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汝城縣

基本信息

基本內容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東南部,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東經113°16′~113°59′,北緯25°19′~25°52′之間。東鄰江西省崇義縣,南界廣東省仁化縣、樂昌市,西接宜章縣 ,北連資興市、桂東縣。東西長72公里,南北寬63公里,總面積為2400.85平方公里。縣境內多丘陵和山地,概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通莊園”。全縣轄15個鄉(其中民族鄉3個),8個鎮(其中少數民族聚居鎮2個),309個村,共有104413戶,36.1萬人。

汝城縣歷史悠久,早在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就析晉寧縣地始置汝城縣。南朝稱盧陽縣,唐改稱義昌縣,五代後唐改稱郴義縣,宋改稱桂陽縣,民國2年(1913年)復稱汝城縣。1959年3月,汝城、桂東兩縣合併為汝桂縣。1961年5月,汝桂分縣,仍稱汝城縣。

春秋、戰國時期,汝城為楚南邊境地。秦代屬長沙郡,為郴縣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南部置桂陽郡,汝城屬桂陽郡郴縣地。東漢順帝永和元年(136),析郴縣置漢寧縣,汝城為桂陽郡漢寧縣地。三國時,漢寧縣改為陽安縣,汝城為陽安縣地。西晉初,陽安縣改稱晉寧縣,汝城屬晉寧縣地。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始分晉寧縣地置汝城縣,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汝城縣之名始見於史籍。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廢汝城縣置盧陽郡。陳文帝天嘉元年(560),置盧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廢盧陽郡,盧陽縣隸屬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名義昌縣,縣城遷至城頭寨附近,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五代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因避莊宗李存?的祖父李國昌之諱,楚馬氏奏準改義昌縣為郴義縣,縣址依舊,屬郴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改郴義縣為桂陽縣。太平興國三年(978),縣治遷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兩鄉置桂東縣,自是桂陽、桂東各為一縣。元、明仍為桂陽縣,屬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舉兵叛清,在衡州稱帝,號周王,避諱“桂”字,曾一度將桂陽縣改為義昌縣。次年(1679)2月,吳三桂病死,兵敗,復稱桂陽縣。民國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陽州撤銷,兩州各縣統一划歸衡陽道,原桂陽州改為桂陽縣,為避免兩縣同名,本縣復稱為汝城縣,屬衡陽道。民國7年廢道,汝城縣直接歸湖南省統轄;民國26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汝城縣屬郴縣專區。1952年11月,屬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屬郴縣專區。195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汝城、桂東兩縣合併為汝桂縣,縣人委駐汝城縣城。1960年7月,郴縣專區改名為郴州專區。1961年5月,撤銷汝桂縣,恢復汝城、桂東兩縣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屬郴州地區。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隸屬郴州市管轄。

汝城縣

汝城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與廣東、江西兩省接壤,有“毗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贛江)”之美稱,是鑲嵌在五嶺山麓的一顆璀璨明珠。全縣轄15個鄉8個鎮,總面積為2401平方公里,總人口36萬,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8萬,占郴州市少數民族人口的70%。

中文名稱: 汝城縣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中南
下轄地區: 城關鎮,小垣鎮
政府駐地: 城關鎮
電話區號: 0735
郵政區碼: 424100
地理位置: 湖南省東南部
面積: 2401平方公里
人口: 36萬
氣候條件:

溫暖濕潤,熱量豐富

汝城雖然多丘陵和山地,概稱“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加莊園”,但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道106線和省道324線呈“十”字型縱貫全境,還有正在修建的廈蓉高速汝城段以及岳汝高速。全縣23個鄉鎮均開通了程控電話和移動電

話。

境內山水清嘉,景色秀麗,有巍峨雄偉的文塔,有風光秀麗的清風岩、白石岩、連珠岩,有幽靜雅致的濂溪書院、白石書院、雲頭書院,有商代牛頭嶺、神仙帶、漢代百園、宋代破船埂等歷史、人文景觀。更有令人留連忘返的天然溫泉和氣勢磅礴的萬畝竹海,是旅遊觀光、避暑度假和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

汝城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其中尤以地熱、森林、水能、礦藏得天獨厚。汝城縣是湖南省重點林業縣,全縣林業用地總面積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78%,森林覆蓋率73.69%,擁有樹種85科667種,其中國家和省重點保護的達13種。近年來,又培育和發展了各類名優水果11萬餘畝。汝城水能資源極為豐富,縣內有大小河流696條,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37萬千瓦,可開發量為19.8萬千瓦,是發展山區小水電的絕佳之地。同時,汝城還是全國重點有色金屬生產加工集散地,地下礦藏十分豐富,現已探明有貯量豐富的赤鐵、鎢、鉬、鉍、鉛、鋅等30餘種,其中鐵礦、優質花崗石分別達1.23億噸和10億立方米。

