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烈士祠

湖南烈士祠,位於湖南長沙黃興北路,民國時為紀念辛亥烈士而立。焦達峰、陳作新、楊任三烈士銅像在烈士祠前坪供人瞻仰。

湖南烈士祠

長沙黃興北路北延線至湘春路口有所國小叫湘春路國小,民國時,此為紀念辛亥烈士而立的湖南烈士祠所在。
1911年10月22日,湖南革命黨人焦達峰、陳作新回響武昌起義,一舉推翻盤踞於湖南的清政府,建立以焦達峰、陳作新為正副都督的湖南軍政府。10月31日反動軍官在長沙發動政變,謀殺焦達峰於督軍署衙門、陳作新於北二馬路,11月3日復於常德捕殺焦、陳委任的西路巡撫使億任,立憲派掌握湖南政權。後湘籍著名革命黨人蔡鍔、周震鱗等電請湖南都督譚延闓籌建烈士祠,以紀念辛亥革命黨人拋頭顱、灑熱血推翻清延建立民國的烈士。時北洋政府明令收歸各地清廷所立專祠,湖南遂於1912年2月3日決定將小吳門內的曾文正公祠(今實驗中學)劃撥改建為湖南烈士祠。1913年,焦達峰、陳作新、楊任三烈士銅像經督署軍醫處處長黃昌浚之手以15000元委日本株式會鑄造。三烈士銅像運回長沙後,先置於大西門外河邊,後運至烈士祠前坪供人瞻仰。
 

歷史演變

 袁世凱預謀恢復帝制,下令將沒收的清朝專祠發還,湖南烈士祠被封閉。1916年傅良佐督湘,尋得北門吊橋邊年久失修之關帝廟改建為湖南烈士祠,該祠至1918年建成。1921年湖南督軍兼省長趙恆惕北上援鄂,曾於10月主祭陣亡將士。
1938年11月,震驚中外的“文夕大火”亦將烈士祠焚毀,所存殿前廂房破爛不堪。後國民黨政府撥款修建,但也只是草草蓋了一個正殿,難復火前舊觀,焦、陳、楊三烈士像則被拆移至烈士祠西邊門首,以木柵欄圍之,直至上個世紀60年代。據當時一些就讀湘春路國小的學生回憶,當時學校左邊有一面牆,牆上有三個小孔,學生常從孔中窺視三座立於陰暗光線中的寂寞的銅像。
1966年8月19日,“文化大革命”前後,三座銅像擬議搬遷至嶽麓山焦、陳二烈士墓前。在運至白鶴泉後,為紅衛兵小將發現,視為“四舊”,用鋤砸碎,作廢銅處理,終究是劫波難渡。
湖南烈士祠幾經興廢,曾於抗戰勝利後在祠內改辦崇烈國小。1952年長沙市教育局接辦該國小,改名為湘春路國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