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河北省石家莊市]

清涼山[河北省石家莊市]

清涼山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礦區西部,東距省會石家莊市區48.5公里。集自清涼山然風光、人文景觀、溶洞奇觀和滑雪運動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運動健身風景名勝區。目前已發現和開發的主要景點有:水龍洞、白雲觀、神女峰、石林、好漢寨、將軍救孤、滑雪場等72處。

基本信息

石家莊清涼山

清涼山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礦區西部,東距省會石家莊市區48.5公里沿石太高速和307國道均可到達。是一處集自

清涼山清涼山

然風光、人文景觀、溶洞奇觀和滑雪運動為一體的休閒度假、旅遊觀光、運動健身風景名勝區。清涼山既有北方山峰雄偉壯觀之勢,又有南方山川秀麗險峻之韻。目前已發現和開發的主要景點有:水龍洞、白雲觀、神女峰、石林、好漢寨、將軍救孤、滑雪場等72處。

形成

清涼山主要由下古生界灰岩構成,在大地構造上地處井陘凹陷的西緣,在內外應力長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溫帶喀斯特景觀,經億萬年風雨侵蝕,使清涼山既有北方山峰雄偉壯觀之勢,亦有南方山川秀麗險峻之韻。因山勢峻峭,古木蒼翠,景色秀麗,山腰間多有天然溶洞,清泉常流,若炎炎夏日置身於此,頓覺清風習習,心曠神怡,實為避暑勝地,故名:“清涼山”。據民國二十年(1931年)井陘縣誌料》記載,清涼山“有極大石坎,坎內建築神廟,規模宏大。山下有泉清淺可愛。夏季雨量充足時,即流出而成小河,亦佳景也,”說明清涼山歷史上已是井陘一帶名山勝地。

清涼山清涼山

清涼山山勢呈南北走向,主峰好漢寨海拔888米,是清涼山的一處勝景。山頂呈橢圓形,凸起近百米,四周為懸崖峭壁,難以攀登,只在東南方向沿著懸崖峭壁開鑿有一條嶇崎的石徑,人稱“登天梯”。不畏艱險者由此攀援而上,可達頂峰,去領略那仙境般的南天門、聳入白的石林和險峻異常的美女峰。

由主峰好漢寨西望,巍峨壯觀的清涼山猶如一道垂直的絕壁橫亘在礦區西部,人稱“西山立壁”。由山脊構成的輪廓線,遠望酷似一位仰天而臥的美女,維妙維肖,栩栩如生,尤其在落日紅霞輝映之時,美女形態完整更加清晰逼真,極富神韻,故又稱清涼山為美女峰。仰睡神女頭高百米,身長2000餘米,堪稱山體神女(臥像)造型之最。時至深秋,滿山的黃櫨紅葉如火焰、似晚霞,分外妖嬈。清涼山還有南天仙境的座座石林、鬼見愁劉秀洞上的層層自雲,在垂直絕壁上鑿出的蹬天梯,每每使人流連忘返。

清涼山不僅以她壯美的景色招探著四方遊客,更以她眾多的神話傳說而吸引著文人墨客駐足、頌誦。據山上留存的大量墨跡、石刻印證,早在金代正隆二年(1158年)就有遊人在此登山攬勝。隨之以清涼山為題材的口頭文學便在民間廣為流傳。

清涼山是一座道教名山。據山上碑刻記載,明代山上己建道觀曰白雲觀,道觀主持道人叫高全信。黃龍坎中所建吳天寶殿內供奉有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和道德真君。山上殿堂樓閣多依懸崖絕壁而建,遠遠望去大有凌空欲飛之勢,若登臨樓閣,置身百丈懸崖,俯瞰山下,似有微微顫動之感,使人肉跳心驚、咋舌息語。樓閣周圍自雲環饒,伸手可掏。