汝城代代有名人,並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紅軍長征經過汝城,歷時半個多月,衝破了敵人第二道封鎖線,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曾在此留下光輝的足跡,朱良才、李濤兩位開國上將以及全國政協常委宋裕和、天文學家李洪光、著名詩人朱子奇、武漢美

術學院院長朱志元等誕生在這塊紅色的土地上。

改革開放以來,汝城人民充分發揚革命老區優良傳統,用勤勞和智慧建設自己的家園,經濟與社會各方面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立足豐富的自然資源,積極實施“開放帶動”和“對接廣東”戰略,開放程度不斷擴大,全縣形成了高山無公害反季節瓜菜、雜交制種、特種養殖、優質稻、農特產品六大特色產業,構築了以水電、冶金、森工、建材為支柱的四大產業體系。鎢精礦、大理石等產品遠銷全國各地。尤其是水電產業蓬勃發展,總裝機容量達到13.56萬千瓦,居全省各縣(市)之首。

汝城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自然地理

地質

汝城縣內地層經過“加里東”、“印支”、“燕山”等較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了一系列複雜的構造類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繫上組、奧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缺失外,其餘震旦

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羅系、白堊系、第四系均有分布。汝城縣處於南嶺東西向構造帶中段與新華夏“多”字型構造帶的交匯部位。構造極為複雜,形跡多樣,按其力學性質、展布方向,大體可分為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華夏系構造、新華夏系構造、山字形構造和鏇轉構造。縣內岩漿岩分布面積較大。約為540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22.5%;所見岩體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脈狀產出,形成時代主要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塊出露。

地貎

汝城縣內地貎主要特徵是山地為主,四面環山,丘岡盆地相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水系呈樹枝狀,向東西南輻射。經過縣境的八面山、諸廣山山體主脈及其支脈大多呈北、北東向展布。西部通天窩--寒山--東嶺一帶山嶺,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線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長約50公里、寬約20公里的汝城中部盆地。

汝城縣東南到東部則為東嶺--集龍山地;在北部山嶺中間,則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縣城海拔593米,縣境內有海拔標註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東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點五指峰,位於小垣鎮境內,海拔高1726.6米。最低點在南

面的三江口開發區,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絕對高差1566.6米。

汝城河流有漚水、浙水、秀水、策水,匯入東江,屬湘江水系;集龍河匯入贛江;九龍江、城溪江匯入北江。

汝城縣素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之稱,為三省分水嶺,屬長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積1590.25平方公里,屬贛江流域面積501.78平方公里,屬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積308.82平方公里。縣內共有大小河流696條,河流總長1766.2公里,水資源總量22.8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3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量為19.8萬千瓦,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4.08億立方米。全縣現有大小水電站91處,總裝機13.89萬千瓦。

氣候特徵

:汝城縣境內山嶺陡峻,高差懸殊,氣候的垂直變化和地域差異比較明顯,具有立體氣候的特色,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主要特點是溫暖濕潤,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變,夏無酷熱,冬少嚴寒,無霜期長。

四季

:縣境內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氣溫18.2°C;最早入季日期為2月20日

,最遲入季日期為3月27日;夏季較長,平均有101天,平均氣溫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氣溫17.4°C;冬季時間最長,平均有117天,平均氣溫8.1°C。按照氣溫來劃分四季,其長短、遲早,各年均有變化。一年四季,氣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熱,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氣漸涼,立冬後時見冰霜。春節前後,一般有一、二場大雪。

日照

: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潛力大,全年日照時數平均為1731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39%。全年太陽總輻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資源較充足。

氣溫

:汝城氣溫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稱。但地域差異和垂直差異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區,年平均氣溫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終日是11月21日,>=10°C活動積溫為5097°C。月平均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中旬,為25.6°C;日平均最高氣溫為28.4°C,無上限高溫天氣。

無霜期

:無霜期多年平均為273天,但實際變化很大,最長達317天(1970年),最短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達85天。最早初霜出現在10月24日,最遲初霜出現在下年的元月2日。晚霜最遲出現在4月6日。

降水

:汝城位於湖南省東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縣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縣城平均降水日數183天。最多年為222天,最少年為156天。從降水的時間分布來看,有兩個高峰期,一個是5-6月,另一個是8月。

主要災害性天氣:縣域內主要的災害性天氣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溫、五月低溫、秋季低溫)、暴雨洪澇、乾旱、大風冰雹、冬季冰凍。

