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橋遊記

高粱橋遊記

與鳥之飛沉(助詞,的) 何京師之苦之此(助詞,的) 舍水石花鳥之樂(助詞,的)

作者簡介: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湖北省公安縣)人。與兄宗道、弟中道,並稱三袁,為“公安派”的創始者。生性直爽,喜游山水。萬曆十六年(1588)鄉試中舉。翌年考進士落第,回鄉與因公歸里的胞兄宗道朝夕切磋學問。萬曆二十年中進士。萬曆二十三年出任吳縣縣令,不到兩年,"一縣大治","吳民大悅"。但他厭惡官場陋習,曾七次上書辭職。宰相申時行讚嘆"二百年來,無此令矣!"獲準離任後,遍游東南名勝,寫下《虎丘記》、《晚游六橋待月記》等名篇。萬曆二十六年(1598),再次入京,先後任京兆校官、禮部儀制司主事。又作《滿井遊記》、《徐文長傳》等名篇。胞兄袁宗道辭世,他悲痛不已,告假歸里建"柳浪館",栽花種柳、吟詩著文、參禪悟道、閒遊山水達6年之久。萬曆三十四年(1606),又入京任禮部儀曹主事,兩年後調任吏部驗封司主事,致力整頓吏治。著名的《摘發巨奸疏》就作於這時。萬曆三十七年,被派往陝西任主考官,次年春天獲假南歸,同年九月初六因病去世。其文學主張的核心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強調文學要表現個性,道出真情,"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隨著時代前進,文學應不斷創新。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遊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遊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關於高梁橋

編輯本段
高梁橋位於海淀區西直門外偏北半里左右,是北京西郊歷史上一座名橋,是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二十九年在和義門(今西直門)外所建石橋。
明清之時,這裡古剎林立,水清見底。當時都城中王公大臣、男女老幼,每至夏季,坐在兩岸綠蔭下,橋頭酒肆、茶館,遊客盈門,為京師郊外一勝景。
古時候,高梁橋一帶繁華壯觀,在巍峨的西直門城樓上遠眺高梁橋,長河似玉帶,白橋跨碧水,綠蔭藏酒肆,古剎連西山。近觀高梁橋,橋下,柳浪飛燕逐清波;橋上,行人車馬如穿梭。出城、進城必由此經過,故這裡熱鬧非凡。側看高梁橋,則又有小橋、流水、人家之感。樓、水、橋、人構成了燕山腳下一幅“清明上河圖”。

高梁橋的得名

編輯本段
高梁橋位於西直門外,建於遼代。經清末民國初年改建過的一座單孔石拱橋。1982年在長河污水截流及整治工程的西直門暗渠工程中,清代高梁橋又做了一次改建。傳說中,高梁橋的得名,是因為當年劉伯溫奉命修建京城,把好山好水全部搬到了北京。因此惹怒了掌管水系的龍神。龍神在大怒中將全城的水偷走。劉伯溫發現後立即派手下名為高亮的大將追趕。在擒獲返回的途中,龍神掙斷繩索逃跑。臨跑前還將裝水的水車推入長河。高亮怕皇帝怪罪,跳入長河。從此他跳河的那座橋諧他名字之音,稱為高梁橋。

課前預習,給加點的字注音

編輯本段
鱗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幾席(jī) 縉紳(jìn shēn)趺坐(fū) 痴禪者(chán) 筵中人(yán) 煙霾(mái) 喧囂怒詬(xiāo gòu) 了不相屬(zhǔ) 嵐(lán) 侑(yòu)茗(míng) 羸馬(léi) 微泮(pàn) 飈風(biāo) 舛(chuǎn) 邸(dǐ) 礫礫(lìlì)

