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庵

清涼庵

清涼庵:位於河南省淇縣縣城西北朝陽寺西北坡,坐落在一天然蓮花座上,周邊六大洞穴環拱,自古就是佛教聖地。根據庵內《鴻恩碑記》的記載,清涼庵的前身觀音堂曾有廟田47畝,主持海闊於康熙初年入山修行後在已成廢墟的觀音堂遺址上創建了清涼庵,並通過募化將廟田擴大到72畝。為使清涼庵免遭觀音堂被地痞惡棍侵占後變成廢墟的厄運,海闊向康熙皇帝申請執照,以求得朝廷的保護。周邊主要景區有聖儒峰、王莽洞、天下第一石門、天書崖、盤古大殿。叮咚作響,美妙動聽,鳥囀蟲鳴,鳳舞蝶飛,空氣清新,景色宜人。

基本信息

地理環境

清涼庵位於淇縣城西的尖山背後,距縣城10公里。要拜謁這座古剎名庵,首先要征服海拔700.3米高的尖山。沿著迂迴曲折的羊腸小道,穿過“一線天”,還要屏住呼吸背靠山崖一步步挪過“絕命崖”,仰望天空,壁立萬仞,只有山鷹盤旋;俯視谷底,頭暈目眩,深不可測,真叫人膽顫心驚;登上峰巔,則心曠神怡,視野大開,朝歌如畫的美景盡收眼底。沿途旖旎的風光和探險的樂趣會使你勞累頓消。

清涼庵在河南省淇縣縣城西北朝陽寺西北坡,碾溝頂端,壁立萬仞之下,綠樹成蔭,消夏避暑,清淨涼爽。庵後懸崖下面有清澈見底山泉,久旱不竭,甘冽爽心。山溝亂石下涓涓細流,叮咚作響,美妙動聽,鳥囀蟲鳴,鳳舞蝶飛,空氣清新,景色宜人,天然風貌,清涼世界。

清涼庵清涼庵

風景介紹

清涼庵清涼庵

庵對面山壁下繞山頭有六個石洞,是避暑、休閒的絕好之處,洞內雕像、摩崖題記眾多,妙趣橫生。聖儒峰王莽洞、天下第一石門、天書崖、盤古大殿等景點遍布景區。這裡峰峰形奇,景景多姿,鐘乳石姿態萬千,或人物、活動物,形象逼真,天造地設,鬼斧神工。詩曰:晝觀奇石異景,夜聽山泉松濤。 清涼庵懸在半山腰,占地面積雖不足百畝,卻包攬了九州山水之名勝。雍正六年,邑廩生紀松齡撰寫的《重修清涼庵記》中曾描述了這裡的自然風光:“……丘壑迥秀,林木暢茂,清流涌于丹崖,翠柏拂於峭壁,檐楣聳峙而殿貌邃嚴……山水名勝,不減蓬萊……”現在看到的建築是20世紀80年代修復的,雖沒有金碧輝煌的大殿和玲瓏雅致的亭閣樓榭,卻處處透出一種古樸粗獷之美。這些能工巧匠們就地取材,用一塊塊方石把殿堂砌得工整、壯觀。凌空飛架的石拱橋如一條彩虹把西山貫通起來。西山崖壁上有6個石窟,走進窟內,寒氣襲人。殘存的石佛、石桌、石案記載著歷史的滄桑。庵後峭壁上有一山泉久旱不竭,清泉飛瀑山谷回應,宛如龍吟虎嘯。山澗亂石下,涓涓細流叮咚作響,美妙動聽,如身臨仙境。
清涼庵周圍還有聖儒峰、王莽洞、天書崖和俗稱天下第一門的尖山門等景點供人遊覽。這裡峰峰形奇,景景多姿,水聲潺潺,古木參天,不失為尋幽探秘、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歷史沿革

位於淇縣城西18公里處,處於山凹之中,隸屬古靈山景區。這裡山青水綠,曲徑通幽,在殷商時期,被紂王定為夏季避暑行宮。
民間流傳,清朝一位皇姑曾在這裡潛心修行,並立有御賜石碑——鴻恩碑。這裡有孔子貯足石像、尖山寶門、三仙洞、古石碾、鯉魚跳龍門石景、冰柱、鐘乳石景等,還有當地著名小吃——湖塗麵條,可謂修身養性、遠離喧囂、尋求自然的絕佳旅遊勝地。清涼庵又名碾子溝,這兒有一上千年的古石碾。
傳說商朝末年,趙公明及三位妹妹瓊霄雲霄碧霄曾在此修行,後兄妹四人幫助紂王抵抗周武王大軍,死後,趙公明及三位妹妹分別被姜子牙封為財神、坑三姑娘之神。坑三姑娘之神主要掌管人間生育。後來,有人在此建起觀音堂。因地棍豪強多次侵擾,明末已成荒山,海闊大師於康熙初年入山修行,四處化緣,創建“清涼庵”。當時有廟產74畝地,為了保護僧人和廟產不受侵害,海闊就康熙皇帝寫了封信,申請“朱批執照”,康熙看了信,就“恩批賞執照”,有記載說“自此,庶僧焚修有據,神人俱沾鴻恩矣”當地惡霸流氓再也不敢到此搗亂。為感謝皇恩,海闊於康熙52年6月在此立“鴻恩碑”。據傳,康熙皇帝的妹妹,也就是民間所說說的皇姑曾到此上香。
時值盛夏,酷暑難耐,朋友欲覓一避暑之地,我便想到了清涼庵。近年來,清涼庵以其險峻、形奇、清涼吸引了八方來客,一年四季的流客絡繹不絕。

據明、清《淇縣誌》記載,3000多年前,清涼庵原為殷紂王消夏避暑之地,隨著紂王的覆滅,這裡人去樓空,清涼庵歷經劫難漸漸變成一片廢墟。

傳說在清康熙初年,外地一落魄書生因情傷斷了塵緣,四處漂泊,決心覓一所清淨之地,他最終選擇了清涼庵。書生入山後,取法號海闊,專心修行,苦力募化,創建了殿宇,重振了庵威。他又在一天然溶洞內置大號石碾一盤,一則用來研磨善家施捨的五穀,二則磨鍊意志,強身健體。因此昔日的遊人常能聽到“隆隆”的推磨聲在山谷中迴蕩,故清涼庵俗稱碾子溝。儘管這些是傳說,卻也有碑文和實物為證,只到現在那洞、那磨、那凳仍按當年的風格完好地保存著,令人為之心動。

中國寺廟大全(河南)

本任務按省份劃分,收羅了全國各地大部分寺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