礦產資源

汝城縣位於南嶺北麓多金屬成礦帶,礦藏資源分布較廣,礦種較多,特別是有色

金屬礦十分豐富。目前已發現的礦種有鐵、鎢、鉬、鉍、鉛、銻、鋅、銅、鈹、鈾、錫、汞、硫鐵、重晶石、砷、花崗石、大理石、瑩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鉀長石等23種。其中鐵、鎢、銅、稀土、鉀長石、瑩石礦、大理石儲量較大,鐵礦1.23億噸、鎢礦10萬砘、鉀長石80萬噸、瑩石礦100萬噸、大理石10億立方米。有礦床、礦點、礦化點(指成礦條件差、礦化微弱,不具工業意義的礦化現象)共95處。其中大型黑色金屬礦床1處,大型有色金屬礦床1處(茶山腳鎢礦),中型礦床4處,小型礦床5處。現已開採的有鎢、鉬、鉍、煤、石灰石、赤鐵、銅、鉛、鋅、鈾、瑩石、矽石、稀土等。其中以鎢、鐵、煤、石灰石的生產量最大。

生物資源

汝城縣山地多,氣候適宜,植被良好,有利於野生動物繁衍生息。縣內發現的野生動物的品類較多。珍貴的野生動物品種獸類有水鹿(山牛)、鹿、刺蝟、獐、水獺、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與廣東交界的楊東山上發現了華南虎的蹤跡;禽類有野雞、野鴨、鷹、貓頭鷹、鵠、斑鳩、鷺、雁等;魚類有白鰷、鱖魚、銀魚、黃尾鯝等。

汝城縣野生植物種類有灌木83科、677種。境內的珍貴樹種有銀杏、水杉、福建柏、華南五針松、凹葉厚朴、白花泡桐、華南栲、金葉白蘭、鐵堅杉等。還有黃山松、梧桐、喜樹、椿樹、拐棗;供觀賞的樹種有木樨、南方紅豆杉、木蓮、大果馬蹄荷、百日青、香木蓮、木芙蓉等。野生的竹類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剛竹、紫竹、黃竹、鳳尾竹、實竹、叢竹、斑竹等。縣內野生藥用植物,有700多種。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絞股藍、虎耳草、百合、丹參、龍膽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葉沙參、石菖蒲、十大功勞、敗醬草、腫節風、隔山香、珠砂根、莪術、天南星、異葉天雨星、華重樓、水龍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細辛、山木通、絡石藤、苦參、黃蓮、八角連、藁木、玉竹、落新婦、黃荊、燈台蓮、卷柏、藜蘆、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獨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地熱資源

地熱是汝城一道獨特的風景,縣內有汝城溫泉、羅泉、湯口、大湯、塘內、銅坑等地下熱水資源,其中位於熱水圩的汝城溫泉古稱“靈泉”,是我國中南六省最大的熱田,地熱異常面積達300公頃,水溫一般為91.5 ℃,最高達98℃,25.5-91.5℃的地下熱水開採量為5540噸/日,90℃以上的遠景開發量可達14740-15960噸/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溫最高、開發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熱泉,其水質與陝西的“華清池”相似,經常洗浴,對人體有獨特的醫療保健作用。“內園分得溫湯水,二月中旬已進瓜”,數九寒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內瓜果飄香,熱水地熱開發已被列為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距縣城10公里處的暖水羅泉,有地熱面積5畝,水溫45-50℃,日流量2500噸,可飲可浴,經國家飲用天然礦泉水技術評審組鑑定,屬含鍶、偏矽酸、生碳酸鈣型礦泉水,開發的“太乙泉”礦泉水被定為全國優質礦泉水。

森林茂密

:森林資源較為豐富,是湖南省重點林區縣之一,全縣有林地278萬畝,人平有林地6.19畝,高於全國和全省人均水平。全縣活立木蓄積量達394萬立方米,樟、梓、楠、桐及水杉等稀有樹種遍及全縣,其中藥用植物700多種。森林覆蓋率73.69%,擁有樹種85類667種,屬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有13種。竹木暢銷全國各地。桐油、山蒼籽油、土紙、棕片、竹筍、筍乾、香菇、玉蘭片、茯苓等暢銷國內外。

國土資源

汝城縣版圖面積360.13萬畝(折合2400.85平方公里)。其中實際面積359.69萬畝,外縣飛地0.44萬畝。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1%。全縣人平土地資源11.47畝,人平林地9.16畝。有耕地29.92萬畝(其中水田26.35萬畝,旱土3.57萬畝),果園2.41萬畝,林地279.62萬畝。此外,在鄰近縣市的飛地有2600多處,面積約31.5萬畝。

歷史沿革

“汝城”之名始於東晉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9年),分原晉寧縣地置汝城縣,隸屬桂陽郡(《 宋書 ·地理志》)。

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南邊境地,設汝邑。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年)置汝城縣。

春秋、戰國時期,汝城為楚南邊境地。秦代屬長沙郡,為郴縣地。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分長沙南部置桂陽郡,汝城屬桂陽郡郴縣地。東漢順帝永和元年(136),析郴縣置漢寧縣,汝城為桂陽郡漢寧縣地。三國時,漢寧縣改為陽安縣,汝城為陽安縣地。西晉初,陽安縣改稱晉寧縣,汝城屬晉寧縣地。

