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

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

畫琺瑯工藝起源於西歐法國,於清朝康熙年間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最早在廣東製造,廣東民間稱作“燒青”或“廣琺瑯”“洋琺瑯”。這種異常精美的工藝一進入中國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愛與重視,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於北京皇宮造辦處及廣東兩地設立琺瑯作坊,並多次從廣東選送優秀畫琺瑯工匠進京效力,大量生產,所作琺瑯器及琺瑯珠寶皆供皇室享用。

基本資料

【器物名稱】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
【材質類別】琺瑯器
【製作年代】清代乾隆
【文物原屬】宮廷御用,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66.0公分,口徑42.0公分

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

器物簡介

藏人通常將拌制好的酥油茶,倒入陶質的茶壺內隨喝隨熱;此一皇宮內御用的酥油茶罐,實用裝飾兼具。

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款識)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款識)

紋飾之美

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側面放大圖)浮雕卷葉組合松石、珊瑚的高聳蓋鈕,座落在鑲松石珊瑚的蓮瓣座上,華麗氣派。器身表面以纏枝花為錦,其間裝飾開光,蓋面八片開光內繪飾風景與母子圖;器身有十二片開光內繪不同的仕女、母子及花蝶圖等;圈足四片開光則畫飾山水。並在全器鍍金鑲邊上嵌珊瑚、青金石和綠松石,珠玉點點、灼爍耀眼。

器物功用

藏語稱拌制好的酥油茶為恰穌瑪,藏人通常將之倒入陶質的茶壺內隨熱隨喝;此一皇宮御用的酥油茶罐,重達二十多公斤,除非用大杓舀取,否則只供裝飾陳設之用。

琺瑯器注

中國人習慣於將塗飾在金屬器物表面的玻璃質稱為琺瑯釉。琺瑯釉的主要的成份是矽酸鹽類。需與不同材質的胎體結合,因此在製作技術上要兼顧釉與胎兩者的理化性質;也就是說,這些釉至少應調配到膨脹係數比胎質的小,同時熔點比胎質的低,才能完整的附著在器表以增添器皿的美觀。琺瑯器即金屬胎琺瑯器,是一種集金屬製作與琺瑯釉料加工處理為一體的複合性工藝製品。它既具備金屬貴重、堅固的特點,又具備琺瑯釉料晶瑩、光滑及適用於裝飾的特點

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側面放大圖)清乾隆掐絲琺瑯酥油茶罐(側面放大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