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湖南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

湖南大學湖南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成立以來共承擔課題21項,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是集成創新。

成果和特色

科學研究基地成立以來,共承擔課題21項,其中:國家社會課題3項;省社科課題11項;橫向課題7項。已完成課題6項;在研課題有15項(其中,國家社科課題1項;省社科課題10項;橫向課題4項)。出版教材7部;專著7部;叢書一套(共8本)。發表論文110多篇。完成研究報告4份。獲第八屆省社科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 
2005年5月召開了第一屆《中國·嶽麓傳媒與文化產業國際論壇》。基地最重要的價值之一是集成創新。這一價值的實現,必須以“基礎研究”作為基礎,基地在關注現實的同時,十分重視開展基礎研究。如傳媒作為一種產業走向市場後,其理念、運作模式、經營方略、資本運營及其管理,既無不與“經濟”緊緊聯繫在一起;又不同於一般企業經濟,因此,從一般經濟學名詞、個別觀點的運用,到建構傳媒經濟學及對傳媒問題作深層次經濟學分析,是十分重要的基礎研究工作,基地先後出版了《傳媒經濟學》和《傳媒經濟研究》兩部著作。
服務地方湖南是傳媒業大省、強省,也是競爭十分激烈的地方,需要不斷調整對策及理論支持。基地針對發展過 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開展科學研究。如,開展了湖南日報報業集團子報子刊整合戰略研究,在報業市場調研、分析基礎上,為其提出了整合資源,培育核心競爭力,確保《文萃》市場地位,優先創造《三湘都市報》新的品牌的發展思路;針對湖南人民廣播電台新聞衛星頻道優秀欄目品牌最佳化問題,在全省開展了大型抽樣調查,先後三次幾十人次師生深入全省幾大地區,分析了客群範圍、類型、內容形式認同度及客群興趣、接受心理變化,為該台確定欄目調整新的方略及內容形式創新提供了思路和依據;新開辦的金鷹電台為確立市場地位,成為急需探討的課題,基地組織了專門調研,為其提供了欄目設定、客群定位、市場策略的調查報告。再比如,湖南作為泛珠三角(9+2模式)的成員,如何在當下傳媒生態環境下求得更大發展,成為突出問題,基地開展了廣東及泛珠三角傳媒業在其媒介生態環境下發展問題研究。
貼近主戰場文化產業的研究不能脫離文化產業發展這個主戰場,必須隨時把握住理論和實踐的關注點。如近幾年如何正確認識“娛樂”問題,不僅在娛樂業,而且在整合文化產業中都成為突顯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基地選擇了湖南衛視優秀欄目《快東大本營》和風靡全國及海外的“超女”策劃作為研究對象,出版了《綜藝大本營》,引導正確解讀“娛樂”,並出版了專著《大眾媒介與電視節目品牌創新》,為正確認識“娛樂”問題提供了理論支持。再如,中部六省如何同發達的珠三角,長三角在競爭中取得發展的優勢,是倍受關注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基地以電視傳媒作為個案,開展了中部六省傳媒發展潛力研究,出版了《中部六省電視傳媒潛力評價研究》,在國內首次構建了潛力評價體系框架。(本人忝列其間,參與課題寫了四萬餘字,鄙人與另外三個同門在吳院長的指導下,畢業論文皆為文化產業。)
學術交流基地搭建了兩年一屆的“中國·嶽麓傳媒與文化產業國際論壇”,為學術交流,對話提供了平台。2005年5月在湖南大學召開了第一屆“中國·嶽麓傳媒與文化產業國際論壇”,參加論壇的有來自美國、新加坡、韓國及我國香港、台灣地區和省內外專家學者及從業人員共60多人,提交論文近50篇,有30多人次在專題研討會上發了言。

發展方向和目標

著眼於湖南省文化產業研究能力的提高,把握學術前沿和文化產業相關學科發展及實踐,服務於湖南文化產業發展及我國全面建設的小康社會的需要,以集成創新為主線,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以傳媒、出版、旅遊、娛樂等業研究為特色,構築湖南文化產業研究體系,使其成為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創新平台的一部分,為湖南及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基地將始終堅持:創新性和開放性;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直接服務於湖南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以產出有影響的人才和研究成果作為重要取向。
研究的重點一是文化產業評價體系研究。努力架構科學、合理的文化產業評價體系,並根據這一評價體系對我國文化產業、特別是湖南文化產業進行評價的實證研究;二是文化產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研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設定,以湖南文化產業為個案,以生態環境分析為特色,重點研究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及對策;三是中部六省文化產業研究。主要是湖南與中部五省文化產業比較研究;中部地區文化產業與構建和諧社會研究;四是文化產業基礎研究。主要是文化產業性質、功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研究;文化產業與先進文化建設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