清涼山清涼山
清涼山上的廟宇分為三層。第一層由南而入,經一大殿和一樓閣,便到明代成化六年建的“功德廟”,現房屋殘存,神像全無。由此迴旋而上,即是懸崖凌空的第二層。此層由三個天然溶洞構成,溶洞口原有各種神像,不知建於何代。在最南一個高大溶洞壁上刻有“金正隆三年正月二日陳××在此洞記耳”字樣。由此往南迴旋攀登而上,就到山峰主廟“玉皇廟”。懸崖之中有一廟門,高6米多,寬12米。門額橫匾有“白雲觀”三字。進門之後,左右各立一通石碑。往北有一大石坎,原來左右還各有一座巨型石碑,現不知去向。坎壁上到處皆是明清以來的題詞、題字。再向北便是昊天寶殿,青石結構,飛梁斗拱。大殿正門兩側各嵌一塊方碑,北碑寫有各州縣鄉村助緣善人姓名及村名。南碑寫“大明國直隸真定府井陘縣大化鄉崗頭村清涼山白雲觀靈岩雙陽洞黃龍坎創建玉皇殿謹領香頭開名於後頂神馬子九名”。兩碑均系明代萬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立。再向北通過一個廟門,上面原有古鐵鐘一鼎,敲擊鐘聲響徹雲霄,四鄉皆聞,今只有一鐵鐘。

懸崖古柏、奇峰怪石是清涼山另一個獨特之處。在懸崖峭壁的懸縫中及玉皇廟周圍,生長著數百株蒼勁的側柏,有的如龍騰鳳舞,有的似傘張雲飄,千姿百態,令人稱絕。山上千年水蝕鍾乳隨處可見,造型奇特,奇形怪狀,似飛禽走曾,如花烏魚蟲,任你張開想像的翅膀,看它象什麼就是什麼。這裡還是觀賞紅葉的好去處,每至深秋,滿山的黃櫨紅葉如火焰,似晚霞,層林盡染,分外妖嬈。

清涼山有溶洞山泉多處,雖久旱無但從未涸竭。它給清涼山帶來了生機和靈氣。特別是長一千五百米的溶洞,名日“水龍洞”,洞內高低錯落,大致分上下兩層。主洞呈東西走向,微有彎屈,伸入山體腹內,像一條沉睡多年的巨龍蟄伏於清涼山內。洞內藏洞,洞壁怪石磷峋,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等景物隨處可見,更兼洞內泉水丁冬,如鳴環佩,令人神思遐想。尤其是洞內還有一大奇觀,即太行第一大裂縫,這是地殼變動山體斷裂時留下的痕跡,那斷裂縫隙,隨山就勢,直通天外,到底多長,好像無人能說清楚,堪稱一絕。1995年夏季由於雨水充足,洞中湧出山水有三個流量,連續月余大水不斷,形成多處飛泉瀑布。北方溶洞出水實屬罕見,乃一大奇觀。目前水龍洞口己雕塑一巨龍頭高11.5米。洞口處乃一人工湖泊,面積有8畝左右,遊人可乘船從龍口入洞。洞口堤岸處桃紅柳綠,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岸邊石壁上刻“清涼勝境”四個大字,乃河北省畫院院長王懷綺先生所題。

《井陘縣誌料》記載“民國十七年,奉晉之戰,奉攻晉月余,在井陘境內而論,以西山中之清涼山蛤螟背,為最激烈”。至今殘跡猶存。此外,山頂有兩個痕跡,一曰神仙屁股印,一曰楊二郎腳印,均系民間神話傳說。清涼山不僅地勢險要,景色秀麗,是旅遊避暑的勝地,而且有歷史悠久的文物古蹟,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在這裡,您春可踏青、夏可避暑、秋賞紅葉、冬可滑雪,同時可爬山健身,挑戰自我;品味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一睹北方絕無僅有的自然奇觀——石林的獨特風貌;領略喀斯特地貌覆蓋的太行第一大裂縫及天然溶洞的神奇魅力。

宗教與文化

太極

清涼山清涼山

太極圖是研究周易學原理的一張重要的圖象。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了至極之理,也包括了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陰陽化合而生萬物。

道教精髓

清涼山道教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道”生“”,“”生萬物。神仙和人是由各自不同的“”所化生。陰陽五行、精氣神組成而有形體和生命。人的質性是實在的,不是空幻的。認為能生活在現世界是一件樂事——人生難道;認為死亡才是最可怕,最痛苦的。所以,清涼山道教在理論上強調“仙道貴生,無量度人”;在思想上不信“命由天定”,相信“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人生命的存亡、壽命的長短,決定於自我,不是取決於天命。鼓勵人們不屈服於天命,要循道修煉性命,爭取長生成仙,與道合一。

老子強調,人有卓越的地位,他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局其一焉”。認為人是宇宙中四大之一,且高於萬物之上。道教還通過神、人、鬼的宇宙生命系統來顯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道教把“自然”“無為”作為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世態度和基本原則。

