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阪之戰

晉勝楚後,又多次同吳國會盟,使楚腹背受敵,再無力與晉擾爭。 此後5年,中原各國無戰爭,晉楚爭霸也就此結束。 晉楚湛阪之戰,楚軍大敗南逃,晉軍乘勝追擊,至方城大獲全勝。

戰役經過

公元前572年晉悼公繼位,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一時間霸業復興。悼公十五年(公元前557年),晉聯合諸侯攻許 (都葉,今河南省葉縣葉邑鎮),駐軍函氏(許地,今葉縣北)。晉將中行偃率晉軍攻楚,楚公子格率楚軍迎戰,兩軍戰於湛阪(今平頂山市區湛河以北、西高皇舊村以北至北環路一帶擂鼓台及落鳧山南伸之慢坡),楚師受挫敗退。晉軍攻至楚方城(楚長城,今河南方城至泌陽間),取城外諸城邑後,回軍攻許,隨後撤軍。晉勝楚後,又多次同吳國會盟,使楚腹背受敵,再無力與晉擾爭。晉也因國內六卿專權,互相爭鬥,不得已對外罷兵。周靈王二十六年(前546),宋向戎與晉趙武、楚屈建友好協商後,倡議弭兵,、楚、等13國回響,在宋會盟。此後5年,中原各國無戰爭,晉楚爭霸也就此結束。

戰役影響

晉楚湛阪之戰,是春秋時期483戰中具有轉折意義的一戰。晉楚兩國從晉文公、楚成王以來,為爭奪對中原地區的控制,進行長達80年的爭霸戰爭,可謂戰無虛日,給中原各國人民帶來莫大的災難。生產遭到破壞,人民生活萬分疾苦。晉楚湛阪之戰,楚軍大敗南逃,晉軍乘勝追擊,至方城大獲全勝。湛阪之戰後人們對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明顯變化,由於晉楚均已疲憊,形成均勢,兩霸從心理上急於相安,經過兩次弭兵大會,形成近半個世紀的相對穩定局面。使中原政治軍事形勢發生深刻變化,促進春秋時期社會歷史的發展。在高校教材《中國古代史》中對此役多有敘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