東晉穆帝昇平二年(358),始分晉寧縣地置汝城縣,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汝城縣之名始見於史籍。南朝陳武帝永定三年(559),廢汝城縣置盧陽郡。陳文帝天嘉元年(560),置盧陽縣。隋開皇九年(589)廢盧陽郡,盧陽縣隸屬郴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名義昌縣,縣城遷至城頭寨附近,轄今汝城、桂東縣地,屬桂陽郡。五代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因避莊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國昌之諱,楚馬氏奏準改義昌縣為郴義縣,縣址依舊,屬郴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趙光義之諱,改郴義縣為桂陽縣。太平興國三年(978),縣治遷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陽縣之零陵、宜城兩鄉置桂東縣,自是桂陽、桂東各為一縣。元、明仍為桂陽縣,屬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吳三桂舉兵叛清,在衡州稱帝,號周王,避諱“桂”字,曾一度將桂陽縣改為義昌縣。次年(1679)二月,吳三桂病死,兵敗,復稱桂陽縣。

民國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陽州撤銷,兩州各縣統一划歸衡陽道,原桂陽州改為桂陽縣,為避免兩縣同名,本縣復稱為汝城縣,屬衡陽道。民國7年廢道,汝城縣直接歸湖南省統轄;民國26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汝城縣屬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汝城縣屬郴縣專區。1952年11月,屬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屬郴縣專區。1959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汝城、桂東兩縣合併為汝桂縣,縣人委駐汝城縣城。1960年7月,郴縣專區改名為郴州專區。1961年5月,撤銷汝桂縣,恢復汝城、桂東兩縣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屬郴州地區。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隸屬郴州市管轄。

風土人情

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與漢族地區比較,有過之而無不及。凡是進入瑤家的客人,都會受到尊重和熱情款待。饒有風趣的“掛袋子”與“瓜簞酒”,是瑤家待客的典型禮節。

客人到了瑤家,只要把隨身攜帶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掛鈎上一掛,就表示要在這家用餐。不用事先說明,主人自然會留客人在家裡就餐。如果不懂這個規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邊,主人就認為你還要到別處去,吃飯的事往往落空。

瑤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禮。臘肉、山珍野味和土特產,是瑤家待客最常見的菜式。客席上,金黃厚實的臘肉奉為上品,主人會熱情地把大塊臘肉夾給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歡,都應當接受,這樣主人才會高興。

瓜簞酒是瑤家招待客人的特製酒。這種酒用糯米製成。它釀成糊酒後,摻上清泉水或涼開水,飲用時用瓜瓢舀出倒在碗裡,連液帶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時,由家裡最年輕的姑娘斟酒盛飯,主人則頻頻向客人夾菜敬酒。此時,客人不必拘束過謙,應大大方方開懷暢飲。這樣,主人認為客人看得起瑤家,就會越發高興,備加親熱。如果拘謹見外,反而不受歡迎。

到瑤家做客,還要懂得當地的禁忌,否則會引起主人的反感。這些禁忌主要是:忌用腳踏火爐撐架;忌在火爐里燒有字的紙張;進入瑤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為象徵喪事;忌坐門檻;穿草鞋不能上樓;不能坐主婦燒火的凳子;到木排上,忌“傘”,言及“雨傘”時,要說“雨遮”,因“傘”與“散”諧音;遇人伐木時,忌說“吃肉”、“死”之類不祥之語等等。

解放前,在畲旅中,大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因長期與漢族交錯雜居;同時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曾盛行過封律買賣包辦婚婦,父母有包辦子女婚姻的權力。雖然有行歌作媒的風俗,但最後仍然受到“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約束。舊時,畲族人民只準在本族盤、藍、雷、鍾四姓中通婚,原則上同姓不婚,因為姓氏少,居住分散,所以也允許同姓不同香爐(即同姓不同宗的)可以結婚,其中和五代以外平輩通婚現象比較普遍。

由於民族歧視和民族隔閡,在過去,畲族不準與漢族通婚。若是那家和漢族締結婚姻關係,就要遭到親友和社會的仇視和孤立。解放後,民族政策得到落實,現已實行和漢族通婚。畲族男女婚姻雖然聽從父母之命,但婚前的戀愛還是比較自由的,可以互相見面、約會、唱歌、定情。無情則無歌,情歌被稱為“緣歌”(意即結姻緣的歌)。一般都是在祭祖活動中,或參加別人婚嫁的場合中,或在山上、河邊、趕集等公共場合里,或男女雙方在勞動中,或去親戚家玩,通過對歌,互相熟悉,逐步建立感情,經過彼此了解,情投意合,訂下終身之愛,然後就是回家告訴父母,托媒說親,最後送禮定婚了。

