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軍制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

清軍的武裝力量‍

清朝先後有8支武裝力量: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淮軍、防軍、練軍、海軍和新軍,兵制經歷了傳統軍制(經制兵)到勇營制(湘軍、淮軍)再到傳統軍制(防軍、練軍)到近代軍制(近代海軍、新建陸軍),裝備由冷火器到火器的過程。下面逐一介紹八旗兵、綠營兵、湘軍、海軍和新軍的創建、性質、特徵、建制、裝備等情況。
八旗兵
彎弓射箭的清朝士兵八旗兵是經制兵,為努爾哈赤所創,起自兵民結合、軍政結合、耕戰結合的八旗制度。旗是滿洲軍制名。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在牛錄的基礎上形成。牛錄是女真在氏族、部落階段出師、狩獵當中形成的組織形式。原來每牛錄10人,萬曆二十九年擴為300人。萬曆二十九年設立四固山,固山就是旗。每旗含5甲喇,每甲喇為5牛錄,分別使用黃、白、紅、藍4種旗子,因而是四旗。四十三年(1615)擴為八旗:在原來的黃、白、紅、藍4旗的基礎上增加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的子侄充當。皇太極時期又擴為二十四旗,即加上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二十四旗中起核心作用的還是滿洲八旗。八旗每旗指揮人員設都統(固山額真)1人,副都統(梅勒額真)2人,參領(甲喇額真)5人。牛錄的統領是佐領(牛錄額真),佐領居參領之下。二十四旗在習慣上還是稱八旗。
八旗在開國時期有親軍營、護軍營、前鋒營、驍騎營、步兵營5個兵種,入關後又增加圓明園護軍營、火器營、鍵銳營和神機營。
八旗制度是軍事制度、經濟制度和行政制度。作為軍事制度,八旗中每個1660歲的男子戰時隨時準備披掛上陣。所以八旗兵世代軍籍,實行世兵制。
八旗兵入關後約20萬人,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旗兵駐京城四周,保衛皇宮和京師,主力是驍騎營、步軍營和護軍營。駐防八旗分駐各省要衝地點。京營八旗與駐防八旗人數差不相當。
八旗兵擅長騎射,裝備主要有戰馬、雲梯、大刀、盔甲、弓箭、配刀、藤牌、鹿角、鳥槍、紅衣大炮等。蒙、滿八旗善騎射,平曠作戰是他們所長;漢軍八旗善火器,圍城攻堅和水上作戰是他們所長。
綠營兵
綠營兵是入關後改編明降卒與招募漢人而成的地方軍(但東3省不設綠營),為多爾袞所創。他考慮旗兵太少,不足以控制全國。因使用綠旗,故名綠營或綠旗兵。綠營也是經制兵。
綠營兵源,開始實行招募制,後來轉向世兵制。
綠營除少數配合駐防八旗拱衛京師以外,絕大部分都駐紮在各地,維護地方安全。在京綠營統一由步軍統領,地方上的綠營由地方長官統領,因此綠營在地方上的最高軍事長官是總督,沒有總督之省則是巡撫。操練和征戰由提督和總兵負責。
綠營分陸營和水師兩個兵種,各有馬兵、步兵、守兵3個等級。綠營總人數一般保持在60萬人左右。綠營的駐軍組織有標、協、營、汛4級。總兵以上的官員率領的綠營兵叫標兵。因此,標有督標(總督統轄)、撫標(巡撫統轄)、提標(提督統轄)、鎮標(總兵統轄)、軍標(將軍統轄)、河標(河道總督統轄)和漕標(漕運總督管轄)。後3標與前1標(督標)相併列。標下是協,由副將統領。標兵是綠營的主力。協下是營,由參將、游擊、都司、守備分別統領。營下為汛,由千總、把總分別統領。總督除管督標各營外,還管本區內撫標、提標、鎮標諸標,而巡撫沒有管轄提標、鎮標等諸標的權力。
綠營以建設制。各標均以營為基本單位。營的統領是參將、游擊、都司和守備,地位與州縣官相當。
綠營兵多步兵,常用武器有刀、槍、矛、箭,還有鳥槍、銃槍和抬槍,也有大炮。待遇比八旗則差很多。
綠營始於順治朝,名為60多萬,但缺額六、七萬。同光時屢裁,但與清朝相始終。
湘軍與淮軍
湘軍起於團練、鄉勇,是鹹豐朝由曾國藩創建的軍閥武裝,後來成為清朝正規軍,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後來在甲午戰爭中為日軍摧毀。
