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溟先生[貴州籍當代作家]

滄溟先生[貴州籍當代作家]

滄溟先生,黃應潮,貴州安順人,為醉江南文學社(論壇)駐站 / 簽約作家、詩人,亦熱衷於物理學、數學、哲學研究。目前所創作文學作品總計100萬字以上,著有《野花》。在新浪、CNTV等網站擁有部落格與微博,也是多個論壇版主 。另外,“滄溟先生”亦是明代梁海、李攀龍尊稱。

基本信息

現代滄溟先生

貴州安順人,詩人,作家,物理學家,思想家,在哲學方面也頗有成就在新浪,CNTV等網站皆有部落格與微博。多個論壇斑竹。100萬以上文學作品,著有《野花》。

自畫像自畫像

古代滄溟先生

明代,有兩位滄溟先生,一位是梁海,一位是李攀龍。對“滄溟”的釋義有兩個:1、大海;2、蒼天,高遠幽深的天空。

新鄉滄溟先生

人物簡介

梁海,字德源,別號滄溟先生,明代初期河南新鄉縣城嘉平鄉人(新塋在今新鄉縣敦留店村西南),生卒年月不詳。
身材偉岸,有純潔高尚的美德,不圖升官發財,惟好鑽研學問,與人友善,富於愛心,道德文章堪稱後人楷模。他不謀私利,不是為了公事就不到官府去。當時人們都尊稱他“滄溟先生”,中州人士稱滄溟先生為“天中文獻”。滄溟先生曾在城西規劃修建橋樑,造福一方百姓,深受百姓敬仰。
明代皇帝勅曰“……處士梁海,一代名賢,兩河吉士,克敦禮讓,人欽先覺,高風懋篤,倫常時仰,碩哲懿範,教垂鄉國,慶溢家庭……”,萬曆四十七年九月三十被封為徵仕郎(從七品),天啟四年九月三十日加贈儒林郎(從六品),追授中書科中書舍人之職。滄溟先生與妻子祖氏相敬如賓,同時被封為孺人、加贈祖氏為安人,生二子(梁鐸、梁學)。滄溟先生先去世,祖夫人後去世,二人原合葬在新鄉縣敦留店西南的老墳中,明朝萬曆丙辰年二月二十七日,後人梁旭徵在老墳東北一里左右築新塋,將祖先合葬,新塋坐北向南。滄溟先生的著作有詩集、語錄、訓導等傳世。去世後,他受到鄉賢祠堂供奉。今新鄉縣敦留店村有梁氏宗祠,正堂屋上方有“敦宗睦族”四字,正堂屋門兩邊有對聯:“德綏寧夏功德遠;威震河南聲名長”和“擎天手起蛟龍舞;駕海身瞻日月光”,正堂屋中有7幅梁氏先祖畫像(有5幅畫的是明代梁氏先祖、兩幅畫的是清代先祖),筆法細膩,色彩艷麗,紙張古舊、邊緣有多處修補痕跡,畫的年代以及出自何人之手難以考證。
相關作品
滄溟先生的語錄也即遺言,出於在京城時的作品,或出於隨記,或是與門人弟子答辯內容等,分為:行性第一(十三章)、道學第二(十四章)、聖修第三(四十章)、倫紀第四(十七章)、君極第五(二十四章)、臣極第六(十三章)、五行第七(九章)、諸子第八(十二章),其中如“行性不相離;情即性也,性之外別無情;愛者性之篤”“不可不堅者、志,不可不振者、力,不可不富者、學,不可不實者、用;好富不如好學,好貴不如好德,好勝不如好讓,好剛不如好直;行動於人行斯真矣”“小人艷而詐,君子淡而誠”等,微詞奧義、言簡意賅,天下道理包容其中,發前哲所未發,昌六典所未備。
滄溟先生性耿介,不樂榮進。將自己的著作辭章謙稱為“雕蟲小技”。他主張“踐履”、“篤實”,詩詞文章隨應隨筆,不矯揉造作。溫純(1539~1608年,字希文,號亦齋,鹹陽三原人,明代名臣)自稱“三原後學”,讀過滄溟先生的“教語”,稱讚道:“……經國則韓范之訏謨匡弼則燭居之隱喻,理學則周程之嫡派,秘奧則參天地、奪造化之識……”
梁海的故鄉鄘(周朝國名,在今河南省新鄉市西南)南原有八景,他曾以此為題、作“八景詩”。
其一五陵曉色
旭日初升上太微,蔥蘢佳氣擁晴暉。綠楊堤外晨光燦,紅杏村邊曙色輝。衛水溶溶春雨靜,蘇峰渺渺曉煙飛。仙翁千載滄梧興,把酒臨風坐釣磯。
其六衛水金波
衛水波澄漾碧璃,光涵雲影望中奇。鱗游小瀨縈晴藻,鷺逐長虹噴曉澌。菊綻乍疑金谷地,萍搖初認錦江湄。樂山樂水渾佳趣,歌詠徐歸不是遲。
其八故城絡絲
覽勝尋芳入故城,垂綸遺蹟不堪評。湖光波化魚龍蟄,柳陌花飛鳥雀驚。地僻好擬聯雅社,林幽偏稱結詩盟。寒潭莫訝為陵谷,丹穴終來彩鳳鳴。
滄溟先生即景抒情,寫懷會心,使人如游玉府,看璠璵琬琰錯陳;如入武庫,見戈戟刀劍森列;如凌霄漢,聞霓裳羽衣疊奏;如抽蠶絲,把丹青蒼素兼收。詩作描繪了鄘南當地的田園風景,對我們考察鄘南的風土歷史等具有重要價值。
各方點評
有許多名人對滄溟先生給予褒揚:明代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孫丕揚有詩讚譽:“大德聲名著,賢稱日月同。穹碑臨古道,翠柏長新叢。草樹迷芳冢,莓苔護紫嵸。頻繁祠下拜,天畔有鳴鴻。”趙煥(禮部尚書)贈詩:“理學芳聲遠,嘉平見此公。遺言垂教大,洪澤著恩崇。碑勒何人篆,詩題盛世風。荒原高冢在,名與華嵩同。”高務觀(尚寶寺寺丞)贈詩:“淚灑古墳中,惆悵嘆賢翁。才名驚宇宙,理學擅西東。叔魚先賢子,滄溟至德公。遺篇猶在篋,特此訪高風。”新鄉縣知縣余相贈詩:“滄溟潛嘉平,原自先賢枝。造詣遵叔魚,修為步仲尼。醇乎一代儒,恢然百世師。我若際文壇,執鞭詎敢辭。”新鄉縣知縣邵象賢贈詩:“先儒杳何處,古廟作春陰。天地歸陶鑄,寒溫識至心。百年存俎豆,奕世儼衣衾。鄘南流水漫,潺潺動人吟。”獲嘉縣知縣宋大奎贈詩:“鄘南文獻地,先生更偉然。才學有原本,理道自淵源。氣節如山嶽,文章似佛仙。嵬哉我先儒,懿行古今言。”……