在畲族人民中,至今還保留著古老而有趣的婚禮風俗。其儀式簡單而古樸,特別是在整個婚娶過程中,以唱歌貫徹始終,成為具有獨特風格的一種習俗。婚嫁迎娶那天,新郎領著“行郎”和擔著酒菜、彩禮的 “赤郎”,到新娘家來“叫親”。一到新娘家門口,新娘的姐妹和嫂子們拿著板凳和衫樹刺,攔住他們,這叫“攔赤郎”。這時,媒人要放雙響爆竹,拿出一雙紅包,才能讓新郎進門。可是,女方又關起大門,唱起《攔門歌》,唱畢,男方的“行郎”唱起《開門歌》,女方才開門迎人正堂。這對,新郎不能入座,要站在右邊,由女家長輩老人前來問好。然後一起向香火堂上作揖禮拜,再由煤人、行郎帶著新郎,向長輩老人一一鞠躬敬禮後,到左邊入座。

接著,“行郎”一邊唱著《接親歌》,一邊將男方擔來的禮品,一一清點給女方。然後女方主人送上茶和洗腳水,用對唱山歌形工,來接待男方喝茶、洗腳,這叫《脫草鞋》。喝茶、洗腳完畢,“赤郎”把已備好的一隻“對盞雞”呈放在香火桌上,以示祖宗過目。同時,唱起《對盞歌》,還要送給女方主人一隻小紅包,表示謝意,俗稱“剪刀包”。上述禮儀完成後。“赤郎”就去女家灶頭點火起廚。這對,女方要舉行“考赤郎”活動。有的地方叫“借鑊”。這時,女家將灶房內一物用具都藏起來了,灶頭上空無一物。“赤朗”要唱著借鑊語,向女家借用具,如借一付挑水桶,則唱“灶庭黃雲載水一對”;借鑊灶,則唱“四四方方一品牆”;借火鉗,則唱“姊妹不分一對”;借鹽,則唱“海上白糖……,要念唱四十多句的借鑊語,才能把廚房灶間裡使用的東西借全。客人們聚精會神地聽,講得有理,點頭稱讚;講得不達理,還要重複唱念。如借不齊,由“赤郎”求情,主人方拿出借用。用具借完後,當“赤郎”去洗鑊和點火時,姑娘們偷偷把糖撒在鑊內,讓"赤郎”洗不乾淨;又將柴火弄濕。讓“赤郎”點不著火,盡情作弄“赤郎”,嬉耍為戲。

到了第二天天快亮時,“行郎”叫人連連打統,催促新娘上田。新娘開始梳妝,先洗過臉,由一個人替她梳妝,兩個人提著燈照著。在整個梳妝過程中,包括脫下女兒裝、穿上新娘服、梳頭、包羅帕、插銀花,歌手們都圍著不斷地唱。新娘做什麼,歌手唱什麼,以山歌來戲弄新娘。這裡要介紹一下畲族新娘的頭飾——鳳冠。其冠呈尖角狀,頭冠外扎四條用數百顆白礬珠綴成的珠帶,額前是一塊形契牌,上纏三塊小銀牌,冠下披一條約一尺長、一寸寬如紅綾帶。鳳冠左右插有各種小件頭飾。如銀一耳簪、銀釵、耳挖、耳環、銀牌、銀項圈,銀鏈等。其飾有“九連環”、“九子十三孫”等名稱,含婚後發子旺孫之意。

經濟概況

2005年,在汝城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以構建“和諧汝城”為目標,按照“認真搞好保先教育,努力實現保先目標”的總體要求,繼續深化各項改革,加大招商引資和安全生產監督力度,強化投資主體,不斷推進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綜合

全縣經濟得到較快增長。初步測算,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85048萬元,同比增長12.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5656萬元,增長1.4%,第二產業增加值144602萬元,增長21.4%;第三產業增加值84790萬元,增長9.5%. 全縣產業結構暫趨合理,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結構比為19.5:50.7:29.8,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5.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加10.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5.4個百分點。初步測算,2008全年地區生產總值224454萬元,同比下降28.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758萬元,下降5.5%,第二產業增加值57745萬元,同比下降62.4%,第三產業增加值102951萬元,增長4.3%。人均生產總值為6366元,同比下降31.3%。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8.41:25.73:45.86。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工作有待繼續加強;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經濟下滑風險猶存,結構不合理和發展方式粗放等問題比較突出,節能減排壓力加大;可持續發展面臨諸多制約;縣域經濟實力整體水平仍有待繼續提高。

八件實事圓滿完成。經省市兩級考核驗收,全縣為民辦八件實事的目標任務全部達標,19小項考核指標已全面或超額完成。其中: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危房改造、農村五保戶供養等15小項指標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占項目總數的78.95%,八件實事的順利實施,有效地促進了城鄉居民生活環境、生活質量的改善。