曾國藩於鹹豐二年受鹹豐帝之命以羅澤南、王鑫團兵為基礎組織地方武裝——團練。開始叫湘勇,後來稱湘軍。他用明戚繼光和嘉慶時浙江人傅鼐之法訓練。三年春,曾國藩增募3000兵,並派羅澤南率兵赴南昌救受太平軍圍困的江忠源。鑒於太平軍有強大水師,除陸師外曾國藩又在鹹豐四年建立了水師,船240多艘,水勇5000人。
湘軍實行募兵制,在選將、招募、教育、編制、訓練、武器、餉源上與綠營不同。
選將、募勇原則和將士之間的關係:將有治軍之才,不怕苦,不怕死,不汲汲於名利。士兵要樸實,並有全家擔保。將士之間實行家長制:兵為將有,士兵服從營官,營官服從將領。將領服從曾國藩。
湘軍陸師13營,每營500人。下設4哨,哨轄隊,1哨有1至8隊,1隊10人。陸師共有5000餘人。水師10營,每營開始440人,船21艘,後來500人,船30艘。1營30哨,每船1哨。水師5000人。馬軍1營,分5哨,每哨5棚,1營250人。
水陸師指揮員加上戰鬥員,再加上水手、丁役等,全軍共17000人。攻打天京時總兵力達到12萬人。
湘軍裝備:刀、矛、抬槍、劈山炮、小炮、鳥槍、船(長龍、舢板、快蟹)、馬匹等。
教育、訓練:用儒家思想教育,嚴格訓練,雖酷暑寒冬不鬆懈。弁勇要求能跳上丈高之屋,跨過丈寬之溝,火球能擲20丈之遙。
湘軍軍餉自酬,實行高薪餉,比綠營多1倍有餘。兵餉名義上是自籌,實際上一靠捐輸,二靠各省督撫支援。
與綠營比,湘軍有很多方面不同。綠營歸兵部指揮,實行世兵制,湘軍不歸兵部,聽從曾國藩一人,實行招募制,士兵選擇嚴,質量好,訓練艱苦。綠營吃國家糧,武器由國家提供;湘軍的薪餉自籌,武器先進,刀矛與火器並重,水師裝備洋炮。綠營腐朽,沒有戰鬥力;湘軍蠻橫,敢拼。綠營餉薄額多,湘軍餉厚額少。以普通士兵的薪金作一比較:魏源《聖武志》卷十一:“綠營兵餉之制,京師巡捕三營,馬兵月給銀二兩,步兵一兩,皆月米五斗。各省鎮標,馬兵月餉銀二兩,步兵一兩五錢,守兵一兩,皆月支米三斗。”湘軍勇丁4.2兩。
淮軍是李鴻章奉曾國藩之命為鎮壓太平天國而於同治元年初在安慶組建的軍閥武裝。李鴻章招募3500人,曾國藩撥給3000人,共6500多人。同治四年發展到六、七萬人。編制模仿湘軍,不同的是淮軍在裝備方面優於湘軍,洋槍洋炮多,並且採用洋操
鄉勇本來是正規軍的輔助力量,有事徵調,無事遣散,但湘軍、淮軍在鹹同間是清朝用來鎮壓太平天國的惟一軍隊,充當了正規軍的角色,這是清朝軍事制度上的一大演變。
防軍與練軍
為避免朝廷猜忌,當太平天國鎮壓下去後,曾國藩裁撤25000人,留萬人守南京,15000人為皖南北之師。這餘下的湘軍與淮軍都是勇營,他們留下來用於國防,稱防軍。
同治初年,各省督撫從綠營中挑選一部分人訓練制兵稱練軍。照勇營辦法訓練,不用刀矛弓箭,換用洋槍洋炮,稱練軍。練軍始於同治二年劉長佑編練直隸。再說早點則在鹹豐十一年署步軍統領文祥已經挑選八旗精銳在北京創立神機營,使用洋槍,開始了練軍訓練。同治五年到光緒九年,各省從綠營中也挑選優秀將士開始練軍訓練。防軍和練軍於是成為清朝的正規軍。
海軍
清朝海軍的建成是洋務運動的一個成果。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使清朝萌發建立海軍的意圖。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略台灣,更加刺激清朝建立海軍的計畫,並開始行動。經過10年努力,建起了3支海軍:北洋海軍、南洋海軍和粵洋海軍。其中粵洋海軍分福建海軍和廣東海軍。北洋海軍駐守大沽、旅順、營口、煙臺,南洋海軍駐守江寧、吳淞、浙江,粵洋海軍負責海口、台灣、廈門、瓊州、廉州等福建和廣東海面。
福建海軍,在光緒十年前有各種艦船16艘,在中法之戰中損失殆盡;南洋海軍,在光緒十年前有大小艦船17艘,也遭受重大損失。廣東海軍在中法之戰前有各種艦船25艘,但都比較小。得到比較充分發展的是北洋海軍。
北洋海軍是海軍的主體,到光緒十四年(1888),全軍4000多人,有大小艦船25艘,其中巡洋艦7艘,鐵甲艦2艘,蚊炮船6艘,練船3艘,運船1艘,魚雷艇6艘。光緒十一年(1885)成立的海軍衙門頒布了《北洋海軍章程》,在旅順、威海衛修了炮台,還有其他一些配套設施,形成完好的海軍體系。
