉雅陸-陸碰撞的雙層“楔板”新模型。

80-90年代首先在川滇及攀西裂谷帶進行了深部地球物理探測,發現並提出其為“被動活化”的古裂谷,對攀西裂谷深部構造特徵和演化的動力過程及世界裂谷分類做出了新貢獻。

90年代至今,對渤海灣潛在地幔熱柱的深部背景、造山帶與盆地的深層動力過程,東亞大陸動力學和地震各向異性等均取得了重要的新進展。

工作任職

滕吉文院士曾在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學院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國家地震局地震地質大隊、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工作。曾擔任過國家305攻關項目專家組成員,中國科學院動力大地測量開放實驗室、岩石圈構造演化開放實驗室、地礦部套用地球物理開放研究實驗室和中國石油總公司重點實驗室(物理模擬)的學術委員會委員,國際IGCP267中國組成員(三維地球物理),中國地震學會岩石圈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大陸動力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地球物理教學委會主任。

現為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雙聘院士。以及吉林大學現任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10級李四光班特聘名師班主任。

目前健在的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