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帝旻寧皇后

清道光帝旻寧皇后

清宣宗旻寧的皇后鴉片戰火驟起,英吉利大炮轟開國門,現代史家認為道光帝屈辱求降,簽訂和約,開始了清政府賣國的近代中國史。然而這位背上惡名的道光帝,在清代史家眼中,不失為一個忘我謙和,注重道德的皇帝。據史料記載,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天理教”首領李文成、林清起來造反,有一支教徒連結宮內太監,乘黑夜進入紫禁城,攻擊東華門和西華門。

總體情況介紹

這天晚上皇次子旻寧正在上書房攻讀,見有人爬牆,想殺入大內,來不及召集禁衛軍抵擋,便命內侍取過鳥銑腰刀來,上了梯子,從牆上朝外一看,見有人爬牆上來。旻寧便將彈藥裝入鳥銃槍里,瞄準對方一槍,這人就被打落墜地,隨後又是一槍,又打落一個。餘下的人不敢再爬,大叫“快放火”。然而老天恰在這時下起雨來,很快將火勢澆滅。

一場紫禁城叛亂,就此平息下去。嘉慶帝十分高興,以為皇次子這番立了大功,封他為智慶王,每年加給俸銀一萬二千兩。嘉慶帝本來就因旻寧是嫡子,有意立為皇儲,經此番立功,更加愛重,便親手密寫立儲詔書,藏於“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嘉慶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皇帝在熱河避暑山莊生了一種頭痛發熱病,日日加重,至八月駕崩。智慶王旻寧於太和殿即皇帝位,改元道光,史稱清宣宗,冊立嫡福晉佟佳氏為皇后。佟佳氏是三等承恩公舒明阿的女兒。旻寧為皇子時,她入侍王府。旻寧的元配福晉鈕祜祿氏是戶部尚書一等子爵布顏達齎的女兒,嘉慶元年旻寧十五歲時冊為嫡福晉,但嘉慶十三年即病死,佟佳氏扶為正室,故得以立為皇后。

然而佟佳氏也不很長壽。於道光十三年四月崩逝。六官無主,道光晉封全貴妃鈕枯祿氏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事。第二年又冊立她為皇后。這位皇后是皇太后的侄女兒,姑侄成了婆媳,親上加親,可見道光對太后的孝心。皇后的父親頤齡是宮中的二等侍衛,封一等男爵。她幼年時曾隨父親上任去蘇州,學成江南女子的纖巧秀慧,還發明了一種七巧拼板,作為閨中清玩。道光帝聽說頤齡的女兒才貌雙全,名聞遐邇,親自下詔求選。進宮後侍奉君王,曲意承歡,大得寵幸。先為貴人,進而嬪,再進而妃,貴妃,皇貴妃,還因才、智、貌樣樣都全,特賜予“全”字的封號。道光十一年六月,她為皇帝產下一個麟兒。由此,更得寵幸。冊全妃為後時,道光帝顯得比第一次冊後時更為欣喜。帝後過了兩三年伉儷情深的安穩時光。轉眼是皇太后六十歲誕辰。道光帝為討太后歡心,親自製作皇太后六旬壽頌十章,在太后的壽康宮頌讀駕壽。而皇后為了討得兩宮歡心,也來湊熱鬧,虧得她詩詞文章無一不精,當下一揮而就,寫成“恭和御詩十章”,獻給太后。

過了幾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請安時,隨便聊起皇后賦詩祝賀一事。太后說:“皇后敏慧過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覺得她講得奇怪。太后又道:“婦女以德為重,德厚方能載福,若仗著一點才藝賣弄,恐不是有福之人。”道光帝聽了也沒放在心上。誰知宮有好事之徒,長舌婦人,把皇太后的這種隨意閒聊搬緒皇后聽。皇后有些不高興,心想:“我乃一國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長子,將來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難道能說我沒有福份么?”這樣,她便覺得太后有意損她,不很高興。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寵愛,更生驕嬌之氣,翁姑小看她,她不免心存芥蒂,面上也就流露出來。有時去壽康宮請安,言語中頗含譏諷。皇太后一貫養尊處優,又是皇后姑母,怎么忍受得了?婆媳兩人竟然越來越生分了,再加上宮嬪們從中搬弄是非,關係更加不和。只是苦了道光帝,一面是母親,一面是愛妻,兩頭周鏇不過來。