文章主旨

編輯本段
第一篇:作者仕途順暢,心情愉快,對京師盛景玩得很開心,寫得很詳細,最後懷著留戀之情游完“極樂寺”而返。(側重寫景)
第二篇:作者屢次求官未果,心情鬱悶,對京師盛景沒寫上幾筆,竭力強調北京春日的殺風景,春天比冬天還要讓人掃興。作者在苦苦掙扎中想到了江南的春天的美景。(側重議論)
9、 寫法歸納:
第一篇:
1) 採取白描的手法。
不是華麗詞藻的堆積,而是極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
2) 語句精煉,用詞貼切。
第二篇:
借景抒情。高梁(地方)舊有清水一帶,柳色數十里(景色),風日稍和(天氣),中郎拉予與王子往游(中朗是官名)?(拉予是人名。).時街民皆穿溝渠淤泥,委積道上
(百姓將泥土搬上道路上),嬴馬不能行,步至門外.(騎不到馬,所以行路到門外)
於是三月中矣(三月中旬),楊柳尚未抽條,冰微泮,臨水坐枯柳下小飲(在枯柳下飲酒.)談鋒甫暢(談得暢快),而飆風自北來,塵埃蔽天(北風吹,沙塵滿天,)對面不見人,中目塞口,嚼之有聲(眼看不到,沙吹入口,咬它也有聲響.)凍技落,古木號,亂石擊, 寒氣凜冽,相與御貂帽,著重裘以敵之(穿起大衣),而猶不能堪,乃急歸.已黃昏,狼狽溝渠間,百苦乃得至邸(百姓才可抵抗).坐至丙夜,口中含沙尚礫礫.
噫唉!江南二三月,草色青青,雜花爛城野,風和日麗,上春已可郊遊,(江南的二至三月,景色美麗,初春已經可以在此交遊)何京師之苦至此.苟非大不得已(何以京城跟江南大大不同),而僕僕於是,吾見其舛也.我後悔且夫貴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 為官職也(專貴的人住這裡,因為要當官職).遊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為衣食也.(遊客來這裡,因為要住和食)今吾無官職,屢求而不獲,其效亦可睹矣.而家有產業可以餬口,舍水石花鳥之樂,而奔走煙霾沙塵之鄉(現在我沒有官職,數次求官也不成功,它的成效也可看到了。而且家中也有產業可以生活,不享受家中遊玩的樂趣,而要去很多沙塵的城市),予以問予,予不能解矣.然則是游也宜書(遊玩也可讀書),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喜歡上進,而不羞恥),顛倒而無計算也.
課前預習,給加點的字注音
鱗鬣(liè) 窈窕(yǎotiǎo) 幾席(jī) 縉紳(jìn shēn)趺坐(fū) 痴禪者(chán) 筵中人(yán) 煙霾(mái) 喧囂怒詬(xiāo gòu) 了不相屬(zhǔ) 嵐(lán) 侑(yòu)茗(míng) 羸馬(léi) 微泮(pàn) 飈風(biāo) 舛(chuǎn) 邸(dǐ) 礫礫(lìlì)
6、 重點字詞:
1) 春盛:春意正濃。
2) 而西山之在幾席者,朝夕設色以娛遊人:在坐席間望見的西山,早晚色彩變幻讓人賞心悅目。
3) 士大夫:就是指官吏或郊游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4) 以為戲具:當作演出(觀賞)。
5) 臨:面對。
6) 夫(fu):發語詞,放在句首,表示將發議論。
7) 然則:這樣……那么,此處譯為“既然這樣,那么”
7、 需掌握的虛詞:
乃急歸(於是,就)

百苦乃得至邸(才)
朝夕設色以娛遊人(連詞,表目的的連線)
茗飲以為酒(介詞,以為此處“以之為”譯“把…當作”)
浪紋樹影以為侑(同上)
以 人物之往來,以為戲具(同上)
皆相視以為笑(連詞,而)
著重裘以敵之(用來)
予以問予(因此)
魚之沉水者(結構助詞,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西山之在幾席者(同上)
與鳥之飛沉(助詞,的)
人物之往來(同上)
忽而下,與之語(代詞,代人)
之 中目塞口,嚼之有聲(代詞,代指人)
何京師之苦之此(助詞,的)
著重裘以敵之(代詞,代指寒冷)
舍水石花鳥之樂(助詞,的)
而奔走煙霾沙塵之鄉(同上)
書之所以志予之嗜進而無恥(同上)
京師最勝之地也(句末語氣詞,表說明)
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同上)
于樂何有也(語氣詞,表確認)
也 吾見其舛也(語氣詞,表說明)
為官職也(同上)
然則是游也宜書(表示同樣)
顛倒而無計算也(表語氣)
而西山之在幾席者(連詞,轉折)
步至極樂寺觀梅花而返(連詞,順承連線)
著重裘以敵之,而猶不能堪(連詞,錶轉折)
而飈風自北來(連詞,錶轉折)
且貴夫人所以不得已而居是者(連詞,修飾連線)
而 遊客山人所以不得已而至是者(同上)
屢求而不獲(連詞,錶轉折)
而家有產業可以餬口(連詞,轉折)
而奔走煙霾沙塵之鄉(連詞,錶轉折)
流急而清(並列連詞)
呼而下(連詞,修飾連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