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奉派前往景德鎮御窯廠管理燒造事宜,郎廷極酷愛古器,對陶瓷頗有研究,生產的瓷器中有一種遙仿自宣德的紅釉器,色澤鮮艷,特別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極監造之下的產物,所以稱為“郎窯紅”。

基本信息

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器物名稱】清康熙寶石紅觀音尊
【材質類別】瓷器
【製作年代】清代康熙
【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25.6公分,口徑7.3公分,足徑11.1公分

器物簡介

此瓶形制和觀音手持之淨瓶相似,故又有觀音尊之稱。瓶口不規則的脫釉,則是郎窯紅作品的典型風格。觀音尊器形優美勻稱,釉色鮮紅,光彩奪目。釉質純淨肥潤,玻璃質感極強。口沿及底足處有一圈白色邊緣,俗稱“燈草邊”。瓶的內壁施白釉,白色純正,類雪似銀,與器表的鮮紅色形成強烈的對比,相映成趣,是一件成功的紅釉之作。

相關資料

清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1705-1712),江西巡撫郎廷極奉派前往景德鎮御窯廠管理燒造事宜,郎廷極酷愛古器,對陶瓷頗有研究,生產的瓷器中有一種遙仿自宣德的紅釉器,色澤鮮艷,特別引人注目。因是郎廷極監造之下的產物,所以稱為“郎窯紅”。

同時代文化人劉廷璣說郎窯“仿古暗合,與真無二”。而郎氏最大的成功在紅釉瓷的燒制上,假如說豇豆紅淡雅柔潤,祭紅釉深沉含蓄的話,那么最為名貴的郎窯紅釉色瑩沏濃艷,仿佛初凝的牛血般鮮紅,故而亦稱“牛血紅”。它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光亮奪目。郎窯紅的另一個特徵是釉的流動性大,垂流的部分更是色濃釉厚,然而恰好中止在底足周圍,整齊如削,決不流過。器口邊緣由於釉層較薄,多顯露胎骨,一般呈粉白、淡青之色。它與周身瑩沏濃艷的釉色交相輝映,形成郎窯紅獨特的風格,這就是文物考古工作者俗稱的“脫口垂足郎不流”,也是鑑定時的要訣。

器物功用

觀音尊,又稱大口尊,因其形狀縮小後似觀音菩薩手中的觀音瓶,故有其名。此器形始創於清代順治朝,以其器形優美挺拔而深受人們喜愛,比較適合廳堂陳設,至康熙朝後廣為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