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陽不升證

清陽不升證

弱土不生金,肺衛失養則洒淅惡寒。然此惡寒並非表症之惡寒,乃由脾胃內傷中氣不足,衛陽不能顧護於外則洒淅惡寒。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清陽不升證清陽不升證
虛弱土不生金,肺衛失養則洒淅惡寒。然此惡寒並非表症之惡寒,乃由脾胃內傷中氣不足,衛陽不能顧護於外則洒淅惡寒。經曰:“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 《脾胃論》明確提出“唯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清陽不昇陽氣不能充養於胸中,胸陽不振而慘慘不樂,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簡介

“唯當以辛甘溫之劑補其中而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矣”。清陽不昇陽氣不能充養於胸中,胸陽不振而慘慘不樂,經曰:“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故方中以四君子湯健脾益氣以培其本,黃芪甘溫,補脾肺氣,益氣固表升提陽氣,半夏陳皮化濕理氣,少佐黃連以瀉陰火,澤瀉利濕清熱以降濁陰,羌獨活柴胡、防風其性辛溫升散皆屬風藥。東垣為何貫用風藥?此本方之妙處所在:一則風藥可以化濕,風藥入通於肝能補肝之用助肝疏泄,土必得木之疏泄方能升降而不壅滯,此風能勝濕之理。二則風藥能助肝之升發,實乃補肝之藥。 《靈樞》曰:“中有疾旁取之,中者脾胃也,旁者少陽甲膽也。”肝之少陽之氣升則脾之清陽升,全身氣機調暢。 《六節藏象論》曰:“十一藏取決於膽。”只有少陽膽氣的升發則五藏六腑之氣才能升發,故取風藥以升發少陽之氣。方中用白芍作用有二:1.補肝之體,益肝之用。2.以斂其逆氣防止風藥升散太過。甘草大棗益胃氣。

此方升清降濁,補中有瀉,散中有收,使氣足而陽升,正旺而邪服矣。

症狀

1.脈象:脾胃虛弱脈可見緩滑無力,肝鬱不疏則見脈弦,清陽不升則寸脈沉。因此脈弦緩滑無力、寸脈弱即為主證。或見脈緩滑無力、弦濡無力。

2.舌象:常可見舌質淡齒痕苔白。

3.症狀:脾胃虛弱常見腹痛,腹瀉,納呆,倦怠乏力,腹脹,便秘等。清陽不升則九竅不利,九竅者五藏主之,五藏皆得胃氣乃能通利,故可常見清竅失養的病症如頭昏,頭痛,耳鳴,鼻塞等。

只要主證見,兼證或見一二即可以昇陽益胃湯治之,不拘限於治療脾胃病症,符合上述指征不論內外婦兒皆可用之。

服用方法:方後注早飯午飯之間溫服。早上7—9時之間乃辰巳之時正是肝當令,陽升之時,肝得時助則更能發揮升發疏泄之功。

類型

清陽不升證清陽不升證
1.脾虛不升胃脘脹滿

症狀:納谷不馨 胃脹 便稀 頭昏不清 舌質淡紅 齒痕苔白

藥方:陳皮9克,黃連9克,茯苓12克,羌活7克,白朮10克,半夏10克,澤瀉12克,柴胡7克,生黃芪12克,黨參12克,防風7克,白芍10克,甘松8克.14劑愈。

臨證體會:“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虛則納谷不馨。脾胃虛弱清陽不升而下利,濁陰不降則胃脘脹滿。 《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上午乃陽氣生髮之時,今脾虛清陽不升故見頭昏不清,上午重,後又因頸項酸楚找我(因此人乃我同學)又予原方加葛根愈。

2.脾虛不升胸陽不振

症狀:胸悶 頭疼 大便不爽 小便不暢 肩臂 痛脈 弦緩 滑舌偏紅 苔膩灰

方予昇陽益胃湯加減陳皮10克,半夏10克,防風8克,白朮10克,黨參12克,羌活8克,生黃芪12克,茯苓12克,柴胡8克,黃連9克,澤瀉12克,白芍10克,焦三仙各15克,雞內金15克。