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冬,皇后鈕祜祿氏偶然受了些風寒,躺在床上。皇太后親自駕臨坤寧宮探視,態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頗覺欣慰。轉眼過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好轉,她坐上風輦去壽康宮叩頭謝恩。過了兩天,太后特派一名太監,親賜皇后一瓶美酒,說是飲食後能祛風寒,舒筋活血。皇后謝恩之後把杖盞酌飲,尤覺甘美異常。誰知當夜躺在床上竟遽而仙逝了。道光帝悲痛之餘,覺得皇后死得可疑,但因家法森嚴,不敢懷疑慈親,只好隱忍下去。皇太后也顯得很悲傷,三次親臨奠祭,顯得不同尋常。這年冬天,道光帝封靜貴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皇貴妃,命她撫養年方十歲的皇子。道光帝時常悼念死去的妻子,從此不再冊立皇后。

四位皇后分別介紹

第一任皇后,孝穆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穆成皇后(1781—1808年),鈕祜祿氏,戶部尚書、一等子布顏達賚女。時宣宗道光帝為皇子,嘉慶元年,仁宗嘉慶帝冊封其為嫡福晉。十三年正月戊午逝世,無子。道光帝即位後,追冊謚曰孝穆皇后。初葬王佐村,移寶華峪,因地宮浸水,再移龍華峪,後來清西陵的慕陵就起於此處。鹹豐初,上諡號。光緒年間加謚,曰孝穆溫厚莊肅端誠株惠寬欽孚天裕聖成皇后。在去世十二年後當上了“孝穆皇后”——這個諡號在往後的若干年間又被鹹豐光緒陸續加碼,最終全稱為:“孝穆溫厚莊肅端誠恪惠寬欽孚天裕聖成皇后”。追冊皇后的禮儀完成之後,兩位使節又將孝穆皇后鈕祜祿氏的牌位接回了紫禁城,入祀太廟及奉先殿。鈕祜祿氏既成了孝穆皇后,她的父親布顏達齎也自然水漲船高,晉升為“三等承恩公”。

相關史料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宣宗孝穆成皇后,鈕祜祿氏,戶部尚書、一等子布顏達賚女。宣宗為皇子,嘉慶元年,仁宗冊後為嫡福晉。十三年正月戊午,薨。宣宗即位,追冊謚曰孝穆皇后。初葬王佐村,移寶華峪,以地宮浸水,再移龍泉峪,後即於此起慕陵焉。鹹豐初,上謚。光緒間加謚,曰孝穆溫厚莊肅端誠恪惠寬欽孚天裕聖成皇后。

第二任皇后,孝慎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慎成皇后(1790—1833年)佟佳氏,道光帝皇后。三等承恩公舒明阿女。道光帝為皇子時,嫡福晉鈕鈷祿氏(即孝穆成皇后)於嘉慶十三年逝世,後嘉慶帝冊封佟佳氏為繼嫡福晉。嘉慶十八年(1813年)十月初二日酉時生道光帝長女端憫固倫公主,公主早夭。道光帝即位後,佟佳氏被立為皇后。道光十三年四月己巳,崩,謚曰孝慎皇后,葬清東陵龍泉峪。鹹豐初,上謚。光緒間加謚,曰孝慎敏肅哲順和懿誠惠敦恪熙天詒聖成皇后。

相關史料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孝慎成皇后,佟佳氏,三等承恩公舒明阿女。宣宗為皇子,嫡福晉薨,仁宗冊後繼嫡福晉。宣宗即位,立為皇后。道光十三年四月己巳,崩,謚曰孝慎皇后,葬龍泉峪。鹹豐初,上謚。光緒間加謚,曰孝慎敏肅哲順和懿誠惠敦恪熙天詒聖成皇后。女一,殤。