經濟環境不斷最佳化。2005年,通過開展經濟環境專項治理,推行政務公開,整治收費秩序,遏制了“三亂”歪風;嚴厲打擊制假售假、無證經營等擾亂市場經濟秩序的行為,深入開展明碼標價、誠信經營活動,進一步規範了市場經濟秩序。

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推進依法治縣,“四五”普法任務圓滿完成。深入開展“平安汝城”創建活動,全面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措施,進一步改善了社會治安面貌。著力建立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機制,加大對重大不穩隱患的化解力度,較好地防止了重大群體性事件上的發生。通過嚴打整治工作,社會治安秩序進一步好轉。通過加大安全生產監管力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

2005年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成長方式仍顯粗放,可持續發展的後勁脆弱;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產業鏈條不長;農業的弱勢地位依舊明顯,農村弱勢群體的生存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科教、信息、人力資源、交通等瓶頸制約有待進一步緩解;資源、環境、安全生產壓力有所加強。

農業

農業產業平穩發展。2005年,全縣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9519萬元,比上年增長3.2%,其中:農業產值45238萬元,增長7.9%,林業產值9748萬元,增長7.41%,牧業產值32442萬元,增長3.74%,漁業產值731萬元,增長1.7%。

糧食生產穩步增長。在主要農產品產量中,糧食產量179500噸,比上年增長4.5%;油料3780噸,增長17.17%;棉花300噸,增長43.5%;水果35123噸,下降9.9%;果用瓜19512噸,下降8.9%。

畜牧業生產持續穩定。全年生豬出欄37.8萬頭,增長1.6%;家禽出籠102.8萬羽,增長0.59%;肉類總產量27879噸,下降1.85%;禽蛋產量1648噸,水產品產量1020噸,與去年基本持平。

農業內部結構調整力度加大。2005年,農、林、牧、漁業及服務業產值比為50.5:10.9:36.2:0.8:1.6。全年種植糧食播種面積46.92萬畝,推廣種植超級稻和優質稻29.6萬畝,雜交制種1.21萬畝,雜交玉米6萬畝,商品瓜菜8.62萬畝;新增小水果1.48萬畝。

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年水利建設投入資金1417萬元,完成各類水利工程1922處,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6000畝;投資2500萬元,新建移動通訊基站29個;完成退耕還林1.2萬畝,珠防林0.25萬畝,跡地更新2.3萬畝,引導民營造林8000餘畝。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扶持發展市級規模農業龍頭企業4家,全年實現總產值3740萬元,帶動基地總產值5899萬元,分別增長48.12%、36.8%。

扶貧工作力度加大。全年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163萬元,實施扶貧開發項目320個,其中基礎設施項目129個,生產開發項目136個,集體經濟項目55個。

工業經濟

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工業化進程步伐加快。2005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403120萬元,為歷史之最;增加值127733萬元,增長22.4 %,占全縣GDP的44.8%,比上年提高11.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07871萬元,增長30.8%,實現利稅28604萬元,增長113.1%。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指數達434.63%,比上年增加142.33個百分點。

主要產品產量增長迅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全年產鎢精礦7954噸,增長91.2%;鉬精礦2320噸,增長211%;人造板92299立方米,增長170.7%;水泥8.29萬噸,39.7%;成品鋼材140800噸,增長70.6%;鐵合金3120噸,增長148.2%;發電量75804萬千瓦小時,增長55%。

產銷銜接良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產值337053萬元,增長109.8%;產品銷售率為100.3%。

固定資產投資與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仍保持較快增長。2005年,全縣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5887萬元,比上年增長33.6%。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93523萬元,增長27.9%,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8.8%;國有投資2976萬元,私營等其他經濟類型投資為132911萬元,占97.8%;第二、三產業投資分別為83646萬元、52241萬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分別為61.6%、38.4%;水、電、城市建設等基礎產業投資繼續保持旺盛活力,三星工業園、漁仔口電站、淇南電站等重點項目建設進展順利。

建築業平穩發展。全縣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3805萬元,增長17.2%;有資質等級證書的建築企業達6家、房地產開發企業6家。

交通運輸

交通事業繁榮安全。2005年,投資規模擴大和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動交通運輸業增長加速。全年運輸郵電倉儲業完成增加值18551萬元,增長7.8%。鄉村公路建設得到加強,交通條件有較大改善,運輸能力進一步提高。全社會標準貨運周轉量609968萬噸公里,全縣旅客周轉量52313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604735萬噸公里,均增長5%,全年完成通村公路建設21條98.6公里。全縣公路里程達1633.7公里。

