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高梁橋記

《游高梁橋記》是明代文學家袁宏道,袁中道兩兄弟游高梁橋時寫的兩篇遊記小品。

遊記介紹

袁宏道

原文

高梁橋在西直門外,京師最勝地也。兩水夾堤,垂楊十餘里,流急而清,魚之沉水底者,鱗鬣皆見。精藍棋置,丹樓珠塔,窈窕綠樹中。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當春盛時,城中士女雲集,縉紳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遊。時柳梢新翠,山色微嵐,水與堤平,絲管夾岸。趺坐古根上,茗飲以為酒,浪紋樹影以為侑,魚鳥之飛沉,人物之往來,以為戲具。堤上遊人,見三人枯坐樹下若痴禪者,皆相視以為笑,而余等亦竊謂彼筵中人,喧囂怒詬,山情水意,了不相屬,于樂何有也?少頃,遇同年黃昭質拜客出,呼而下,與之語,步至極樂寺觀梅花而返。

譯文

高梁橋在西直門外,是京城風景最優美的地方。兩條河夾著堤岸,垂楊柳蜿蜒了十餘里,水流又急又清,魚沉到了水底,魚鱗和魚鰭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羅棋布,紅樓朱塔,在綠樹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美麗。而從西山為遊人所設下的坐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樣,仿佛是故意用來娛樂遊人的一樣。當春意正濃時,城裡的達官貴人,只要不是特別的沒空都會來這裡遊覽一番。 三月一號那一天,帶著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遊覽。當時的楊柳剛剛抽芽,山色霧靄冥濛,水與河堤齊平,兩岸音樂聲不斷。盤腿坐在古樹根上,把茶當作酒來品飲,綠樹浪影好似勸人暢飲的音樂和錦帛一般,清清的水讓我產生錯覺,仿佛魚在天上飛,鳥在水裡游一般,人來人往,也好似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遊人看到我們三個人呆坐在古樹上,像傻和尚一樣,紛紛相視而笑。而我們是在笑他們在這裡設下宴席,喧囂怒詬,和這美景絲毫不相襯,也不知樂從何來。過了一會兒,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黃煒,叫他下來,與他交談了一會兒,步行到極樂寺觀賞了梅花,接著就回家了

袁中道

原文

高梁舊有清水一帶,柳色數十里,風日稍和,中郎拉予與王子往游。時街民皆穿溝渠淤泥,委積道上,羸馬不能行,步至門外。

於是三月中矣,楊柳尚未抽條,冰微泮,臨水坐枯柳下小飲。譚鋒甫暢,而飆風自北來,塵埃蔽天,對面不見人,中目塞口,嚼之有聲。凍枝落,古木號,亂石擊。寒氣凜冽,相與御貂帽,著重裘以敵之, 而猶不能堪,乃急歸。已黃昏,狼狽溝渠間,百苦乃得至邸,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礫礫。

噫!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雜花爛城野,風和日麗,上春已可郊遊,何京師之苦至此。苟非大不得已,而僕僕於是,吾見其舛也。且夫貴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為官職也。遊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為衣食也。今吾無官職,屢求而不獲,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產業可以餬口,舍水石花鳥之樂,而奔走煙霾沙塵之鄉,予以問予,予不能解矣。然則是游也宜書,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顛倒而無計算也。

譯文

高梁橋原有一條清澄的帶子般的河水,楊柳綿延幾十里,剛好天氣比較晴好和暖。袁宏道拉我和王章甫一道前去遊覽。那時市民都在疏通渠道的淤泥,淤泥堆積在路上,瘦弱的馬無法行走,我們步行來到西直門外。

這時已是三月中旬,柳樹還沒有發芽,冰剛剛融化,我們坐在靠近水邊的枯柳樹下喝酒。交談的剛剛暢快的時候,暴風就從北而來,灰塵遮蔽了天空,就連對面的人都看不到。沙石擊中眼睛,堵塞口鼻,嚼一嚼就能發出響聲。凍住的樹枝被吹落,古樹嗚嗚號叫,石頭相互撞擊。十分寒冷,一起戴上貂皮帽,穿上厚皮襖用來抵擋暴風,然而仍不能忍受,於是就急忙回家。到黃昏時,十分狼狽地走在溝渠間,歷經千辛百苦才到家,坐到半夜,口中還有碎沙。