臨證體會:胸悶胸疼之病多從心治之。然脾胃有疾亦可引起。《濕熱病篇》曰:“陽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胸中乃大氣所在,大氣者貫心脈行氣血,胸為清曠之野為陽氣所居,今脾胃虛弱,清陽不能充養於胸中,故而胸悶。二便不暢者乃由中氣不足所致。《黃帝真經》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肩臂痛者手太陽氣鬱而不行,故取風藥散之。

3.脾虛不升痰阻失眠

清陽不升證清陽不升證
症狀:寐差可睡四五個小時 夢多 胸脘滿 不欲食 噁心 便秘 脈弦 濡舌淡紅 苔薄膩

脾虛肝鬱濕困升降失司,擬健脾化濕升清。方宗昇陽益胃湯:陳皮9克,黃連9克,茯苓15克,羌活7克,白朮12克,半夏18克,澤瀉15克,柴胡7克,生黃芪12克,黨參12克,乾薑5克,郁李仁30克,夜交藤30克,白芍10克,防風7克。14劑。

藥後噁心止,胸不悶食寐可,便已不乾,尚脘痞,脈弦濡寸弱。

上方加生麥芽15克雞內金15克升麻6克14劑愈

臨證體會:“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乃陰陽升降之樞紐,正常情況下心火下降,腎水上承,陰陽相交,則可成寐。 《營衛生會篇》曰:“陽入於陰則寐。”今脾虛濕困,陰陽交通之道路不暢,故而不寐。故方中取重用半夏化其痰濁交通陰陽,重者半夏還可用至30—50克。清陽不升濁氣不降則胃脘脹滿、噁心、便秘,故以昇陽除濕,舉其陽則濁氣自降矣。

4.脾虛不升清竅失養

症狀:頭痛 醒後出汗 稍累則出汗 口乾 食差 左下腹痛 便稀 腿煩無力 西診為結腸炎脈 濡滑舌質暗 苔白

方宗昇陽益胃湯加減:陳皮9克,黃連9克,茯苓15克,羌獨活各8克,白朮10克,半夏10克,澤瀉12克,柴胡8克,生黃芪12克,黨參12克,乾薑5克,木香6克,白芍10克,防風8克。7劑。藥後頭痛飲食睡眠好轉,累後汗出減少,又於上方加浮小麥30克生龍牡20克蒲黃10克五靈脂12克連服十四劑諸症減。

臨證體會:頭乃清竅必賴於清陽充養,今脾虛夾濕清陽不能上達,清竅失養,故可見頭痛。《通評虛實論》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脾虛肝鬱不疏而左下腹痛,脾虛清陽不升則下利,《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

食療法

清陽不升證清陽不升證
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病甚勞役熱甚者一錢(18克) 甘草炙,各五分(9克) 人參去蘆,三分(6克) 當歸酒焙乾或曬乾,二分(3克)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6克) 升麻二分或三分(6克) 柴胡二分或三分(6克) 白朮三分(9克)

用法:上父咀,都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食遠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

1.脾胃氣虛證。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面色恍白,大便稀溏,脈大而虛軟。

2.氣虛下陷證。脫肛,子宮脫垂,久瀉,久痢,崩漏等,氣短乏力,舌淡,脈虛者。

3.氣虛發熱證。身熱,自汗,渴喜熱飲,氣短乏力,舌淡,脈虛大無力。

補中益氣丸

清陽不升證清陽不升證

補中益氣丸功效
1.國家醫保甲類產品
2.經典古方,源於“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成方於1249年
3.補中益氣。用於臟器下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肌無力

補中益氣丸說明
劑型:丸劑(水丸)
成分:炙黃芪、黨參、炙甘草、白朮(炒)、當歸、升麻、柴胡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2-3次
規格:6g*10袋*100盒
其他說明:1.國家醫保甲類產品2.經典古方,源於“脾胃論”中“補中益氣湯”,成方於1249年3.補中益氣。用於臟器下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肌無力
藥品生產單位:河北世濟唐威藥業有限公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