第三任皇后,孝全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全成皇后(1808年—1840年)鈕祜祿氏,二等侍衛、世襲二等男、贈一等承恩侯、晉贈三等承恩公頤齡女。嘉慶十三年(1808年)二月二十八生。道光帝第二任皇后。道光元年七月封為全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冊晉全妃,五年二月二十生皇三女端順固倫公主。四月十三晉全貴妃。六年四月初六生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十一年六月初九生皇四子奕詝(鹹豐帝),十三年八月十五晉稱皇貴妃攝六宮事。十四年十一月立為皇后。二十年(1840年)正月十一崩,壽三十三。十七日宣宗賜謚孝全皇后,當年十一月葬入清西陵慕陵龍泉峪地宮。經過鹹豐、同治、光緒三朝累次上謚,諡號全稱為:孝全慈敬寬仁端愨安惠誠敏符天篤聖成皇后。

死因之謎

關於孝全皇后的死因,歷來眾說紛紜,都說皇后死於非命,且矛頭都指向婆婆孝和皇太后。

一、被迫自殺說

此說法有兩個版本,一是為父乞官被太后責備,羞愧自殺。

《清宮詞》中第二首寫孝全成皇后的詩云:

如意多因少小憐,蟻杯鴆毒兆當筵,溫成貴寵傷盤水,天語親褒有孝全。

作者原註:“孝全皇后由皇貴妃攝六宮事,鏇正中宮,數年暴崩,事多隱秘。其時孝和太后尚在,家法森嚴,宣宗亦不敢違命也,故特謚之曰:‘全’。”照這首詩看,孝全皇后暴崩,似是新年宮中家宴,酒中為人下毒所致。但“溫成貴寵傷盤水”兼用宋仁宗張貴妃恃寵稱驕及慶曆八年(1048年)近侍作亂縱火,曹皇后率宮人救火擒賊的故事,含沙射影,牽連到了孝和皇太后。史載:宋仁宗張妃頗與聞外事,曾為其伯父堯佐乞官,或者孝全皇后亦有類似的舉動,為父親頤齡向道光帝求官,而孝和皇太后有所責備,孝全皇后因而羞懼服毒。真相究竟如何,沒有人敢再追查下去,只能不了了之,誠所謂“宮闈事秘,莫得聞矣”!

奕訢《清朝野史大觀》中還有一種說法,即謀害奕訢陰謀敗露,被迫自殺。

奕訢(即後來的恭親王)是道光帝的靜貴妃(後謚孝靜成皇后)所生,文武雙全,而且聰明過人,後來更支持洋務運動,和西方人(中國人蔑稱為“洋鬼子”)接近,有“鬼子六”之稱;而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則軟弱無能,一副老好人模樣,難堪大任,道光帝原先最中意奕訢,有意立他為嗣。孝全皇后為確保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皇位,遂擺下毒魚宴,企圖毒死奕訢。一天,奕訢正好來孝全皇后和奕詝所住的鐘粹宮找奕詝玩,皇后便派人通知奕訢之母靜貴妃,說讓奕訢在自己寢宮裡吃飯。臨近開宴,皇后偷偷叫來兒子奕詝,讓他不要吃桌上的魚。奕詝不明白原因,不肯聽從,皇后只好把圖謀告訴了他。但奕詝忠厚仁慈,且與奕訢關係最好,所以在吃飯時,當奕訢要夾魚吃時,他狠命地踩了奕訢一腳,如此數次,聰明的奕訢自然明白了,便再也沒有要吃魚。皇后的圖謀沒有得逞。這時,皇后宮中的一隻貓在桌底下吃了奕訢吃掉下來的魚骨頭,但吃完沒多久,就突然狂竄起來,沒跑多遠就倒地而死。奕訢大驚,回家告訴了母親靜貴妃,靜貴妃也大吃一驚,忙去告訴孝和皇太后。太后大怒,便命令道光帝賜死皇后。道光帝雖然不捨得皇后,但母命難違。孝全皇后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保全,只好自盡。

