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水獅舞

徐水獅舞

舞獅,俗稱耍獅子或獅子會。就是以人裝扮獅子形象,表演其動作而組成的舞蹈,給觀眾以美感享受的藝術表演形式。

徐水舞獅
舞獅,始於漢,盛於唐。
據《後漢書》載,漢景帝時月氏國(西域的一個小國)貢獅子,時稱“狻猊”。從那時起,人們就模仿雄健、威武的獅子的形象和動作翩翩起舞,逐步形成了獅舞,喜日慶典以此為樂,期望驅魔辟邪,故有“辟邪獅子”之稱。到唐代,舞獅發展到上百人集體表演的歌舞,做為燕樂舞蹈在宮廷表演,稱“太平樂”或“五方獅子舞”。詩人白居易有“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的詩句,繪狀舞獅表演。自唐以後,舞獅湧向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舞獅,這項古樸的民間技藝,歷經二千年的滄桑。新中國建國後,才得到了各級政府的扶植和各種藝術門類的指導,給舞獅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使其藝術魅力充分展示,藝術價值不斷提高,突飛猛進,從民間返回高雅藝術的殿堂。徐水舞獅也是這樣,經幾代人不懈努力,被譽為“北獅之宗”。2006年5月20日,經文化部確定,國務院批准公布:徐水舞獅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節 徐水舞獅的起源和發展
徐水舞獅的起源,要從北里村說起。北里村是徐水縣東北部的一個村莊,1962年為便於管理,把該村劃分為“南北里”、“北北里”兩個行政村。
民國十四年(1925),北里村大戶牛耀去世,牛家從定興縣北迎邱村請來獅子會。由於獅子會首次到異鄉演出,演員們格外賣力,盈得了北里村民連聲叫好,喝彩不斷。此次獅子會的演出,給北里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村內幾個熱心人商議,決定成立自己的獅子會,專程從北迎邱請來三個師傅傳藝。這就是徐水舞獅的起源。
獅子會成立後,並非一帆風順,歷經磨難。沒有道具,他們自己下手做;沒有資金,大家捐款解決。家長鼓勵自家的孩子去獅班學藝,學員有了進步,視為家庭和村內的榮耀。舞獅,北里村始終把它當做一項神聖的事業,“獅子會興我榮、獅子會衰我恥”,成為北里村代代相傳的箴言,賦予了舞獅巨大的精神動力和生存支柱,促使這項民間藝術牢牢地紮根於徐水大地。學員們克服重重困難,以訓練為樂,以演出為榮,勤奮學習,刻苦鑽研,歷經兩代人發奮拼搏,藝技有了明顯提高。他們利用春節期間串村出會和廟會助興演出,受到附近村民的喜愛,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已頗有名氣,縣內求師建會的越來越多。徐水縣境內除南北里和北北里兩個村外,波及到戶木、廣門、屯裡、謝坊營、東張豐、沿村、邵莊、張莊、東崔莊、北胡渠、何莊、凌角橋、大東張等十幾個村,紛紛辦起獅子會。特別是建國後的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北里村獅舞進京匯演奪魁,為黨和國家領導人演出,走出國門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以及兩次赴朝鮮慰問演出,而名聲大振,吸引了定興、滿城、容城、雄縣、青縣、滄縣和天津楊柳青等地18家來北里村求師辦團。相繼,中央歌舞團、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內蒙古、山西、新疆、河南等省區十幾家省市級正式雜技團或歌舞團組建舞獅隊,到北里村挑選演員。北北里舞獅團的演員及其弟子霸居中國北方各省,業內人士對北里舞獅有“北獅王”的稱號,並引出“無獅不北里”的佳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徐水舞獅演出隊伍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逐步發展壯大。全縣舞獅演出團體80多個,他們除活躍在鄉村文化生活和節假日演出外,還參加村民婚喪嫁娶及廟會助興活動。演出隊靈活多變,隨時隨地與本村和外村組團,參加中央、各省市的文化活動,還組團去國外演出。這樣既保護和發展了傳統藝術,又讓演員得到實惠,演出活動紅紅火火。僅北北里一個村有40多個演員,每年平均演出200場次。徐水舞獅已成為一種文化產業,悄然興起,走遍中國,走出國門。1998年,中央電視台來徐水拍攝《百獅吼春》實景,一聲令下,百頭獅子立即趕赴現場,使中央電視台的拍攝記者們為之驚嘆!