北洋海軍的編制有二:一是船制,二是官制。船制:分右翼、左翼、中軍、後軍4隊。中軍、左翼、右翼各由3艦構成。後軍由炮艦、魚雷艦和練習艦各3艘以及運輸船1艘構成。官制:李鴻章為總節制,下面提督1人,總兵2人,副將5人,參將4人,游擊9人,都司27人,守備60人,千總65人,把總99人,除李鴻章以外一共272名官員。
新軍
新軍是甲午戰爭後清朝採用新式裝備,運用資本主義國家的練兵方法和軍制建立起來的近代化陸軍。
新軍的開頭是光緒二十年(1894)冬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按照德國的陸軍建制、戰術,使用洋槍洋炮訓練“定武軍”,共10營,步隊3000人,炮隊1000人,馬隊250人,工程隊500人,共4750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袁世凱接手,並更名“新建陸軍”,人數擴大到7000人,增加了步兵2000,馬隊250人。
新軍建制一是分兵種(如上述),二是實行營制。全軍分左右翼(相當於旅),下面有營、隊(相當於連)、哨(相當於排)、棚(相當於班)。官制:總統1人(袁世凱攝),兩翼各有翼長1人,統領1人,分統2人,營有統帶官1人,幫統官1人,隊有領官1人,哨有哨官1人,哨長2人。棚有正副頭目各1。
新軍機關有總部,下設參謀營務處、執法營務處、督操營務處、稽查營務處等。
新軍使用武器有奧國造5響曼利夏步槍,馬槍,6響左輪手槍和格魯森快炮。聘德國人伯羅德操練,德國人祁開芬為炮隊教習,挪威人曼德為馬隊教習。
新軍除袁世凱的陸軍外,還有光緒二十一年(1895)張之洞在江寧編的自強軍。該軍也分兵種:步隊、炮隊、馬隊和工程隊。全軍13營:步隊8營,炮隊2營,馬隊2營,工程隊1營。編制仿歐洲軍隊:步兵營分5哨,250人;炮兵營分4哨,200人;馬隊分3哨,180人。工程營100人。35名德國人當教練,將領貝倫可多夫作總教練,天津和湖北武備學堂學員為分教練。後來又聘請了日本教習。
自強軍後來由劉坤一接辦,最後歸袁世凱,做他的武衛右軍。
大戰
清朝從興起到滅亡,戰事不斷,大戰有20多次。這20多次大戰與清朝的興亡乃至整箇中國的遭遇密切相關。薩爾滸之戰、松錦之戰勝利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東北地區的割據政權才能鞏固並發展下去;山海關之戰、鎮壓抗清之戰、定三藩、攻取台灣、三征噶爾丹、平定羅卜藏丹津、平準與平回,這些戰爭的勝利使清朝統一了全國,拓廣了疆土,並使康乾盛世的出現成為可能。平定張格爾、鎮壓白蓮教起義、鎮壓太平天國、平定新疆,清軍取得勝利,清朝才可能維持統治;而清朝在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抗擊八國聯軍上的失敗,則使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人民備受凌辱,清王朝當然也遭受到沉重打擊,妥協投降的外交政策也由此產生。
下文敘述20次大戰。甲午戰爭結束後的台灣保衛戰,是台灣軍民自發抗擊日本殖民統治之戰,也一併敘述。
薩爾滸大戰
薩爾滸,地名,在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薩爾滸大戰是天命四年(1619)明朝與後金以薩爾滸為主要戰場進行的一場大戰。這一仗以後金的勝利和明朝的失敗告終。從此,明朝再也沒有進攻後金的勇氣和力量,而後金對明朝則取攻勢。
天命三年(1618),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大舉攻明,毀撫順,拔清河堡,明將李永芳投降,明朝震驚,決心消滅努爾哈赤政權。第二年二月明以楊鎬為經略,出動9萬餘兵力,號稱47萬,分4路進攻後金的赫圖阿拉。薩爾滸之戰遺址西路:杜松率領總兵趙夢麟、參將龔念遂等所部兵2萬餘,出撫順;南路:李如柏,領兵25000人,出清河;東路:劉10000餘人,出寬甸。北路:馬林,領兵15000人,出開原。東路有朝鮮兵13000人,由都元帥姜弘立統領,配合劉作戰,北路則有葉赫兵配合。努爾哈赤採取各個擊破的策略,集中兵力,嚴陣以待。