然而這兩種說法都有著極大的硬傷:孝全的家族極其顯貴顯貴,其祖為清朝著名將軍,戰功顯赫,其父擁有世襲爵位,更在實際職務上官至從一品的駐防將軍,孝全並沒有為其父乞官的必要。二來孝全皇后所生的奕詝當時即使道光帝的嫡子,又是長子,很難想像同為嫡長子的道光帝會偏心庶子。 且終道光一朝,孝全皇后所獲盛寵也遠非奕訢之母靜貴妃所能稍及,且當時奕詝身體尚且健康(他受傷坡腳是在孝全皇后去世後),據說面貌也頗似皇后,且一直有“仁孝”之名,綜上所述,起碼在孝全皇后還在世時,奕訢並沒有形成對奕詝的威脅,很難想像道光會在孝全皇后還在世就屬意奕訢。孝全皇后沒有必要冒著嚴酷的清朝家法謀害一個年幼的庶子。

另一個原因則是這樣說的:孝全皇后當年在做“全貴妃”生下皇四子的時候搗了鬼。全貴妃原本的預產期,在生下皇五子的祥妃之後。但當時皇長子早逝,誰要是先生下了兒子,誰的兒子就是事實上的庶長子,日後能問津帝位。於是全貴妃就暗中找了太醫,軟硬兼施,逼著太醫配製了催產藥物,終於比祥妃提前七天生下了兒子。——世上沒有不漏風的牆,皇太后與皇后婆媳反目,皇后又失了權,於是就有人向皇太后報告了這個多年前的隱秘。此事一發,皇太后更不能容忍,於是逼著皇后自盡。

不過,在眾多說法中,這種說法倒是最站不住腳的。且不說清宮中對后妃生育管理極嚴;也不說以那年頭足月嬰兒尚且極低的成活率,焉有哪個後宮女人願意主動讓自己的兒子“早產”,增加夭折的機率;就是這種說法的理論根據——事實上的庶長子能夠問津帝位,其母能夠爬上皇后之位,就已經很不對頭。清朝皇位傳承與其它皇朝不同,從來沒有“立長”的祖制。況且皇四子出生時,佟佳皇后還活得很精神,一點也沒有提早死掉空出後位的跡象。

二、太后下毒說

但也有人認為《清宮詞》詩注中所說下毒者乃是孝和皇太后本人,至於太后為何下毒,也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和被迫自殺的第一種說法差不多,即皇后大概因為父乞官犯了家法而被太后責備,不同的是皇后沒有羞愧自盡,而太后卻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不過第二種說法更為流行,即婆媳二人早就關係不和,太后因此用毒酒害死了皇后。

相傳道光十五年(1835年)孝和皇太后六十歲大壽時,道光帝為討太后歡心,親自製作皇太后六旬壽頌十章,在太后寢宮壽康宮(在圓明三園之一的綺春園中)頌讀賀壽。而皇后為了討得皇帝和太后歡心,也來湊熱鬧,且她詩詞文章無一不精,當下一揮而就,寫成“恭和御詩十章”,獻給太后。 過了幾天,道光帝去向太后請安時,隨便聊起皇后賦詩祝賀一事。太后卻說:“皇后敏慧過人,未免可惜。”道光帝覺得她講得奇怪。太后又道:“婦女以德為重,德厚方能載福,若仗著一點才藝賣弄,恐不是有福之人。” 言下之意即是“女子無才便是德”。道光帝聽了也沒放在心上。但宮中有好事之徒把太后的這種隨意閒聊添油加醋地說給皇后聽。皇后有些不高興,心想:“我乃一國之母,生下皇子,又是皇長子,將來免不了身登大位,我便是皇太后的命,難道能說我沒有福份么?”覺得太后有意損她。 才色俱佳的皇后,因道光帝的寵愛,更生驕嬌之氣,太后小看她,便不免心存芥蒂,表面上也就流露出來。有時去壽康宮請安,言語中頗含譏諷。太后一貫養尊處優,無法忍受。婆媳兩人越來越生分了,再加上宮女嬪妃們從中搬弄是非,關係更加不和。道光十九年(1839年)冬,皇后偶然受了些風寒,太后親自駕臨皇后寢宮探視,態度十分慈祥,使道光帝頗覺欣慰。轉眼過了元旦,皇后的病已有起色,便坐上鳳輦去壽康宮叩頭謝恩,婆媳兩人聊得很開心,關係似乎好轉。過了幾天,太后派人送了一瓶酒給皇后,皇后喝過後當天就暴崩了。照此說法,太后下毒的可能性很大,但都沒有其它確切的證據。