2005年,郵電通訊事業發展勢頭強勁。全年實現郵電業務總量9362萬元,增長24.2%。

縣內貿易與外資外貿

消費品市場日趨活躍。2005年,全縣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長,激發了全縣人民的消費預期,商貿市場持續繁榮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579萬元,增長13.1%。其中,縣級零售額21725萬元,增長12.97%;縣以下農村零售額16854元,增長13.25%。在行業分組中,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7459萬元,增長13.09%;餐飲和住宿業 5106萬元,增長13.09%;其他行業6014萬元,增長13.10%。

招商引資喜結碩果。2005年,實際利用外資955萬美元,增長13.02%,實際利用內資64211萬元,增長42.69%;外貿出口548萬美元,增長236.2%。

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後勁明顯增強。全年完成財政總收入15373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733萬元,增長50.56%;上劃中央兩稅7848萬元,增長91%,上劃“兩個所得稅”792萬元,增長0.25%;地方稅收收入5355萬元,占地方財政收入的79.53%。全年財政支出23653萬元,比上年增長48.57%,財政保障功能持續加強。

金融機構存貸款迅速增長。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為177273萬元,比上年增長20.29%。其中城鄉儲蓄存款129316萬元,增長30.89%,人均儲蓄存款3575元, 比上年增加818元,增長29.7%;金融機構年末貸款餘額110334萬元,比上年底增長8.3%,其中短期貸款42172萬元,下降4.3%;個人中長期消費貸款2451萬元,比年初減少814萬元。

保險事業平穩發展。全年各項保費收入共2492.3萬元,下降10.3%。其中:財產險收入501萬元,增長21.3%, 人壽險收入1991.3萬元,下降15.9%。當年各項賠款和給付支出728.3萬元,增長9.38%。

教育、科技、廣播電視、衛生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調整中國小校布局、鼓勵民間投資興辦教育、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等工作效果明顯。全縣擁有普通中學28所,職業高中學校1所,成人中等專業學校1所,國小182所,幼稚園16所,共有在校高中生6131人、國中生20317人、職業中學生1136人、成人中專培訓學生1008人、小學生21860人,在園幼兒數4546人(含農村學前班);各類專任教師2871人。中國小教育基本實現了"普九"目標,全縣國小正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3%;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為99.71%,國中教育完成率達98.32%。每萬人高中階段在校學生396.46人。高考成績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上線率達96.9%,高考錄取人數為1147人,其中本科436人。

科技事業得到較大發展。2005年,全縣科技工作突出科技發展與創新的主題特色,強化科技對縣域經濟促進與支撐作用,科技事業得到較好發展。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為43%。年內縣財政投入科技三項費348萬元;引進各類專業技術人才49人,組織實施科技計畫項目42項,培育新品種新產品10個,申請專利13項 ,取得省級以上先進科技成果4項,獲市級科技進步獎2項。

醫療衛生條件繼續得到改善。全縣擁有衛生機構29家,衛生機構擁有床位690張,衛生技術人數792人(以上不含診所),農村村級醫療網點284個,鄉村醫生和衛生人員數272人;衛生宣傳與疾病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全縣衛生事業經費支出592萬元,增長79.7%;疾病控制成效顯著,計畫免疫覆蓋率為91.43%。

廣播電視事業繼續發展。全縣擁有有線電視台1座,有線電視收轉節目站145座,衛星地球接收站1座,年末有線電視用戶達1.4萬戶,網路總長642.5公里,增長38.9%。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83.2%。縣鄉廣播電視聯網擴容工程進展順利,新增進村入戶網改10685戶。

人口、就業、人民生活與環保

人口增長仍在有效控制範圍內。2005年底,全縣總人口361769人,增長0.8%,其中男性人口191683人,女性人口170086人,男女性別比為112.69︰100;總人口中,非農業人口36970人,農業人口324799人;全年出生人口3383人,死亡人口1269人;期內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87‰,計畫生育率為95.56%。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總人口中,農村人口260980人,城鎮人口100789人,城鎮化水平達27.86%,提高2.45個百分點。

城鄉居民收入仍保持較快增長。2005年,城鎮在崗職工人平工資14730元,比上年增加2035元,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24元,增長15.88%;農民人均純收入1967元,增加170元,增長9.46%。下崗職工生活費基本發放到位,人平2055元,確保了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與社會的穩定。

農民生活消費有所提高。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435元,比上年增長4.04%,恩格爾係數為53.25%;城鎮居民生活質量優於農村,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205元,恩格爾係數為36.77%。

勞動就業穩中有升,就業和再就業壓力依然較大。全社會從業人員21.78萬人。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803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961人,其中安置“4050”人員438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6663人。

社會保障工作進一步加強。年內徵收養老保險費3012萬元;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參保人數8912人,企業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375人,失業保險參保人數9217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812人;社會救濟漸趨完善,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015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658人,社會救濟13979人次。