關帝閣

清涼山白雲觀連關帝閣始建於明末崇禎十四年(1641年),由道人高全信主持修建,距今366年。此“一樓兩閣”建築,乃國內首創,別無二致。關帝閣內供奉武財神——關公,兩旁侍者分別為掌刀大將——周倉,關公義子——關平。

昊天寶殿

登臨清涼山,遊覽白雲觀廟宇區,轉到黃龍龕時,可看到金碧輝煌的清涼山第一大殿——昊天寶殿。現在的大殿重建於1990年,2007年進行了一次修葺,在此之前的昊天寶殿與現在的大殿相比,無論是建築形式,還是大殿裡面供奉的神像,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據山下年長者講述,昊天寶殿原名玉曆長春殿,損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當時昊天寶殿用大青石砌成,殿正中供奉玉皇大帝,高大威武。兩邊侍奉的是太白金星和拖塔李天王,玉皇大帝背後雕有九條金漆盤龍,兩邊從左至右依次供奉有王靈官、三管爺、王母娘娘和真武大帝。其神龕均用泥塑懸山、彩繪裝飾,在懸山的上方供奉有半米餘高的三十六星宿的神像。

整個大殿渾然一體,十分壯觀,香客走進大殿後有一種望而生畏之感,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神像的高大。文化大革命暴發使其毀於一旦,幾百年的大殿、精美的佛像和雕塑,就這樣隨著歷史的車輪而去,這是清涼山文物的一大損失。

清涼山風景區大事記

清涼山風景區位於礦區西部,現為國家AA級風景區。

1989年,賈莊鎮黨政領導班子及西崗頭村委對清涼山進行惡劣全面勘察,確定了清涼山景區“以洞帶山、洞山相連、同時並舉、綠化為先”的開發戰略,並動員社會各界力量開始開發清涼山旅遊資源。

1990年,全區黨政機關幹部和工作人員赴清涼山義務植樹1萬株,成活率75%,同年市政府批准清涼山列入市級名山。之後,由賈莊鎮聘請礦務局一礦地質隊深入清涼山水龍洞進行勘察,探測深度600餘米,發現洞內近500米鐘乳石發育較好,洞底有兩處深潭,有井陘礦務局一礦地質隊繪出水龍洞走向示意圖。

1991年5月,根據區政府(1991)20號檔案,組建“清涼山風景旅遊區籌建處”,至此清涼山開發步伐加快。同年,投資28萬元,修建昊天寶殿、回首亭各一座,整修通往景區的3公里遊覽道路,接通水源和高低壓雙向電源,為景區第一步開發奠定了基礎。

1992年,聘請石家莊市規劃設計院制定了清涼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為促進區內旅遊業發展,加快清涼山開發工作,採取集資捐款辦法,對白雲觀山門鐘鼓樓功德殿等進行翻建,植樹1000餘株。當年農曆七月十五,舉辦清涼山首屆廟會,歷時五天,接待遊客7萬餘人,門票及募捐收入達4萬餘元。

1993年9月,成立“清涼山旅遊股份公司”,清涼山開發工作由西崗頭村負責,區城建局旅遊科負責規劃的編制和與石家莊市旅遊局的有關聯繫工作。當年完成了古戲樓、聚仙橋和1000米游路和台階的翻建工程。農曆七月十五廟會如期舉行,接待遊客2萬人次,旅遊收入3.5萬元。10月,石家莊市規劃設計院設計的“清涼山風景名勝區”成果圖全部完成。

1994年,清涼山溶洞開發工作全面展開,於2月正式動工,完成350米溶洞拓寬工程,並完成200米登山長廊修建工程,植樹5000餘株,成活率達90%。城建局還出資6000元,完成“清涼勝景”等名人字畫的篆刻工作。

1995年,清涼山水龍洞龍頭鑄造完成,歷時3個月,由18位工匠鑄造而成,是目前華北地區最大的一個龍頭建築。

1996年,清涼山水龍洞開發全線告捷,農曆七月十五正式向遊客開放。

1997年,區文化旅遊局與西崗頭清涼山旅遊開發公司借農曆七月十五傳統廟會之機,聯合邀請中央民族歌舞團來礦區進行了專場演出,清涼山風景區正式對外開放。

1998年,《清涼山之歌》旅遊風光片拍攝完成,由河北省青年歌手郭玉紅演唱。

1999年4月,首次在《石家莊日報》刊登“登清涼山、游水龍洞、觀太行第一大裂縫”主題廣告,掀起了清涼山市場促銷的第一個高潮,當年門票收入首次突破30萬元。同年區政府投資140萬修通了南緯西路,修復了崗頭路西段;景區投入5000工時休整和硬化了山門至水龍洞的盤山路。