哎,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城鄉雜花爛漫,風和日麗,正月就己經可以去郊遊,為什麼京都惡劣到這種地步。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而風塵僕僕來到這裡,我看是很荒謬的。況且地位高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居住在這裡,為的是擔任官職。從事卜卦、算命等職業的人之所以不得不到這裡,為的是謀取吃穿。現在我沒有一官半職,屢屢謀求卻得不到,效果也是可以看得見的了。而家裡本來有產業可以維持生計,卻捨去享受山水花鳥風光的樂趣,而奔跑在充滿渾濁的煙氣沙塵的地方,我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無法解釋。既然如此,那么這次出遊也應當寫下來,寫下它用來記下我的著迷於仕途鑽營卻不知羞恥,本末倒置而缺乏考慮。

解釋

1.中郎:即袁宏道。

2.王子:即王袗。

3.穿:挖通,疏通。

4.委積:堆積。

5.羸(léi)馬:瘦弱的馬。

6.三月:指萬曆二十七年(1599)三月。

7.微泮(pàn);稍微融化。

8.譚鋒甫暢:交談得剛剛暢快。譚,同“談”。譚鋒, 言談精銳。甫,才,剛剛。

9.飈(biāo)風:暴風。

10.中(zhòng):著,擊中。

11.御:這裡指戴上。

12.著(zhuó)重裘:穿上厚皮襖。裘,皮襖。

13.敵:抵擋。

14.堪:忍受。

15.邸(dǐ):一般指官員的住所。

16.丙夜:三更時。

17.礫礫(lìlì):口中含有碎沙的樣子。

18.上春:農曆正月,也泛指初春。

19.何京師之苦至此:為什麼京城惡劣到這種地步。

20.苟非大不得已:如果不是身不由己。苟,如果、假如。非,不。

21.僕僕:形容旅途勞頓的樣子。

22.舛(chuǎn):謬誤。

23.且夫貴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況且那些權貴之所以不得已居住在這裡。且,況且。

24.山人:這裡指從事卜卦、算命等迷信職業的人。

25.餬(hú)口:維持生計。

26.煙霾(mái):渾濁的煙氣。霾,風夾著塵土,天氣晦暗。

27.予以問予:意思是我問自己這個問題。

28.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寫下我著迷於仕途鑽營卻不知羞恥。通“識(zhì)”,記。嗜進,這裡指著迷於仕途鑽營。

29.顛倒而無計算也:本末倒置卻不去算計。顛倒,本末倒置。

相關介紹

袁中道

(1570-1623),明代散文家,字小修,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萬曆進士,官南京吏部郎中。與兄宗道、宏道並稱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稱。為文崇尚自然,曾遊歷天下,寫下大量記游詩文,有《珂雪齋集》。

袁宏道

(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同以“公安派”著稱。為文崇尚自然,寫有大量紀游詩文。

高梁橋

高梁橋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九年建造,經清末民國初年改建過的一座單孔石拱橋。1982年在長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門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橋又做了一次改建。

明清之時,這裡古剎林立,水清見底。當時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兩岸綠蔭下,橋頭酒肆、茶館,遊客盈門,為京師郊外一勝景。

古時候,高梁橋一帶繁華壯觀,在巍峨的西直門城樓上遠眺高梁橋,長河似玉帶,白橋跨碧水,綠蔭藏酒肆,古剎連西山。近觀高梁橋,橋下,柳浪飛燕逐清波;橋上,行人車馬如穿梭。出城、進城必由此經過,故這裡熱鬧非凡。側看高梁橋,則又有小橋、流水、人家之感。樓、水、橋、人構成了燕山腳下一幅“清明上河圖”。

傳說中,高梁橋的得名,是因為當年劉伯溫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龍神。龍神在大怒中將全城的水偷走。劉伯溫發現後立即派手下名為高亮的大將追趕。在擒獲返回的途中,龍神掙斷繩索逃跑。臨跑前還將裝水的水車推入長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長河。從此他跳河的那座橋諧他名字之音,稱為高梁橋。就是這樣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