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侯祠

簡介

二侯祠為“中國第一祠堂”之說,並非作者獨撰。二○○五年春,有台灣同姓會總幹事過克厚先生一行人,來“古過國之都”的萊州尋訪姓氏之源,過先生在“二侯祠”和“二侯墓”前,就曾指出“這是中國第一祠堂、中國第一古墓”,並談出一些理論依據。二○○六年至今,《過氏文化》、《祠堂博覽》等一些報刊也見此說,這就引起了我們的重視。
為考實以上“第一”的理論依據,本文作者同“煙臺信息工程學校”、“煙臺電視台”及“萊州電視台”幾位研究本課題者,專程拜訪了過克厚先生及一些過、戈氏族人。取得一些過、戈氏源流的資料後,又幾次進京,請求著名的歷史學家馬孝正教授、季朝來教授、戈拱北教授和一些學術界老前輩幫助考證,歷二年多的時間,終於將此說的理論考實。
《東萊山銘》又名《萊丘銘》,原為過、戈二侯墓之左的摩崖石刻字,因年代久遠,石崖崩塌。一九九九年,馬孝正教授與戈拱北教授等人整理此資料,根據明朝洪武甲子年(1384)編印的《過、戈氏太古宗支譜》所載宋前的《萊丘銘》拓片和書中所刊“萊丘古墓圖”及一些記載,考準過、戈二侯古墓及二侯祠位置。
《東萊山銘》中載有一個悲壯的故事,據查閱《中國上古史》及“地方志史”等已得以證實。其大意是: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帝大禹封本族人邰的長子灌為過國君,封其次子為戈國君。古人以國為姓,這是過、戈二姓的起源。
灌在今萊州城北三十里處建都立國。這是歷史上膠東大地第一個封國。
夏王朝傳到太康時,東夷族逐漸強盛,其中有窮氏首領后羿攻進夏都。后羿荒於治國,被家臣寒浞謀殺,寒浞奪取了夏政權,令其長子澆和次子分別攻打保衛帝相的過、戈二國。戈國先被攻破,引敗軍逃到過國。澆和合力攻破過國並縱兵屠城。灌和率領族人逃入離過國都城五十餘里的東萊山中,二位君主怕被俘受辱,在山谷之南自殺了。
灌的兒子悻和的兒子巋,同族人埋葬了二位君主的屍體,築一石屋,立靈牌祭拜(此為二侯祠基礎)。為了避開寒浞的追殺,讓大家各自改換姓氏,刺血記住寒浞屠城的暴行,藏好封國金券,各自逃生前,約好復國後再回來為二君主重修墳墓。
四十年後,帝相的遺腹子少康在悻和巋及夏朝眾遺臣幫助下,消滅了寒浞的勢力。少康復國後,悻和巋約了族人回到東萊山,他們重修了灌和的墳墓,重新建造“二侯祠”,立碑刻銘,還建了刺血亭和暴寒亭來記住這段歷史。
專家們考證認為:公元前1400年前的殷商時期產生了甲骨文,前800年的周代出現了鑄刻在銅器上的鐘鼎文(金文);前200多年的秦代產生了石鼓文。《東萊山銘》是刻在石壁上的夏代文字,比甲骨文的產生早500多年,比鐘鼎文的產生早1100多年,比石鼓文的產生早1700多年,其字型似繆篆,又似符篆,極似南嶽衡山岣嶁峰上的《禹碑》文字。《禹碑》文屬蝌蚪文。考《東萊山銘》比《禹碑》成文時間晚一百餘年,觀其字形應定為蝌蚪文。從此文記載及一些上古資料說明,二侯祠及二侯墓出於夏少康朝前之事無疑。