2000年,投資34萬元建設的清涼山山門——萬龍坊竣工。同年,漿砌步游路近3000米並擴建了龍潭湖,旅遊門票收入達到40萬元,綜合收入約180萬元。

2001年,景區對基礎設施進行了進一步完善,重點改進了旅遊廁所,豎立了各類指示標誌和導示牌。

2002年,清涼山通過了國家旅遊區質量等級評定,成為AA級旅遊區。

2003年,遭遇“非典”景區收入損失嚴重。

2004年,因石太高速大修和307國道維修部分路段,導致景區客源銳減。

2006年4月15日,西崗頭村為了使景區能夠更好、更快的發展,將清涼山風景區租賃給河北華脈房地產公司,租賃年限50年。

地方交通

乘車線路:市內公車203路從東方站發車每5分鐘一次。

其他

江蘇省南京市清涼山

古名石頭山、石首山,踞於南京城西隅,位於南京市廣州路西端。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衝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大帝孫權在此建立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頭城之稱。相傳諸葛亮金陵形勢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這隻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涼山。自唐以後,長江西徙,雄風不再。

1.外形結構

清涼山名勝有18洞、24景、40多處摩岩石刻、詩詞、題詞等。山頂有太和殿一座。山下有著名的萬佛洞。萬佛洞西側山坡上有盧毗崖、三世佛洞、彌勒佛洞、釋迦而不墜,傳說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到此游觀。桃花洞傳說大雪時有桃花飛舞而出。此外還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撒珠坡、俊峰泉、插金岩、落星岩、定痴泉等名勝古蹟,分布於萬佛洞周圍。

清涼山山高100多米,方圓約4公里,現已建成清涼山公園。園內樹木蔥鬱,地勢陡峻。主要古蹟有清涼寺、崇正書院、掃葉樓、駐馬坡、翠薇園等。

公園大門為牌坊式三拱門,中門上“清涼山”三字為掃葉樓主龔賢所書。清涼寺在清涼山南麓山坳處,現僅存五開間平房一座,紅牆黑瓦,四周植桂花與翠竹,門上書“古清涼寺”四字。房前圍牆圓門上書“清涼別苑”,房後有六角亭一座,亭內一口古井,稱還陽泉

2.六大景點

掃葉樓:掃葉樓在西側山坡上,是座三開間二層翹角木結構建築,為龔賢舊居。龔賢(1619~1689年),字半千,明末清初著名畫家、詩人,明亡後在清涼山定居。他曾作自畫像,手執掃帚作掃落葉狀,因之稱掃葉樓。

崇正書院:崇正書院在清涼寺東側山坡上,明嘉靖年間修建。書院共三進,前兩進兩側有遊廊相連。第三進稱“清涼勝境”,築於高處,正殿是一座高6、寬16米、深20米的重檐翹角古建築,殿前有水池與石刻的流水龍頭,西側是二層的“江天一線閣”,東側有假山、水池、六角亭。現崇正書院闢為中華奇石館。館東邊有駐馬坡、翠薇園等景點。

石窟:清涼山現留的石窟群,包括萬佛洞、2號窟、3號窟(彌勒洞)和4號窟。石窟中以萬佛洞最大,寬17米,深14米,高6.7米。洞中央有台基,原有3尊佛像,洞內四周石壁刻有浮雕1萬餘尊,故名“萬佛洞”。佛像神態各異,形像逼真,全著漢服,刻工細膩,充分體現了華麗纖巧的宋代石刻風格。洞頂兩屏柱間鐫刻著八角復斗式藻井3個,圖案精美。2號窟平面近似梯形,窟無前壁,呈敝口狀。窟左右壁各雕天王像一尊,氣宇軒昂,赳赳而立。還對稱雕有騎獅乘象的文殊、普賢菩薩等16尊羅漢像。3號窟內中央多級蓮台坐有一尊皆大歡喜彌勒佛,袒胸露臍,闊鼻薄嘴,兩耳垂肩,姿態動人,逗人喜愛。故稱“大肚彌勒笑世佛”。4號窟,窟平面似梯形。窟壁用深浮雕手法雕刻成山崖、岩石、行雲、流水、亭台樓閣及佛傳故事等。窟頂中央為一復斗式蓮花藻井。藻並周圍鑿成棋格形天井,雕有寶相花、如意雲紋、飛龍、朱雀。花卉、幾何紋等圖案。雕造精美,富有動感。

