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侖

縣民稱頌道:“我有廟舍,惟侯祠之;我有墳墓,惟侯守之。 相傳,滑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 然而,滑侖的德政,至今仍在環縣民間流傳著,且永遠流傳著。

明未清初,由於長期的戰爭,隴東一帶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破壞,耕地大量荒蕪,人民流離失所,環縣原有5600餘戶人家,清初僅剩下500餘戶。成為“邊城磽确地,喪亂盡荒蕪。漸見哀鴻集,旋警節隼呼”的荒無人煙之地。
戰亂使百業凋零,民不聊生,一些民眾迫於生計,聚眾打富濟貧,與官府作對。滑侖赴任後,經過深入調查,體察民情,深感不安。認為百姓對抗官府,“皆商站、墨吏、豪胥敲吮而已”。他決心勵精圖治,首先布貼安民告示,招集流民回鄉安居,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恢復生產,招攬人心,穩定社會。“行蠲免,薄賦斂”的輕徭薄賦政策。“則力農者少錢糧之苦,而從逆之心自消”。為使社會穩定,他在縣城南城樓設戍所,選百姓中智勇雙全者守衛,並與他們一起“枕戈城頭,櫛風沐雨,四閭寒暑,艱苦備至”。他還親自到環縣流民比較集中的地區,勸其返回家園,並讓官府重新編戶,實行保甲制度,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恢復生產。滑侖在政期間,還十分重視教育,募工捐資,組建縣學。清初戰亂後的環縣,經過滑侖的治理,至順治七年,呈現出“教育復興,五穀豐登,萬民樂業”的繁榮景象。縣民稱頌道:“我有廟舍,惟侯祠之;我有墳墓,惟侯守之。”又曰:“我有田盧,侯代治之;我有子弟,侯代教之。”。
為使 環縣人民不忘滑侖的德政,由時人張鳳翎撰文,常文煥等鐫石,名曰:“滑侯德政碑”樹於縣衙學宮,以詔後世。
提起“滑侖德政碑”,還有一段神話故事。相傳,滑侖為官清廉,愛民如子。縣民為了報恩,從陝西選運回一塊最好的青石料鐫碑。此碑立於縣衙學宮大門前,光彩奪目,明亮如鏡,且能照見人的“星宿”。大概是乾隆時,曾任環縣的某知縣政績不佳,名聲不好,民眾私下議論他是“狗官”。一天,這位縣官從碑前經過,駐足觀賞碑文,突然發現碑中呈顯出一隻張牙舞爪的黑犬,才知他的“星宿”原來是狗,難怪百姓叫他狗官。這位縣官一氣之下,便命衙役抱柴點火焚碑。從而,此碑便失去靈氣,再也照不見人的“星宿”了。然而,滑侖的德政,至今仍在環縣民間流傳著,且永遠流傳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