濟南滄溟先生

人物簡介

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今東濟南市)人。當他振聲揚名時,“海內學士大夫,無不知有滄溟先生”,明代文壇上著名的“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吳國倫、宗臣、徐中行、梁有譽)之一(前七子為: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王廷相、徐禎卿),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並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陝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莊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白雪樓”。明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重建。
濟南市有個清靜幽雅的“滄園”,這個庭園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後七子”之一李攀龍而建。
相關作品
明朝弘治、正德年間,土地高度集中,大貴族、大官僚、大宦官等統治集團,窮奢極欲,搜刮無度,廣大人民破家失業,流浪四方,全國各地不斷地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同時地方貴族藩王時起叛亂,外族侵犯頻繁:明王朝的統治發生了嚴重的危機。明初制定並推行的八股文考試制度,這時日益成熟、定型;程、朱的理學教條,通過八股文考試成為獨尊的統治思想:它們形成一種有力的精神上的連鎖,束縛著文士們的思想,嚴重地阻礙著社會文化的發展。三楊的“台閣體”文風依然瀰漫一時。在哲學思想上就出現了王陽明的心學運動,在文學上出現了“前七子”復古運動。它們同時並起,顯然要衝破程朱理學教條、八股文和台閣體文風的統治地位,使哲學思想和文學更有效地為統治階級服務。
嘉靖、萬曆間,明朝統治日益腐敗,外患更甚,社會矛盾進一步複雜尖銳化。在文學上以李攀龍、王世貞為代表的“後七子”,再一次發起復古運動,重複著“前七子”的錯誤道路。李攀龍的詩文多模擬剽竊。詩如《古樂府》,篇篇、句句模擬,如寫字的“臨摹帖”。但近體模擬盛唐,也有一些可取的作品。如
杪秋登太華山絕頂》四首其二:
縹緲真探白帝宮,三峰此日為誰雄。蒼龍半掛秦川雨,石馬長嘶漢苑風。地敞中原秋色盡,天開萬里夕陽空。平生突兀看人意,容爾深知造化功。
詩意境開闊,寫景抒情,能表現新穎的面目。
李攀龍編的《古今詩刪》,選各代之詩,影響頗大,後又摘取其中唐代詩歌編為《唐詩選》,成為當時通行的學塾啟蒙讀本。有《滄溟先生集》傳世。

石灣泉 - 石灣泉

石灣泉是用太湖石砌成的不規則的水灣,泉水也比較溫和,所以春天的石灣泉看上去格外美麗,泉水中倒映著泉邊眾多盛開的鮮花和掩映在綠樹叢中古色古香的白雪樓,更顯得幽雅文靜。
石灣泉池北側的白雪樓,是紀念明代文壇“後七子”領袖李攀龍所建。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濟南歷城人。他倡導文化復古運動,並寫了不少出色的五言、七言律詩和絕句。他於嘉靖三十五年(1556)辭陝西按察副使職歸故里,築白雪樓讀書其中,著有《滄溟先生集》。
石灣泉位於趵突泉公園南門假山北側,與酒泉、湛露泉三泉並列。曾列為金、明兩代七十二名泉。

白雪樓 - 地理位置及介紹

位於趵突泉的東南側,為紀念明代著名文學家李攀龍所建。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居士,歷城人,明代文學後七子領袖。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並寫了不少出色的五、七言律詩和絕句,世人稱為"三百年絕調"。著有《滄溟先生文集》。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攀龍辭去陝西按察副使職東歸,在歷城王舍人莊之東鮑山下建樓,曰"白雪樓"。李攀龍晚年,在大明湖畔白花洲又建一樓,亦曰"白雪樓"。明萬曆年間,山東右布政使葉夢熊因敬仰李攀龍,出資在趵突泉畔,建了第三座白雪樓。1956年趵突泉擴建公園時,該樓因破爛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