第二節 徐水獅舞的藝技
徐水舞獅從扮演形式上有雙人獅和單人獅之分。雙人獅是兩個人合扮一頭獅子,在舞獅中為多。前者雙手握著獅頭道具戴在頭上,後者俯身用雙手緊抓住前者的腰帶,身披用麻、羊毛紡織加工而成的獅皮,二人緊密配合完成各種動作;單人扮演的小獅子,也叫“少獅”,獅皮與四肢是連在一起的整體裝束。引逗獅子的角色稱“獅童”或“引獅郎”,武士裝扮,手拿繡球引獅起舞,動作以翻、騰、亮相為主。舞獅表演中以打擊樂器伴奏,為哄托氣氛。
徐水舞獅在表演形式上有“文獅”(雌)和“武獅”(雄)之分。文獅重在表現獅子的活潑神態和溫順嬉戲的性格,通過演員的肢體活動,表現獅子搔癢、打滾、抖毛、舔毛、彎弓、嘴爪、掏耳朵和打舒展等習慣性動作,感情細膩,憨態可掬。武獅則是技藝叫絕,通過“獅子出洞”、“翻山越澗”、“登山直立”、“踩球過橋”和跳、轉、騰、撲等動作,把獅子兇猛的各類動作表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尤其是在“梅花樁上空翻”和“多獅踩球過橋”的表演,更是匠心獨運,令人嘆為觀止。
徐水舞獅技藝提高,有一個發展過程。北里舞獅團1952年代表河北省參加全國匯演奪冠和被國家選中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節之際,有幸接受國家正規舞蹈藝術的指導和訓練,逐步脫胎於只追求驚險和粗魯動作的俗套。演員們在舞蹈家教導下,精心琢磨,刻苦訓練。他們在動物園中隔籠與獅為友,激其發怒,斗其撲物,觀其跳躍,揣摩真獅的習性、表情和動作。在繼承傳統風格的基礎上,把現代歌舞的特點融入其中,使這一民間舞蹈藝術日臻完善。
徐水舞獅藝技主要表現在凳(板凳)、桌(高桌)、樁(梅花樁)、板(滾球板,也稱橋)四門功課上,有托舉、打滾、甩尾、翻、跳、多獅過橋等50多個難度較大的動作做為北獅的藝術形式顯示了它的魅力。尤其是北北里的“四獅踩球過橋”和南北里的梅花樁上“單腿鏇轉360度”的絕活,使人觀而生畏,驚而喝彩。
第三節 徐水舞獅的榮耀
建國以後,徐水舞獅參加眾多文藝演出和比賽,為徐水人民增添了榮耀,選其重要的記載如下:
1952年,北里村舞獅隊代表河北省進京參加全國民間花會匯演,榮獲金獎。
1953年5月,北里舞獅隊在北京校軍場、中山公園、長安大戲院及中央直屬機關巡迴演出17場後,同月14日,在中南海懷仁堂為***、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受到中央首長的鼓勵和稱讚。
1953年6月,北里舞獅隊隨賀龍元帥率領的赴朝慰問團到朝鮮戰場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巡迴演出百餘場,受到中國人民志願軍的熱烈歡迎。回國後,賀龍元帥贈“獅子彩船會”錦旗一面,並頒發給演員每人抗美援朝紀念章一枚。
1953年7月,北里舞獅隊參加慰問朝鮮人民軍的赴朝慰問團,深入到朝鮮城鄉、郡道、工廠演出77場,光榮地完成了任務。
1953年7月17日,北里舞獅隊隨中央歌舞團參加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羅斯特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經過35天98場預賽,擊敗眾多對手,在決賽中一舉奪魁,榮獲金牌。
舞獅隊在布達佩斯演出24場後,即對蘇聯、波蘭、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友誼演出,歷時半年之久,所到之處,均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演出非常成功。
1954年~1956年,北里舞獅隊連續三年參加首都國慶慶典遊行隊伍,在天安門前接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
1958年大躍進時代,中央領導多次來徐水視察,均受到徐水舞獅健兒的迎接。
改革開放後,徐水舞獅重獲生機,活躍在文化舞台上。
1994年2月15日,南北里舞獅隊在北京文化局主辦的第八屆龍潭杯全國民間花會大賽中,榮獲優勝獎(一等)。
1994年9月4日,南北里舞獅隊在瀋陽市主辦的第四屆中國(瀋陽)國際民間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玫瑰獎(一等)。
1994年12月20日,南北里舞獅隊在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第四屆群星獎比賽中,榮獲銀獎。
1995年春節,南北里舞獅隊參加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九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大賽,榮獲優勝獎(一等)。
1996年12月16日,徐水舞獅組團100頭獅子,參加中央電視台星光燦爛十周年晚會,各代表隊均獲中央電視台贈送的“星光燦爛、譽滿京華”錦旗。
1997年春節,張莊村舞獅隊參加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十一屆龍潭杯全國民間花會大賽,榮獲優勝獎(一等)。