相關史料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二等侍衛、一等男頤齡女。後事宣宗,冊全嬪。累進全貴妃。道光十一年六月己丑,文宗生。十三年,進皇貴妃,攝六宮事。十四年,立為皇后。二十年正月壬寅,崩,年三十三。宣宗親定謚曰孝全皇后,葬龍泉峪。鹹豐初,上謚。光緒間加謚,曰孝全慈敬寬仁端愨安惠誠敏符天篤聖成皇后。子一,文宗。女二:一殤,一下嫁德穆楚克紥布。

第四任皇后,孝靜成皇后

基本信息

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刑部員外郎花郎阿之女,大概生於嘉慶九年(也有可能是十年)。初入宮為靜貴人,十四年為貴妃,二十年為靜皇貴妃。文宗即位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太妃。鹹豐五年七月太妃病篤,尊為康慈皇太后,七月初九日崩,享年44歲。

子三:奕綱、奕繼(均早殤)、皇六子恭親王奕訢

女一:壽恩固倫公主,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下嫁景壽

鹹豐年間初謚為: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系宣宗謚,不祔廟。

穆宗即位,祔廟、加謚。

尊謚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

諡號風波

鹹豐帝為康慈皇太后擬定的諡號為孝靜康慈弼天輔聖皇后,不系道光帝謚,也就是不加道光帝諡號——“成皇帝”中的“成”字,不稱“成皇后”,神位不祔太廟,強調孝靜“皇后”和真正的皇后嫡庶有別,不能享受後代的香火,也不能得到宗室的承認。

皇后不系帝謚,始於明代,有很多明朝皇帝是庶出,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母不是先朝皇后,即位後照例要追尊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但規定她們的諡號中不加皇帝的諡號,以區別嫡庶,所以明朝的皇后中只有原配皇后的諡號中才有皇帝的諡號。但此制度在清朝未曾實行,例如順治帝生母孝莊 皇后也沒當過皇太極的皇后,但照樣加上皇太極的諡號——“ 皇帝”中的“ ”字。鹹豐帝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來認為自己已經尊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太后,實在是加倍報了撫育之恩,二來覺得畢竟嫡庶有別,博爾濟吉特氏既不是先朝皇后也不是自己的生母,出身也遠遜於道光三後,能被尊謚為皇后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帝謚是不能系的。然而恭親王卻仍然不滿,對此,鹹豐帝毫不讓步,認為自己做法無可厚非,對恭親王的防範也愈發明顯。

鹹豐五年七月二十日(1855年9月1日),孝靜皇后的身後事操辦完成,第二天(1855年9月2日),鹹豐帝借奕訢在辦理皇太后葬禮時禮儀疏略,罷去了他的軍機大臣、宗人府令和正黃旗滿洲都統職務,退回上書房讀書,從此對待奕訢同其他異母兄弟沒什麼差別了,以至於後來鹹豐帝臨終時也未把奕訢列入輔佐兒子同治帝的顧命大臣名單,將他排除於最高統治集團。整個鹹豐朝,除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和與英法聯軍談判,奕訢幾乎沒有受重用。