詩灣:在萬佛洞南側上方。有歷代名人學者摩崖題刻50多處,真草篆隸,參差錯落,布滿全灣。位於詩灣旁有3米多長的一個平石台,中間有一個月牙形水缽,從水缽右角斜視水面,可見鳳凰山上的延安城牆,故名“水照延安”。水缽邊上矗立一塊二龍戲珠小石牌,牌中倒刻著“水照延安”4個字,圍繞水缽俯視見水中有“水照延安”4字,格外壯麗,非常有趣。過詩灣便到了懸空高聳、小巧瓏的印月亭,它像一隻雄健的騖鳥,凌空俯瞰。遊人登亭憑欄探身俯視,一鉤弓月從井底湧出,故稱“月兒井”。月明星稀之夜,井中明月與天空夜月交相輝映,使人無不為之驚嘆。

范公祠:在印月亭南側。祠左右矗立兩個“望延亭”。祠中有范仲淹在延州抗禦西夏時的戎裝像。兩邊牆壁上鐫刻著范仲淹的名詞佳句。祠堂門匾額上有“宋朝人物第一”6個大字,對聯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公祠對面即為歇山四出水九脊十獸的古建殿宇,宏偉壯觀,殿門匾額上刻有“天下奇觀”4個字。還有兩幅以明“奇觀”之妙的聯語:“閱盡天下奇情事,方知世上路不平”,“縱觀二水一城古今英雄功過,遙看三川兩山歷代風流善惡。

陝西省延安市清涼山

清涼山清涼山

清涼山的名勝古蹟和革命舊址,有的已修葺整理,有的已對外開放,還新建落成了中國第一座新聞出版專業性紀念館——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來此遊覽觀賞,成為革命聖地延安主要旅遊風景區之一。

清涼山也是革命聖地延安的象徵之一,陳毅《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詩云:“眾星何燦爛,北斗駐延安。大海有波濤,飛上清涼山。”另一首《詠“七大”開幕》云:“百年積弱嘆華廈,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今天,清涼山留下了許多革命舊址,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地方。

遼寧省岫巖縣清涼山

清涼山風景區位於岫巖縣東北部的湯溝鎮,因其山深林密、氣候溫潤涼爽而得名。景區以石怪、水清、峰秀、松奇、崖險而聞名於世,歷來為佛道兩家的清修之地。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帽盔山海拔1141.5米。主要旅遊景點有傳說中唐代名將薛禮東征時留下的葬馬石、藏馬谷、箭眼和點將台,還有天然的石湖十八羅漢洞、老君堂的洞中洞、龍象石、石花、石筍、石林、孿生風動石、漂亮的小天使等奇石。遼代古塔、千年古松、長年不解凍的冰洞。共有植物600多種,其中園林木38科78屬150多種,400多種中藥材;50多種山野菜;有貓頭鷹、禿頭鷲、棒棰鳥、狐狸、野豬等豐富的珍奇野生動物;山泉中還有珍稀動物娃娃魚和林蟲類龍蝦等。

清涼山風景區內有一奇特的天然水洞,洞中有一暗河,可乘船游至洞中深處。洞壁上有千姿百態的岩石和鐘乳石。

清涼山風景區內的石湖瀑布,位於朝陽鄉荒地村石谷溝內,源於清涼山岱王廟文山下,匯集東西兩股澗水而成。因水流不止,因而石湖天然形成“七瀑七潭”。此外,位於清涼山下的朝陽暖泉村還有豐富的溫泉水,水溫高達70℃,富含17種有機元素,對風濕、類風濕關節炎和皮膚病有獨特療效。

黑龍江省嘉蔭縣清涼山

清涼山在嘉蔭縣太平灘南側,橫貫太平島東西。山中有黃柏色木紫椴山槐、臭李子、山丁子、暴馬子、水曲柳核桃楸毛赤楊、三棵針等三十多種珍奇樹種,在林蔭之中生長著五味子、刺五加等幾十種木本、草本藥材,太平島是黑龍江省水域種類最多、密蔽度最大、聚集珍貴樹種最繁多的島嶼,堪稱北國天然野生植物王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