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口驛

馬夫七十五名,每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二千八十四兩。 水夫二百名,每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四千八百八十兩。 旱夫一百名,每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二千四百四十兩。

清口驛的變遷

古代的陸上交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便於傳遞文書,出納王命而修築的,故多稱為驛路。每清口驛隔一段距離,路旁就設一處供信使換用車馬和飲食歇宿的房舍,稱為驛站。淮陰曆代均有驛站之設,然元以前不可考。元世祖至元12年(1275年)4月,設清河驛於大清口(今袁集桂塘)。泰定(1324—1327年)中,清河縣治遷至淮河南岸之淮陰故城(今碼頭鎮),驛站隨遷。天曆(1328—1329年)中,縣治移至小清口之西北(今舊縣村),清河驛又隨遷。
清口驛創建於明洪武初年,在舊清河縣城東五里,地濱淮河,堂、廂、庫、櫥齊全。永樂(1403~1424年)、天順(1457~1464年)間,歷年修建,然而不久,因淮水盪噬,堤岸沖 塌, 驛舍全部傾圮。《鹹豐清河縣誌》記載:弘治八年(1495年),知縣劉慧見“驛基淘汩,門牆傾圮,勢沒殆盡……使臣無棲息之所。”召集地方士紳察看地勢,在縣城西二里馬神廟前,選擇一塊荒隙之地,並徵得淮安知府李才同意,審視高下,構材鳩工,大興土木。正廳、 旁廂、堂庫、庖廚,無不畢備。“官有廨所,吏有房舍,尊卑序,大小別。”“驛左右溝疏 浚深闊,北建橋曰平康,南建閘曰平康閘,以泊使舟,避風濤。”此項工程於弘治九年(14 96年)八月開工,落成於十一月,前後僅花三個多月時間。嘉靖(1522-1566年)初年,驛 舍再次被洪水沖塌,遂又遷至縣城東一里,建有皇華堂三間,廂房六間,大門三間,廨房亦齊全。
明代的驛路,北行大體由清口經娘子莊、香道莊到金城驛,再經沭陽到海州。南行大抵由碼頭鎮、武家墩沿高家堰南趨60里到洪澤驛,由洪澤驛南行至揚州。另一條大體經碼頭鎮東趨清江浦、板閘到山陽,由山陽南達揚州。
嘉靖間修建的驛舍,明末業已圮廢。崇禎末年,縣城遷至甘羅城,驛站亦隨遷,“其(驛 丞)僦民舍以居。”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縣治遷至清江浦,清口驛遷至王家營,遺址位於今廢黃河南大橋東約800米處黃河花園小區內。當時,新造的房舍很寬敞,可容百人。

王家營清口驛

清口驛遷至王家營,驛路改由藏家碼頭向北,直抵馬家大堰黃河邊,過黃河經清口驛北上,清口驛從而改變了驛路迂曲的狀態。由王家營清口驛向北的驛路,由於皇帝巡遊曾走過這 條路,故稱御路,此路一直通達北京,又叫通京大道。此路土壤疏鬆,容易塌陷,“每暴雨至,水瀰漫不辨轍跡,禾苗冒沒,旅人農夫交病。”雍正八年(1730年)大修,築路5427丈5尺,並開浚兩旁泄水溝10063丈7尺。乾隆八年(1743年)因“溝淺狹難以宣洩,復興役加培大路,東西溝開浚深闊”。路寬3丈6尺,兩旁排水溝各寬8尺。此路上接漁溝,下通王家營,在淮陰境內長30里。
清代,按照交通地位的重要程度,將驛站分為好多個等級。清口驛為“一等級沖”(意即 第 一等衝要之驛站),有“遞馬七十五匹,每匹價十五兩,共銀一千一百二十五兩。馬夫七十五名,每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二千八十四兩。抄牌、羽書、傳牌、獸醫四名,每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五十七兩六錢。水夫二百名,每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四千八百八十兩。旱夫一百名,每日支工食銀四分,歲共支銀二千四百四十兩。馬草料,每日每匹一錢,歲共支銀二千七百五十兩。添置鞍轡、槽、鍘、缺、兜桶、燈油、藥材、修理棚等,歲共支銀一百三十五兩。”總計需銀14471.6兩,除2125兩馬價不需要年年支付外,每年也需約1.3萬兩。清代還在王家營設有官馬船5隻,救生船4隻,官報船3隻,這些船隻都附屬於清 口驛。
清代在清口驛還設提塘官,《續纂清河縣誌》記載:“凡漕河總督發遞章奏文移至京若省者曰塘,州縣各官發遞文移者曰鋪。塘置提塘官,京省各一員,司收發(駐京)領送(駐省)之事。鋪有總鋪,置鋪司一員,余鋪各設鋪夫鋪丁,皆驛站相輔。”
驛站之間設有遞鋪,遞鋪之設始於元,然元代的遞鋪已不可考。明代,淮陰境內約5公里左右設一急遞鋪,共有14個急遞鋪。《續纂清河縣誌》記載:至清代“清河縣有八鋪,一縣前總鋪,二甘羅鋪,三申家溝鋪,四鹿墩鋪,五沙墩橋鋪,六娘子莊鋪,七香稻莊鋪,八爬泥盪鋪。又山陽劃入清河者北路有清江鋪,西路有武家墩鋪。”
清鹹豐年間,由於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軍務繁多,驛傳頻繁。鹹豐11年,(1861年)捻軍 攻入王家營,清口驛被焚毀,只乘下驛房和土地祠。清口驛遷至清江浦文昌樓,王家營舊驛 遂有“老馬號”之名。而清江浦文昌樓則稱“小馬號”,不久,又遷驛站至騾馬街,直至裁撤。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