不能不說,孝靜皇后百般索要“太后”名分的行為,不僅是挑戰理法制度,也違抗丈夫道光對其地位的欽定,更是實實在在挑戰養子鹹豐內心的感情底線,儘管鹹豐一忍再忍,但最後恭親王矯詔的行為徹底斷送了鹹豐對孝靜母子最後的親情。孝靜皇后在宮中生活30多年,應該是十分清楚她自己是沒有資格和理由當太后的,也清楚如此欺凌皇帝強封太后的風險,若非後來鹹豐不可預知的早逝,恭王的前途命運可想而知。但是為了一己私慾,為了一輩子居於妾室不得扶正的怨婦情結,她用自己養子的感情和親子的前途做犧牲品,終於換來了“皇后”的名分,同時也換來了養子的徹底反目和親子前途的斷送。

鹹豐五年八月初十(1855年9月20日),正式加上“孝靜皇后”稱號。鹹豐七年(1857年)四月,孝靜皇后梓宮下葬於慕陵妃園寢(後改稱慕東陵。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鹹豐帝在承德避暑山莊去世,同治帝奉遺詔即位,兩宮皇太后(指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祺祥政變,殺鹹豐帝顧命大臣,垂簾聽政。為了在政局穩定得到恭親王的支持,兩宮皇太后於同治元年四月初八(1862年5月6日)以同治帝的名義發下詔書,為恭親王的生母孝靜皇后加謚懿昭端惠,系道光帝諡號“成”字,恭親王藉機篡改“輔佐”之“輔”字為“撫育”之“撫”字,美化孝靜皇后不是“輔佐”而是“撫育”了鹹豐帝,從而大大抬高孝靜的身份,這樣諡號即被改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弼天撫聖成皇后,同年九月初二(1862年10月24日),將孝靜成皇后神位升祔太廟。至此,博爾濟吉特氏正式獲得了道光帝皇后的地位,可以享受後代的香火。

以後,光緒元年(1875年)六月加謚莊仁,宣統元年(1909年)四月加謚和慎,這樣博爾濟吉特氏的諡號全稱就為孝靜康慈懿昭端惠莊仁和慎弼天撫聖成皇后。

後陵奇觀

孝靜皇后死後,葬於清西陵道光帝慕陵的東面的妃園寢,改稱慕東陵。

按清朝規制,皇后先於皇帝駕崩的與皇帝合葬,後於皇帝駕崩的則另建陵寢。但是慕東陵卻異反常規,既非帝、後合葬,也非另建陵寢,而是皇后和皇妃埋葬在一個陵寢之中。

因孝靜既不是“正牌皇后”,也不是“母以子貴“,道光生前只承認其“妾室”身份,並於生前親定位次,授意康慈葬於慕陵妃園寢不能更改。還有一點,從慕東陵的平面圖上可以看出,靜妃在成為太后之後,竟然仍然和琳貴妃並排,可以想見,道光生前的安排上,慕妃園寢得第一排為此二人並排而葬。如果一排是單數,一般以中間的為尊,一排要是只有兩個人,一般認為地位相當。靜妃被安排和一個出身低下,份位也不及的晚年寵妃並排入葬,足見道光對其感情十分有限。

康慈去世時,為尊父命,又敬養母,鹹豐帝諭令諸軍機大臣:“將來大行皇太后奉安,即擬以慕陵妃園寢做為山陵,惟寶城城後,必須築牆一道,……至圍牆亦有順路可通。”寶城內葬孝靜皇后,寶城外至中間葬十六個嬪妃,使整個妃園寢形成了以孝靜皇后為中心的大園套小園的形狀。這樣既不違反道光帝的旨意,又突出了孝靜皇后的位置。為進一步表示孝敬,鹹豐帝又決定將原妃陵的綠琉璃瓦改為黃琉璃瓦,陵前加建神廚庫,妃園寢改為後陵——慕東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