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祠

滎陽祠

滎陽祠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桃源鎮梅里洋,坐北朝南,占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610平方米。該祠以梅花落地形著稱於世,是福建最早鄭氏大宗祠之一,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遠祖祖祠,被列為“八閩名祠”。北宋熙寧二年,以鄭章為首聯絡兄弟叔侄共建該祠。清康熙十七年重修,後又多次修繕,至今已歷千年。每年農曆八月初一,全球各地後裔前來祭祖。

簡介

滎陽祠 滎陽祠

桃源滎陽祠是福建鄭氏大宗祠之一,俗稱“十八戶”祖祠,是民族英雄鄭成功遠祖之祖祠,列為福建省“八閩名祠”,屬大田縣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桃源《鄭氏族譜》(明崇禎二年修)記載:該祠尊西晉金紫光祿大夫、太傅鄭沖為遠始祖,其後裔唐金紫光祿大夫、威武大將軍鄭威居光州固始,唐中和四年率眾家軍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居福、漳一帶。北宋慶曆二年,其孫鄭章到梅里洋(時為漳州府龍巖縣聚賢里高坂)。鄭軌為南湖鄭莊公後裔,亦於南宋淳佑十年遷居於此。後人將鄭威、鄭軌並稱為一世祖,有詩為證:“天上兩輪無間缺,人間何處不光明。”該祠根深葉茂,族大人繁,蕃衍五湖四海。

該祠歷代英才輩出:宋金紫光祿大夫、尚書都御史鄭章,武略將軍鄭德,忠義軍副使、光祿大夫、檢校御史大夫鄭六究;元右總旗鄭小六;明尚書、進士鄭紀,進士鄭寬、鄭主敬,延平王鄭成功;清翰林、進士鄭夢鳳;民國福建省參議員鄭祖明,台灣工黨主席、台灣兩岸關係發展促進會理事長鄭昭明;共和國三明市政協主席鄭成遼(正廳),中科院院士鄭有炓教授(副部)……不勝枚舉。

上溯祖宗,橋梓同朝,柱石三朝,萬載留芳。適逢盛世,為了與世界鄭氏聖地滎陽真正的名至實歸,滎陽祠宗親決定在滎陽鄭氏名人苑碑林區豎一座功德碑,以志紀念。

發展歷史

滎陽祠始建於北宋熙寧二年(1069年),至今已941年了。歷經近千年風雨,滎陽祠分別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1948年,1994年三次重修。每年農曆八月初一為祭祖大典之日。

據大田縣桃源《鄭氏族譜》(明崇禎二年)記載:桃源滎陽祠遠始祖為鄭沖(晉,河南開封人),其後裔鄭威世居光州固始,於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率眾家軍隨王潮、王審知入閩。鄭軌南湖鄭莊公之後裔,是龍巖稻公第三子,南宋涥佑十年(公元1251年)遷徙桃源定居滎陽祠。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滎陽祠重修時,將鄭威、鄭軌並列為先祖。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滎陽祠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滎陽祠

滎陽祠是桃源開基始祖鄭章聯絡各地鄭氏子孫共同建造的。鄭章原籍河南固始,官居金紫光祿大夫,宋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率軍調征南閩藩鎮興化府仙遊縣。由於遭奸臣彈劾,他棄官與同來的兄弟叔侄各自隱遁。鄭章徒步龍巖經沙縣轉入大田桃源隱居。鄭章娶妻呂氏,相傳呂氏有“四乳”,稱為“四乳母”,生育九胎十八子。後人也將大祠堂稱作“十八戶祖祠”。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桃源是中央主力紅軍開闢的蘇維埃區域和紅軍戰事之中心地之一,積極策應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中央蘇區主力紅軍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紅九軍團,福建省軍區紅九團,閩贛省軍區十二團、十七團、十八團等都在桃源開展革命活動,滎陽祠一度成為紅軍指揮作戰、安營紮寨的重要場所。

紅軍駐紮桃源之際,幫助成立蘇維埃政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打土豪分田地。得到土地的農民,革命熱情十分高漲,籌糧籌款,積極支援紅軍。當年駐紮桃源的紅軍最多時達萬餘人,老百姓騰出房屋、門板、稻草供紅軍過夜,紅軍駐紮在桃源期間,軍民關係十分密切。桃源百姓協助紅軍站崗放哨,提供情報,農民子弟踴躍參加紅軍。

所獲榮譽

大田縣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涉台)。

八閩名祠。

旅遊信息

滎陽祠地處集鎮所在地,交通十分便利,省道307交戰路,“泉三”高速公路從桃源鎮境內穿過,並設有互通口。滎陽祠離互通口大約300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