1997年7月,南北里舞獅隊參加中國(天津)龍獅舞邀請賽,榮獲最佳獎。
1997年,北北里舞獅隊參加中國吳橋雜技節花會表演賽,榮獲一等獎。
1997年7月8日,南北里舞獅隊參加中央電視台“九州月園文藝晚會”,中央電視台贈“九州月園,譽滿京華”錦旗。
1998年春節,北北里與張莊舞獅隊聯合參加北京市文化局主辦的第十二屆龍潭杯全國優秀民間花會邀請賽,榮獲優勝獎(一等)。
1998年5月,北北里舞獅隊劉志忠等四人隨河北省藝術團赴美國洛杉磯迪斯尼樂園演出,歷時110天,演出172場次,觀眾達850萬人次,演出隊成員被授予“迪斯尼樂園榮譽員工”稱號。
1998年,中央電視台《東西南北中》欄目在徐水拍攝“百獅吼春”大型節目實景,場景選在瀑河水庫。一聲令下,徐水縣各舞獅隊立即組織100頭獅子,與省藝術學校30多名兒童演員及解放軍一個連隊,聯合組成龐大演出陣容,演出非常成功。
1999年,北北里舞獅隊應邀參加河南開封“再現清明上河圖”文藝演出活動,歷時4個月。後又到開封瀚園碑林演出8個月之久,深受河南觀眾歡迎。
1999年5月,南北里舞獅演出隊赴浙江台州參加“世界武術絕技大賽”開幕式演出。
1999年6月,南北里舞獅隊參加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演出。
1999年9月,南北里與張莊聯合舞獅隊參加河北省首屆民間藝術節閉幕演出,榮獲一等獎。
2000年,北北里舞獅隊參加洛陽牡丹藝術節演出。
2000年,北北里舞獅隊參加浙江台州文化藝術節演出。
2001年,北北里舞獅隊應邀參加杭州盛大狂歡節演出。
2001年6月,南北里舞獅隊在石家莊參加河北省委主辦的中國共產黨成立80周年慶典活動。
2001年10月,南北里舞獅隊在四川綿陽參加第二屆全國體育大會,榮獲表演獎。
2001年,南北里舞獅隊在湖北省荊門市參加由中國文聯、中國文藝家聯合會聯合舉辦的“金龍泉杯”第五屆全國民間藝術節,獲金獎。
同年,河北省文聯、河北省雜技家協會命名南北里和北北里兩個村為“獅舞之鄉”。
2003~2005年,北北里舞獅隊連續三年參加北京天壇公園主辦的“春節文化活動周”演出,受到北京市民的歡迎,《人民日報》、《北京日報》均刊文報導。
2004年2月,北北里舞獅隊參加山西太原市舉辦的“鬧元宵文藝晚會”演出。
2004年10月,北北里舞獅隊參加山東濟南大明湖公園舉辦的全國獅王爭霸賽,榮獲金獎。
2005年,北北里舞獅隊參加山西壺關大峽谷舉辦的“國際攀岩比賽”開幕式演出,受到國內外友人的好評。
2006年7月,北北里舞獅隊隨山東文化傳播公司赴韓國仁川、大邱進行文化交流,歷時20天,演出10場,觀眾達15萬人次。
2006年9月,北北里舞獅隊在五台山,參加“中國第三屆佛教旅遊節”演出。
第四節 徐水舞獅的演出隊伍
徐水舞獅自1925年成立到2006年曆經八十個春秋九代人的傳承,頗有建樹的演員層出不窮,據演員回憶而錄之
1925年,北里村組織獅子會和首批演員是:牛大林、牛桂蘭、徐洛翠、徐洛棉、牛連、高洛華、王建華、牛春、王洛有等。
1953年,北里村參加羅馬尼亞首都布達佩斯舉辦的第四屆世界青年聯歡節舞獅表演演員是:高樹禮、徐志高、牛世宗、牛志忠、牛紅漢等。
1953年,北里村第一次參加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舞獅演員是:牛桂三、高景海、楊義成、張景紅、牛世魁、牛忠和等。
1953年,北里村第二次參加赴朝慰問朝鮮人民軍的舞獅演員是:王樹林、王秀三、賈珍、楊玉田、劉貴祥劉鳳祥、李金生等。
1998年5月,北北里舞獅隊隨河北省藝術團赴美國洛杉磯演出的演員是:劉志忠、李連成、牛偉、王寶章等。
2006年8月,北北里舞獅隊隨山東文化傳播公司赴韓國仁川、大邱進行文化交流的演員是:徐振國、李輝、徐文黨、毛軍、李連福、徐波、張樹堂、王宏柳、李長喜、高增力等。
北北里舞獅第六代傳人李獻藝,1950年生人,1980年選入新疆雜技團,後調入河北省雜技團,有“河北獅子王”之稱。李獻藝是國家二級演員,中國藝術院創作委員、中國雜技家協會理事、河北省雜技家協會駐會主席兼秘書長,《河北雜技》主編。他研究創新並演出的“四獅雙層踩單球過蹺板”、“單獅馭雙少獅走梅花樁”及“梅花樁前後空翻”等獨門絕技,在全國雜技比賽中獲一等獎。他根據本人多年演出實踐,先後撰寫《北派獅舞的個性》、《獅子舞的力學作用》、《談北派舞獅的形態訓練》等多篇專業論文,在舞獅理論創新上獨樹一幟,為我國民間藝術舞獅的繼承和發展做出貢獻。
建國後,徐水舞獅向全國各大文藝團體輸送一批又一批人才,單南北里和北北里兩個村被國家和各省市正式歌舞雜技團選調演員共67人,其中國家二級以上演員19人,成為各文藝團體的骨幹或支柱,他們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舞獅新人。
活躍在徐水大地的徐水舞獅演員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改變著自己的未來,譜寫著徐水舞獅這顆璀璨民間藝術明珠的輝煌篇章。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