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大禮堂

清華大學大禮堂

清華大學大禮堂,始建於1917年9月,清華大禮堂仿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圖書館,是一座羅馬式和希臘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築,設計者是美國茂旦洋行的建築師墨菲(H. K. Murphy)和達納(R. H. Dana)

簡介

清華大學大禮堂始建於1917年9月,位於清華大學中部,與二校門隔大草坪相望,是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群的核心,清華早期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之一。

清華大禮堂仿自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的圖書館,是一座羅馬式和希臘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築,設計者是美國茂旦洋行的建築師墨菲(H. K. Murphy)和達納(R. H. Dana),以美國19世紀典型的大學校園布局為藍圖,規劃了早期的清華校園。

大禮堂位於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禮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為門廳,北端為舞台。禮堂採用古城堡風格的大圓頂,屬古羅馬拜占庭風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塊巨大的三角頂楣,十字形的坡頂與最高處的銅面穹頂相輝映。門前有四根漢白玉愛奧尼柱。石柱約兩丈多高,約兩人合抱,柱上縱向凹槽若干條,各凹槽的交接稜角上設計了一部分圓面,渦券式柱頭形似羊角,整體柱型設計規範而細膩,充滿生氣,屬古希臘的愛奧尼風格。禮堂有三個圓拱形刻有富麗精緻浮雕的大銅門嵌在漢白玉的門套之中,白色的門廊和紅色的磚牆形成鮮明的對比,門上部的圓拱中有粗細相間的十幾根鋼條拼接出的圖案,在禮堂整個樸素端莊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動活潑,每個正門上方有一個大型窗戶。大禮堂建築面積約1840平方米,禮堂內有1200個座位。

早期的清華大禮堂里高懸著兩塊匾額:一塊“壽與國同”,一塊“人文日新”。“壽與國同”是指清華成立的1911年剛剛建立的民國,然而民國命運多舛,在1949年後,大禮堂的“壽與國同”因時過境遷拆下另外儲存了。“人文日新”的匾額懸掛至今,每次禮堂整修時都會重新油漆這個匾額,常被人用以稱頌清華初創時期對人文的重視高於技術的那個年代,並用以鼓勵全校學生提高人文社科修養。

在清華近現代校史上,大禮堂見證了多次反帝愛國運動在這裡的醞釀出發和勝利凱鏇。1949年以前,清華大禮堂是支持共產黨的青年學生聚會的地方,這一派被稱作“大禮堂派”;另一派是“同方部派”,指常在同方部聚會的支持國民政府的青年學生一派。

1990年代,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清華學長朱鎔基回校做形勢報告就在清華大禮堂,當時與陪同的清華校黨委書記賀美英回憶1940年代的往事時語帶雙關地說道:當時我們覺得這個禮堂很大,現在覺得不夠大了……

2001年,清華大禮堂作為“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序號5-476。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