過、戈後裔大祭祖考

據《萊丘銘》記載和史學家考證:灌的兒子悻收復過國後,與其堂弟巋和族人們重建了“二侯祠”,這裡曾有過大型祭祀活動。二侯祠離過國都城不遠,可想而知,做為一諸侯國的“宗祠”,有夏一朝是不會斷了祭祀的。
歷史進入商代,商的第二十二位君主武丁降過侯為伯爵(古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至三十代君紂王為建沙丘城事,又恢復過侯的爵位。據《東萊野語》記載,過君的爵位變動間,二侯祠內都有祭祀活動。
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姜尚建齊國,降過侯為伯爵。周昭王十六年(約前1015年)過伯率軍跟隨昭王平定荊楚叛亂。今國家博物館藏有青銅器“過伯簋”,簋底銘文曰“過伯從王伐反荊、俘金,用作宗室寶尊彝”。簋是周時盛黍稷的禮器,這是過伯用獲取的青銅製作祭祖禮器的記載。
而1969年,在黃縣(古過國都城之北,今萊州市之鄰)出土了“啟尊”和“啟卣”兩件青銅器,“啟尊”銘文載:“萊夷族的首領啟從昭王南征,為祖作器”這裡的“啟”是過國君主,此文足以說明,至周代第五代君王時,過國君主啟仍然是很重視對宗祠的祭祀活動的。
周宣王初立(前827年)降過伯為子爵。周靈王五年(前567年)齊靈公攻占萊地,過國君被遷至地(今黃縣東南),過氏世襲一千二百餘年的爵位從此結束。東萊山過、戈二侯祠及過、戈祖墓在三百五十多年間雖少了些諸侯王的祭祀,但從《東萊野語》的記載看,住萊州本地和他鄉的一些過、戈氏後裔們仍不乏到此祭祖者。
據《過、戈氏太古宗支譜》書載: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清明節,在山陽(今河南焦作市東南)令過歧提議下,由朝廷祠祀令戈平和大長秋(管理宮廷事務的官)柯及率領,過、戈氏後裔中的過、戈、柯、任等姓人來東萊山祭祖。當時分散在膠東,特別在萊州居住的過、戈氏後裔,也來東萊山祭祖,族人相見分外親熱,他們共同出資,重修了二侯祠廟和祖墓,重修了刺血亭、暴寒亭及墓前建築,在墓左摩崖上刻了“過灌戈二侯遺燼”八個大字及“秦皇帝三十五年清明日,過戈氏後裔共鐫共祭”十九個小字,還破天荒地修了一座昊天大帝廟(即後來的玉皇大帝廟)。
因為夏時躲避寒浞追殺以及種種原因,族人改換的姓氏已增至十六個(過、戈、柯全部;任大部;殷、姒、士、夏、相部分;龍、施、國、部分;倪、尼、劉一部分)於是,依舊制將改換的姓氏記於祖譜,並在刺血亭中刻銘立碑,以示宗氏之傳。
古人崇敬神仙,過、戈族人皆知自己的始祖葬在東萊山,他們把自己的祖先奉為神,造出諸多黃帝游山與神聚會的事,以致秦始皇、漢武帝、漢宣帝也受到誘惑,來東萊山祭山拜神,這些事都被司馬遷在《史記》中記下來,東萊山由此也被奉為“中國第五名山”。
宋紹興初年,有淮南任伯雨攜兒孫來東萊山尋根祭祖。在萊州族人幫助下,二侯祠及二侯墓、刺血亭、暴寒亭又得以重新修繕。
任伯雨祭祖事影響頗大,今二侯祠前立有任伯雨祭祖碑,明朝嘉靖年間萊州府同知李鑾撰文記了此事。此文也刻碑立在祠前。
二○○三年,萊州市東北隅村投資重修了這處遺址,作為景點開放。四年來,有河南、河北、福建、浙江、安徽、江蘇、台灣等地一些過、戈氏後裔來此尋根祭祖,二侯祠前的祭祖碑林也由此立起來。
綜上所述,二侯祠自夏代建立之後,四千餘年來,是未斷過修繕和重建的,也一直延續有過、戈後裔在此的祭祀活動。據考證,在我國,一氏衍生十六姓氏(人稱此處為“十六姓氏發祥地”)十六姓氏共祭一祖的事,實在是不多見的。

中國第一祠堂之辯證

據史學家們考證,殷商時期,中國的建祠廟祭祖活動才逐漸興起。“祠堂”一詞正式出現在漢代,《漢書》云:“賜塋杜東,將作穿腹土,起冢祠堂”。當時一些王公貴族大都在祖先墓旁建廟祠,而一般的庶人則在祖墳地或居住地或一家或一族建立祭祖祠堂。明代中葉以後,我國祠堂建築得到迅猛發展,清末熱點南移,今淮河及長江以南地區建祠祭祖之風依然很興盛,全國祠堂之多,是數不勝數的。
為保證“中國第一祠堂”的說法正確,避免被行家和學者們鄙笑和誤導讀者,在馬孝正教授提議下,寫此文之前,我們發函或電話請全國各地(包括台灣省)一些歷史學家幫助考證,共收到全國各地關於宗祠、統宗祠、家祠(廟)等七十多份資料。從資料上看,各地祠廟的建造年代和所祀人物,宋及宋後的較多:如合肥包公祠、杭州西湖蘇公祠、台灣鄭成功祠等。商末至五代時期的也不少,如:山西介休介子推祠、湖南汩羅縣屈子祠、陝西韓城太史祠等。商前的賢人祠廟雖然有幾個,但都是後世人所建的,如:四川青城山黃帝祠,從其祠門楹聯中“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句分析,年代也不是久遠的。
從收集的資料和史學家的考證看,周代第五位君主昭王之前,各地能保留下來或有遺址可查的祠堂,除萊州“二侯祠”外,無另發現。二侯祠建於夏初,所祀過、戈二位君主也生於夏初,是特殊的原因和特殊事件的造就,如今才使這座祠成了國內最早建築的祠堂。
《中國喪葬禮儀》關於陵、墓、墳、丘、塋之“階分說”稱:帝王與烈士的葬丘為陵。如:黃帝陵、大禹陵、烈士陵園等;諸侯王、公、侯及達官貴人的葬丘為墓。如:齊王墓、毛紀墓等;平民百姓的葬丘為墳……在考古發現的歷代諸侯王墓中,年代最久遠的不過是周代的幾座。商代諸侯王墓至今尚無發現。而大基山中的“過、戈二侯墓”是夏代早期的,比迄今發現最早的周代諸侯王墓還早一千多年。
“二侯祠”內供的“太古宗支譜”的年代自夏代至清,記四千餘年全球華人十六姓氏之源頭,是國內迄今發現年代最久遠、可查尋衍生姓氏最多的宗支譜。此事不僅被歷史學家考證清楚,業已被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台灣等不少省、市的過、戈氏數以萬計的後裔們認定。
關於夏代二侯祠的文字資料已發現不少,更有“過伯簋”、“啟尊”、“啟卣”等諸多文物今存在國家博物館內,事實雄辯地證明:過、戈二侯墓是中國第一古墓,過、戈氏太古宗支譜是中國第一宗支譜,而稱過、戈二侯祠為中國第一祠堂也絕對是名正言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