杜松想奪頭功又輕敵,於天命四年(1619)二月二十八日首先出發,急行軍,二十九日到達撫順關,三月初一渡過渾河,到達薩爾滸山。杜松得知後金正在形勢險要的界凡築城,目的是阻攔明軍,他以一部在薩爾滸紮營,自引小部到達吉林崖,攻打界凡。努爾哈赤令2旗援界凡,自統6旗攻薩爾滸大營。薩爾滸明兵以戰車環列,挖戰壕,樹木欄,把火器擺在陣地前面。努爾哈赤指揮八旗兵佯攻,明軍施放火銃,放巨炮。八旗兵奮勇衝殺,突破明兵柵欄,攻破明軍在薩爾滸的陣地,然後麾師急援界凡。八旗兵以數倍兵力夾擊明兵。這時天色已暮,明軍燃起火把,八旗兵從暗擊明,銃炮集射明師,杜松中箭死,趙夢麟也歿於陣中,龔念遂敗退到斡琿鄂漠。後金兵追亡逐北20里,明兵投水而死者甚眾。
北路馬林軍聽到訊息,急據離薩爾滸西北30多里的尚間崖,把進攻轉為防禦:環營挖了3道壕溝,把火器排列壕外,以騎兵居後。監軍潘宗顏與游擊龔念遂各領一隊人馬到幾里外的地方駐紮,成犄角之勢,三處都擺上大車以擋後金騎兵突擊。努爾哈赤率1000精兵突破龔念遂營後又馳往尚間崖。大車擋不住後金騎兵貫穿馬林的布陣而與大軍夾擊明軍。尚間崖下,河水為明兵鮮血染紅。潘宗顏的陣也守不住了,馬林只好收拾殘兵退回開原。葉赫兵在半路上聽到馬林失敗訊息,就退回去了。楊鎬聽到訊息,連忙止住李如柏和劉軍進發。李如柏一軍保住了,但劉已經出發,已到達離都城興京只50多里的地方了。他們並不知道兩軍的失敗情況。努爾哈赤知道劉節制嚴整,炮車、火器都厲害,就讓投降的明軍持杜松令箭對劉說西路軍已接近興京,擔心西路奪了頭功的劉連忙把部隊一分為四,加速前進。初三在董鄂地方(今遼寧桓仁),劉擊敗後金守兵。初四,當他到達阿布達里岡後就進入努爾哈赤預先布置好了的口袋,遭到伏擊,劉戰死。
劉兵敗後,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立即率領八旗兵進擊幫助明軍的朝鮮兵。初四日朝鮮兵到距赫圖阿拉60里一個叫富蔡的地方。代善率八旗兵突入營中,飢餓而裝備甚差的朝鮮兵不堪一擊,紛紛投降。連都元帥姜弘立與副元帥金景瑞也都投了降,而明監軍喬一琦跳崖身亡。
編輯本段

清朝軍制的變化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別的朝代,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二中由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全國性統一王朝,是中國最後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且還是一個跨越了古代和近代的朝代。在它的身上既可以看到中國曾經的驕傲與榮光,也能看到中國曾經受到的屈辱與傷痛。在這個發生了劇烈變動的王朝統治期間,有著許多相時而變的制度,這也包括清朝前後推行的軍制,當然我這所講的軍制不完全局限於清朝,也包括其入主中原之前和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間內與其相關的軍制變化。其變化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時期:
八旗制度時期
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創立了八旗制度。由此產生八旗兵。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獵組織演變來的。當時,每逢出獵,氏族成員每人出箭一枝,以十人為一單位,稱“牛錄”(漢語“大箭”的意思)。1601年,努爾哈赤將一牛錄擴大至三百人,分別以黃、白、紅、藍四色旗為標誌。1615年,由於兵力增加,努爾哈赤又決定於牛錄之上,設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這時,也從以前每牛錄一旗,改為每固山一旗,另增鑲黃、白、紅、藍四旗,合原四旗,總計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總計六萬人。八旗制度是兵民一體、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八旗兵丁平時生產,戰時出征。八旗制度的實行,不僅提高了軍事戰鬥力,也促進了滿旗社會的發展。
