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器

滌器

作動詞指洗滌器物;作名詞指盥器,洗滌的器具。

簡介

【滌器】參見器用部·飲食“文君酒”。唐杜甫 《醉時歌》:“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
滌器(滌器) 
(1).洗滌器物。《漢書·司馬相如傳上》:“相如身自著犢鼻褌,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買臣負薪而衣錦,相如滌器而被繡。”宋辛棄疾《賀新郎·韓仲止判院山中見訪》詞:“作賦相如親滌器,識字子云投閣。”
(2).盥器,洗滌的器具。《墨子·非儒下》:“登屋窺井,挑鼠穴,探滌器,而求其人焉。”孫詒讓間詁:“滌器,洒濯之器,若槃匜之屬。”

茶文化

茶文化的內涵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內涵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必須結合中國漢文化而論之。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和中華的文化內涵禮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禮在中國古代用於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生活準則,對漢族精神素質的修養起了重要作用;同時,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禮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和中國的一些生活中的習慣與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類中國特色的文化現象。如,飲茶待人而逐漸形成茶文化。有以茶代酒,或曰飲茶勝酒的,如陳祗時《客來》詩云:“客來正月九,庭迸鵝黃柳。對坐細論文,烹茶香勝酒。”(摘自《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詩稿》)用餐禮儀發展為食文化,玩玉賞玉而形成了玉文化,與區域習慣融合而形成各地民俗文化。所以茶文化是一種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長期以來不斷完善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慢慢地變成大家一種認可到信仰而形成了一種在中國文化範疇之內的文化現象。
茶文化既屬中國文化範疇,即為以禮規範在品茶的各個細節,講究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和飲者的修養、情緒等共同形成的一種意境之美。

典故相關

滌器滌器

文君井在邛崍市內里仁街。相傳為司馬相如卓文君開設“臨邛酒肆”時的遺物。西漢司馬相如與邛崍富商卓王孫之女文君相愛,文君夜奔相如,結為夫婦。婚後設酒店於臨邛(今邛崍)市上,“文君當壚,相如滌器”,後世傳為佳話。據傳,此井即相如、文君當年汲水之所,後人遂題名“文君井”。
唐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作《琴台》,詩有“酒肆人間世,琴台日暮雲”句,就是憑弔遺蹟之作。文君井為不規則的矮罐形土窖井,周置石欄,井口和井面均為石質。現有庭園10餘畝,園內有當壚亭、水香榭、聽雨亭、梳妝檯等建築,均為清末至民初所建。井旁不遠處有琴台,台前有月池、假山,園林別具一格。“井上疏風竹有韻,台前月古琴無弦”這副懸於琴台的對聯,寫出了文君井園內的景色。
典故:
位於新津縣西南40千米處的邛崍市,是成都平原上有名的歷史名城。西漢時,這裡的食鹽、天然氣和鐵的開採量已有相當規模。
邛崍城古名臨邛鎮,它的出名得益於西漢大文學家司馬相如與臨邛才女卓文君的風流韻事。司馬相如是成都一窮書生,一次應臨邛縣令王吉的邀請到臨邛首富、大鹽商卓王孫家做客,席間,司馬相如撫琴演奏了一曲《鳳求凰》。
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一向欽慕司馬相如的才華,聽了司馬相如的演奏後,很是感動,決心衝破封建禮教的束縛,與司馬相如私奔到成都。後因生活無著,又回到臨邛鎮裡仁街開酒店謀生,迫使卓王孫出錢讓他們回成都定居,也就承認了他們的婚事。
因此,臨邛鎮“相如滌器、文君當壚”的故事便傳為千古佳話。後人根據這一歷史故事,在傳說是卓文君賣酒的地方建起了一些紀念性建築。據說是卓文君取水煮酒的那口水井被稱為“文君井”。在井台附近的紀念性建築有琴台、文君梳妝檯、當壚亭、酒肆、聽雨軒等,總占地面積6000餘平方米,現已發展成一座小型公園。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