環境治理取得較大成效。2005年,全縣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率達100%,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為95%,項目建設三同時執行合格率為95%,環保意識進一步增強,但環保形勢依然嚴峻。

行政區劃

汝城縣位於湘、粵、贛三省交界處的南嶺山脈中段與羅霄山脈南端交接部,有“雞鳴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贛江)”之美稱。

Rucheng Xian

431026

424100

城關鎮

截至2005年12月31日,汝城縣轄8個鎮、12個鄉、3個民族鄉。

城關鎮

轄:城南、城內、城東、城北、城西5個居委會;新井1個村委會。

小垣鎮

轄:後洞村、簡水村、白雲村、大塘村、冬茫村、大山村、走馬7個村委會。

熱水鎮

轄:熱水、鄧家洞、長塘、大水山、桃金洞、魚王、東江水、高灘、黃家洞、黃石、星火、橫瑞12個村委會。

土橋鎮

轄:佳富、土橋、龍譚橋、寨富、水口、寬量、西林、橫逕、劉家嶺、黃家、合興、金山、黎明、足田、逕口、東坑、東槽、青龍、永安、上槽、坳口、周家、坳背23個村委會。

三星鎮

轄:杉樹園、梓槽、梓水、正水、旱塘、殿華、秀溪、嶺頭、勝利、南水、前山、見頭沖、白泉、石塘、西黃、范龍、仙居、星村、付水、三星、城郭21個村委會。

暖水鎮

轄:羅泉、雙聯、東村、巷頭、曹家、北水、雙溪、泉源、蔣步、白勾10個村委會。

大坪鎮

轄:黃屋、東漚、上祝、聯村、魯塘、平灣、譚屋、毛家、城溪、李屋、新南、五桂、下祝、大坪、官路、歐村、山口、龍興、堆上、溪頭、烏泥洞20個村委會。

三江口鎮

轄:三江口居委會;蘭洞、塘田、上里、中心、明星、紅光、下里、沙界、仙溪、大塘、九龍11個村委會。

城郊鄉

轄:南門居委會;津江、予樂、錦堂、甲亨、雲善、益道、東正、橫巷8個村委會。

附城鄉

轄:東溪、磨刀、上聯、上泉、江頭、東方、斗山、陳家、曾家、官橋、新堂、鄧家、向東、道南、長安、聯江、雲內、朱家、廖家、下聯20個村委會。

井坡鄉

轄:塘坑、雲先、龍虎、古塘、上袁、明星、平塘、朱家、漿湖、白玉堂、下青、興曹、嶺塘、大村、泉溪、陽星16個村委會。

文明鄉

轄:青山、塘下、黃土、長遠、大地、山田壠、長壠、宣溪、新東、快樂、山田鋪、韓田、新田、上莊、長城、洞頭、向陽、新旭、五一、沙洲、秀水、橫江、竹下、中洞、樓江、良田、二都、淺堆、文市29個村委會。

盈洞瑤族鄉

轄:盈洞、聯豐、深山、新華、蘭山、新取、獅形、坳下、姜陽、永聯、新明11個村委會。

嶺秀瑤族鄉

轄:聯和、香嶺、塘茶、古橋、寶南、永利、東山、長洞、大興、大源、蒲竹、三合12個村委會。

田莊鄉

轄:文泉、乾甫、塘豐、蔡家、白泥坳、田莊、上塘、集裕、洪流、新聯、新付11個村委會。

南洞鄉

轄:育才、光明、淇南、淇嶺、育林、大麻、山聯、呂洞、西邊山、東邊山、高月11個村委會。

永豐鄉

轄:先鋒、北林、西塘、破石界、龍內、銀坑、小坑、東沙、南樓、澗布、橫坪、青草、山坑、山口洞14個村委會。

濠頭鄉

轄:五七、高源、濠頭、排源、寬坑、下河、黃家土、紅星、扶竹舟、埠頭、社溪、廟前、寶沙、樟溪、上河、豐坑16個村委會。

益將鄉

轄:橋頭、益將、流溪、臘嶺、遠光、山田6個村委會。

集龍鄉

轄:園凼、永南、集龍、聯心、庾龍、劉村、聯盟、潭集8個村委會。

馬橋鄉

轄:西臘、金寶、煙竹、揚家洞、霞留、焦坪、馬橋、石泉、上流、大油頭、梓洞、小塘、廊木13個村委會。

外沙鄉

轄11個村委會:梅木村、高村村、外沙村、坳頭村、沖頭村、梓里村、珠目村、荷塘村、下洞村、潘溪村、長春村。

延壽瑤族鄉

轄17個村委會:下揚村、留富村、留觀村、郭家村、中坪村、九如村、桑坪村、松西村、官亨村、壽水村、新坡村、東壽村、銅城村、城江村、山眉村、溫平村、坪坑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