八旗和綠營時期
清入關後,為了鎮壓各族人民的反抗和鞏固其封建統治,進一步加強了武裝力量。清軍主要分為八旗和綠營二種。八旗又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由中央八旗都統衙門掌握,地方督府無權徵調。八旗軍分為守衛京師的“禁衛兵”和駐防各地的“駐防兵”。綠營兵,主要是清軍入關後收編的明朝降軍和各省改編的隊伍,用綠色軍旗,故稱綠旗兵或綠營兵。兵種有馬兵、步兵和水師。在京師者為巡捕營,隸屬步軍統領。在各省者,有督、撫、提、鎮諸標,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等所統轄。另外還有軍標(設在四川、新疆,由將軍統轄)、河標(河道總督統轄)、漕標(漕運總督統轄)等。為了加強對全國各族人民的統治,清朝統治者除將他們的基本武裝力量八旗兵分別駐守在京城和各省城鎮要地外,綠營兵也配合駐防,二者互相穿插交錯,在全國構成軍事控制網,既便於對各族人民進行統治和鎮壓,又便於八旗兵對綠營兵進行監視和控制。
地主武裝——團練發展時期
太平天國金田起義後,清政府把可能調動的所謂精銳的八旗和綠營兵將,大部分都徵集到南方戰場。可是這些正規軍隊已腐朽透頂,缺乏作戰能力,因而不得不爭取漢族地主豪紳的支持,讓他們在本鄉本土憑藉封建勢力建立反動武裝——團練,來參加鎮壓太平軍。於是南北各地地主團練武裝迅速發展,曾國藩的湘軍便應運而生了。還有象李鴻章組織的淮軍,左宗棠組織的楚軍等。
新軍和北洋軍時期
1895年,湘、淮軍在甲午戰爭中屢戰皆敗,於是清政府命淮系官僚、廣西按察使胡燏棻按照西法編練新軍。胡聘請德國軍官為教習,採用洋操,使用洋炮,編練成4750人的新軍,名為定武軍。最初駐紮在天津附近的馬廠,後遷至小站。1895年10月袁世凱接辦小站練兵事務。將定武軍改名為新建陸軍,並擴充到7000多人。袁以此為資本,破壞了戊戌維新運動,在鎮壓山東義和團的過程中,又將他控制的新軍擴充到2萬餘人。1901年李鴻章死後,清政府根據外國侵略者的授意,任命袁世凱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
《辛丑條約》簽訂以後,為了適應帝國主義的需要,慈禧太后高唱起“變法”的調子。軍事上,改革軍制,逐漸裁汰舊式的綠營、防勇,仿照西法編練新軍。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舊軍,1903年,清政府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大臣,實權操在會辦大臣袁世凱手中,總理練兵事務。從此,袁世凱大肆籌餉練兵,擴充北洋勢力。清政府規定陸軍分為常備軍、續備軍和後備軍三等。1905年,清政府統一了全國新軍的番號,計畫全國編練新軍36鎮,由於餉需不足,新軍的編練沒有按期完成。到1905年,袁世凱編練成北洋六鎮新軍,總計六、七萬人。袁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北洋軍閥集團。
袁竊取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後,建立了北洋軍閥政權。1916年,袁復辟帝制失敗,在絕望中死去。袁死後,北洋軍閥分為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張作霖為首的奉系(張作霖的奉系是北洋軍閥的旁系,非北洋嫡系,因張作霖靠投靠袁以壯大力量,故人們也稱之為北洋軍閥),中國陷入軍閥割據混戰之中。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北洋軍閥退出歷史舞台。
總的來看,清朝隨著形勢的變化對其軍制不斷的進行調整以適應其變化,最終目的當然是在於維護其統治,然而歷史的潮流終究不能違背,軍制的調整還是沒能挽救其統治,清朝最後還是成為了中國王朝的終結。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