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縣獅舞

滄縣獅舞

滄州境內“大周廣順三年鑄”是我國最大的鐵獅子,為“國寶”。也許正是由於古城鐵獅的地緣文化的原因,滄州人愛獅,也愛獅舞。

發展歷史

據歷史典籍記載,滄縣獅舞最早起源於漢朝,明朝時已廣泛流傳。滄州獅舞以同樂會形式存在,早期多在廟會和春節民間花會時活動。

滄州多年來被世人譽為“獅城”,蓋因滄州境內有個“大周廣順三年鑄”是我國最大的鐵獅子,為“國寶”。鐵獅通高5.4米,身高3.8米,長5.3米,身軀寬約3米,重約40噸。也許正是由於古城鐵獅的地緣文化的原因,滄州人愛獅,也愛獅舞。“獅舞”在滄州城鄉極為普及紅火。

詩人描述

“獅舞”並非滄州獨創單有。有資料說,中國獅舞歷史悠久,至遲在三國時已出現“獅子”。北魏洛陽佛像出行時,就有“獅子”在頭前引路。唐代有《五方獅子舞》。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繪狀獅舞云:“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獅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就和今天的獅舞極為相似。明清時代的獅舞因流行地域不同,表演形式和風格也有差異。常見的是由倆人扮成一隻大獅子,叫“太獅”,由一人扮作小獅子的叫“少獅”,另有一人扮為武士持彩球逗引獅子。

分類

獅舞表演一般分“文獅”和“武獅”兩類。文獅主要展示溫馴神態,主要動作有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風格以細膩溫和活潑為主,有的還表現一些詼諧風趣的動作,如大頭和尚戲獅等場面。武獅則以表現獅子的威猛為主,動作勇武有力,有跳躍、跌扑、登高、騰轉、踩球等,風格粗獷豪放,剛勁有力。

除此之外,還有一人雙手持一個小獅子舞弄的“手搖獅”;用提線操作戲耍的“線獅”;口吐火焰的“火獅”;用長板凳紮成的“板凳獅”,以及藏族同胞玩耍的“雪獅”等。

現狀

獅舞流傳既久,也較普及。地處北方的滄州獅舞則以“文獅”和“武獅”為主。
獅城滄州人酷愛獅舞,這大概承襲了國寶鐵獅子的文化脈緣,又因循了“武術之鄉”、“雜技之鄉”的文化積澱和涵養。每到逢年過節、集日“廟會”、農閒小憩,在滄州的城鄉幾乎隨處可見學獅、練獅、舞獅的人群。據不完全統計,滄州有大小不等的業餘舞獅隊五六百個,演員和伴奏人員近萬人。

滄州人舞獅越舞越紅火,但又不甘拘泥於常規俗套,武鄉和雜技的血脈促使舞獅人大膽實踐,不斷探索新的形式和創造新的套路,也就被滄州人舞出了“獅舞的學問”和別具創見的風格,因而,也就湧現了被人們稱為“雙獅王”的滄縣南小營獅舞隊和劉吉獅舞隊。兩個獅舞隊都是由清一色的農民組建的。正是這些富裕起來的青年農民,為了追求健康向上的新生活,他們接過父輩流傳下來的獅衣獅皮、彩球道具,從“麻將桌”上走出來,從曬太陽的牆根底下走出來,從農村的封建迷信活動中走出來,分別由熱心的領頭人編組成隊,不誤農時,晝習夜練,大膽創新,並賦予獅舞以新穎的藝術生命,不僅“舞”出了滄州,“舞”出了河北,而且在全國舞出了北派獅舞的聲譽和桂冠。

形式

就一般形式而言,滄州的獅舞沿習了舊俗,然而,從表現形式上說,滄州獅舞則是把武術和雜技的動作技巧融入了獅舞之中,在套路和結構上大膽進行創新,以展示雄獅的威武剛勁為主,有機地把“力與美、剛與柔、文與武、火與溫、粗與細、莊與諧”融為一體,刻意編排創造出了獅舞中前所未有的“立體直轉”、“頂腰旋轉”、“荷花怒放”、“高台翻滾”、“蹬椅戲逗”、“疊獅抖威”、“筋斗穿越”等高難度、大動作的表演技巧和形式,並著意加強了打擊樂的節奏感和鏗鏘力度,奇波迭起,振勢生戲,遂使滄州獅舞別開生面,鮮明地展示了火爆熱烈、勇猛驚險、剛柔相濟、出神入化的藝術審美和個性特色,張揚並強化了滄州獅舞的獨特的藝術感染力。

有智者說,文物是歷史的框架,民俗是歷史的靈魂。滄州獅舞秉承國寶鐵獅的千年魂魄,闖出了可喜可賀的一大步。藝無止境,惟願獅城滄州的獅舞在紅紅火火的起點上,越舞越有意境,越舞越有水平。

現狀

近年來,滄縣獅舞保護、搶救工作成績顯著,建立了滄州“龍獅基地”,劉吉獅舞獲全國第十屆“群星獎”舞蹈比賽金獎,並多次參加全國性大型活動,極大地提高了滄縣獅舞的社會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前,滄縣各鄉鎮村村同樂會都有舞獅活動,目前,隨著社會的變革,除黃遞鋪鄉北張、劉吉、紙房頭鄉南小營等有數支獅子隊外,其他多數已不活動。
滄州獅舞滄州獅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