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耕

何春耕

何春耕(1962— ),湖南郴州人。電影歷史與理論專業博士,博士生導師,教授;現任湖南大學傳媒與文化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文化產業研究基地辦公室主任、湖南大學數字媒體研究所副所長,中國高校影視學會會員、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員、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基本信息

學習經歷

1962年11月生,1982年6月畢業於湘南學院中文專業;1988年6月畢業於湖南教育學院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1995年6月畢業於廣西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電影歷史與理論專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5年8月—2006年8月英國雷丁大學訪問學者;2008年3月—2008年4月參加中共中央黨校高校科研骨幹教師培訓。

工作經歷

1979年進入湘南學院學習,1982年畢業後至1992年在湖南省永興縣第五中學和城關中學擔任語文教師;1995年7月-1998年8月擔任廣西師範大學學報編輯部文科編輯;2001年7月以來在湖南大學影視學院和新聞學院工作至今。

研究領域

(1)影視藝術傳播

主要研究內容為中外影視藝術傳播比較研究與高校藝術傳播評價體系研究。承擔國家“十五”藝術規劃課題、教育部留學基金課題和參與湖南省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實踐模式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等,主要採用文化學和美學方法,比較研究中外影視作品和重要影視文化現象,在中外影視作品研究、中外影視藝術比較與高校藝術教育等多個理論領域積累了一些較為突出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湘派影視藝術發展與傳播。

(2)傳媒與文化產業

主要研究內容為中國廣播影視產業政策研究與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研究等。承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中外文化產業政策跟蹤研究”中的子課題“中國電影產業政策研究”與“中國廣播電視產業政策研究”,主要採用文獻研究和個案研究相結合的方法,研究中國廣播影視產業政策內容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主要特徵,為推進中國影視產業的順利發展提出合理的可行性建議。承擔岳陽市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平江縣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長沙市嶽麓區天馬村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研究項目,主要採用實證研究和個案研究的方法,研究地市級和縣市級等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特徵與規律,制定地市級和縣市級等文化產業發展的具體規劃,為地市級和縣市級等地方文化產業的發展進行可行性研究,並提出合理性建議。

重要課題

課題(包含近期主持和參與的主要教學科研課題)

(1)主持“十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規劃課題:中西情節劇電影藝術比較研究

(2)主持教育部留學基金課題:中美情節劇電影表演藝術比較研究

(3)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中國電影產業政策研究

(4)主持湖南大學科研課題:廣播電視人才培養與廣播電視事業發展的相互關係

(5)主持並完成岳陽市文化產業規劃課題:岳陽市十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6)主持並完成平江縣文化產業規劃課題:平江縣二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

(7)參與教育部重大委託課題子課題:改革開放30年我國文化發展與建設研究

(8)參與湖南省教育廳課題:湖南省普通高校藝術教育實踐模式與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9)主持長沙市嶽麓區天馬村規劃課題:天馬村十二五發展規劃

(10)主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中國廣播電視產業政策研究

科研成果

獲得的科研成果獎勵情況:

獲獎:

“改革開放20周年徵文”論文一等獎(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 1998年

“跨世紀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徵文論文三等獎(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科研動態編輯部、《文藝理論與批評》雜誌社共同舉辦) 1999年

“南京廣電杯”徵文比賽論文三等獎(中國廣播電視學會) 2003年

湖南省第一屆大學生藝術展演活動論文二等獎2005年

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排名第四) 2006年

發言:2005年英國特倫特大學“華語電影與現代性”學術大會主題發言“Eternal Image in the Mirror: In Pursuit of Modern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ical Film Melodrama”

重要論述

公開出版的著作、教材或論文:

部分論文(第一作者):

論鄧小平文藝思想對新時期電影發展的影響,1999.4,西北大學學報

穿越歷史之鏡的詩情凝結——論J·伊文思的紀錄電影創作,1999.6,首都師範大學學報

《大學女孩》:讓激情與美麗叩開青春的門扉,1999.7,電視研究

影視文化啟示錄——《九十年代以來中國鏡像閱讀隨想》,1999.6,電影文學

九十年代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轉型與發展,2000.6,電影創作

為人文精神守望的大眾文化研究,2001.6,當代電視

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審美超越——謝晉電影創作觀念略論,2002.3,湖南大學學報

西部升起的“太陽”——論中國西部電影的形成和發展,2003.1,唐都學刊

論電視欄目發展與主持藝術人才培養的互動關係,2003.3,求索

平凡中求高尚 平靜中求激情——《真情對對碰》欄目特徵漫談,2003.3,藝海

“西部趣味”與文化姿態,2003.5,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廣播電視的隊伍建設,2003.5,社會科學家

寫實性與戲劇性的審美融合與超越——論蔡楚生的社會/倫理情節劇電影,2003.10,理論與創作

“玫瑰”夢醒之後,2003.11,當代電視

論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的發展軌跡,2004.1,湖南大學學報

大眾文化夢想與電影藝術品位的組合——《手機》“變臉”策略啟示錄,2004.2,理論與創作

中國電視節目娛樂化傾向的文化困境,2004.2,現代傳播

產業化方向·品牌化製作·商業化手段——中國電影產業面面觀,2004.2,瀟湘聲屏

《快樂大本營》的創新原則,2006.2,湖南社會科學

現代性與中國倫理情節劇電影,2006.4,電影藝術

湖湘文化與歷史想像的整合——論80年代以來湖南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2009.5,現代傳播

影視理論與批評(論文集),2006.11,湖南大學出版社

The Distilled Art of Ethical Poetry——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Chinese Ethical Melodrama Film, Asian Film, Vol.17, No.2,Fall/Winter 2006

Eternal Image in the Mirror: In Pursuit of Modern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thical Film Melodrama, Asian Film, Vol.18, No.1,Spring/Summer 2007

重要著作

《電影世界之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

《影視理論與批評》,湖南大學出版社,2006

《中西情節劇電影藝術比較研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國文化體制改革與建設研究》(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綜藝大本營——“快樂大本營”娛樂模式》(合著),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

《快樂電視選秀》(參與編寫),團結出版社,2007

譯著:

《後理論:重建電影研究》(與人合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埃利森傳》(與人合譯),中信出版社,2005

教材:

《影視鑑賞》(主編),湖南大學出版社,200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