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橋

清明橋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始建於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曆年間。 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清名橋,原叫清寧橋,始建於16世紀晚些時候的明萬曆年間。它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因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這座石橋在清康熙八年(1666年),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岩堆砌而成。因兩岸地勢高低關係,東西石級不等。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平列式,共11節,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題刻。橋欄上沒有雕飾,每側立兩個望柱,顯得十分古樸。整座橋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是無錫古運河上最著名的景點,也是最吸引中外遊客的地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