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島東區

港島東區

港島東區是香港十八個行政區域之一,也是香港人口最多的住宅區域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它是香港島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力資源的主要集中地。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筲箕灣居住。東區的總面積約18.9平方公里,位於香港島東北部。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東區人口約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區份,僅次於沙田區,東區的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在香港18區中僅次中西區和灣仔區,排名全港第三位。所以,東區占香港的經濟總量是數一數二的。

地理

東區包括五個法定分區,分別為銅鑼灣東(炮台山南、天后)、北角(炮台山北、北角半山)、鰂魚涌(太古城)、筲箕灣(西灣河)及柴灣(杏花邨、小西灣),括弧內為分區或地方俗稱。西以灣仔交匯處、告士打道、皇仁書院及勵德村和灣仔區為界;南以黑角頭和南區為界。部份大坑地區,如上林和勵德村亦屬東區。東區因為過大,由銅鑼灣到鰂魚涌只有兩座公屋,一座居屋,而且是傳統地段最貴的市區住宅區之一,交通方便,酒店林立,人均收入是全港最高之一,但灣仔區把大坑的公屋也劃入東區,以及筲箕灣及柴灣有15座公屋,23座居屋,使東區內部收入差異極大。而在區議會分區下,東區人口是灣仔區人口4倍,亦是內部收入分別頗大的原因之一。不過,公屋也為東區注入了草根勞動力,使東區中產人口可以享受價格更低廉的服務,所以東區城市規劃是非常成功的。而根據香港的區議會分區劃分,銅鑼灣東到鰂魚涌(即太古城)只占16個區議會,而香港島主要的公屋區的筲箕灣及柴灣則占21個區議會港島另一個主要公屋區為南區),因為各區議會人口相若,所以由此可知東區較多人口在筲箕灣及柴灣兩區之中。但東區家庭收入中位數仍位於香港前列,2006年為第三位,2011年為第5位。

歷史

港島東區港島東區
東區一帶早於宋朝時便有人聚居。當時來往浙江、福建和廣州之間的船隻,有時會在途經柴灣時到岸上取水。東區的人口早期以閩語為主,包括原居民的閩南漁民以及香港開埠以來定居銅鑼灣的福建籍人口,北角的福建籍人口早期由銅鑼灣一帶伸廷,後來又由北角伸廷至鰂魚涌以及整個東區。香港人口中的福建人自開埠以來聚居於灣仔(特別在廈門街一帶)、銅鑼灣以及上環(福建商會的中心)一帶,而北角、鰂魚涌以及西環一帶的福建人則是較後遷入的。而在潮州人聚居的九龍東一帶亦有一定數量的福建人,在福建人聚居的地方亦有一定數量的潮州人。而香港有120萬福建人,當中散居於全港各區。在大逃港以後,香港人口變為以說粵語為主,而香港政府推廣粵語為香港通用語,使香港各省籍文化人都以廣州話為母語,所以在各個福建人聚居的地區亦絕大多數改以港式廣州話溝通。東區的北角、鰂魚涌的人口很大量祖籍是來自福建,而柴灣以及筲箕灣則有部份閩系漁民以及福建籍移民,但香港人口是以二戰後移民以及偷渡潮抵港為主,在語言統一後亦使各民系人混居,所以東區人口不限於閩系的福建人、潮州人以及閩系的水上人。在未有區議會之前,現時的東區根據當時的市政局分界劃分為北角及筲箕灣兩區,現時的銅鑼灣東在北角以外。另一方面,1969年因應民政主任計畫而劃分的東區,還包括現今南區之東部(赤柱和石澳),直至1981年南區的成立為止。由於19世紀的占主導地位的軍事力量主要是海軍力量,所以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政府選擇了中西區作為維多利亞城,而柴灣在香港島東部的海邊,有被海盜襲擊的危險,無險可守,所以即使是20世紀上半葉,柴灣仍長期處於落後的位置。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完結後,香港重光,包括華人官員在內的香港政府為了處理好當時居民的居住問題和就業問題,於是仿效英國工業革命帶動經濟的做法,在柴灣設立工業區,並設立公共房屋,令人民得以安居樂業,香港政府的華人官員還把其中的公共房屋命名為興華村,這個名字有華人在香港復興,當家作主的深遠意味。直至現在,香港島東部不再有海盜襲擊的危險,加上香港島的就業機會比較多,所以,為應付市民對港島住房的需求,政府和發展商在90年代一直大力發展區內住房建設和配套建設,包括各色各樣的公共房屋,居屋和私人樓宇,應付市民的不同需要。正是因為時代的推進和人民的力量,東區由海盜為患的不毛之地走向安居樂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城區,從落後走向文明,從過去走向未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