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浮雕

淺浮雕

淺浮雕是與高浮雕相對應的一種浮雕技法,所雕刻的圖案和花紋淺淺地凸出底面,其中落地陽文和留青應歸屬於這一類。這種技法流行於清代晚期,在刻字等方面尤為常見。

概述

淺浮雕是與高浮雕相對應的一種浮雕技法,所雕刻的圖案和花紋淺淺地凸出底面,其中落地陽文和留青應歸屬於這一類。這種技法流行於清代晚期,在刻字等方面尤為常見。

特點

雕刻較淺,層次交叉少,其深度一般不超過2毫米,淺浮雕對勾線要求嚴謹。常用以線和面結合的方法增強畫面的立體感,中浮雕:“地底”比淺浮雕要深些,層次變化也多些,一般地子深度為2-5毫米,也根據膛壁的厚度決定其深度。
淺浮雕起位較低,形體壓縮較大,平面感較強,更大程度地接近於繪畫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實體性空間來營造空間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繪畫的描繪手法或透視、錯覺等處理方式來造成較抽象的壓縮空間,這有利於加強浮雕適合於載體的依附性。

用途

浮雕按照壓縮空間的不同,分為淺浮雕與高浮雕兩類。其中的淺浮雕起位低、形體壓縮大,也就是說,與雕刻物體明顯凸出表面,具有強烈的起伏乾與空間深度的高浮雕不同,它雕刻出來的花紋只是略微地凸出於底面,看上去更加地具有裝飾性,占用的面積也就更加少。可以說,淺浮雕既具有建築式的平面性,也具有一定的體量感和起伏感。它的特性使的它比起高浮雕更加適合依附於平面這個載體上。而平時最常見的淺浮雕就是落地陽文和留青,尤其是清代晚期的一些屏風作品上常常可以見到這種技法。除了這些以外,淺浮雕在刻字上也經常被使用到。

淺浮雕和高浮雕的區別

同為浮雕,又視其花紋突出的少與多,分為淺浮雕與高浮雕。花紋表面有的比較平扁,有的比較飽滿。據花紋的疏密,又可分為露地、稍露地和不露地。同為露地,又有光地與錦地之分。刀法亦因其渾然無痕或銳不藏鋒而有圓潤與快利之異。
淺浮雕如黃花梨有踏床交杌上的卷草紋。高浮雕可以清前期櫸木羅漢床圍子的螭虎靈芝紋為例。而有東腰炕桌上的卷草紋則是花紋表面比較平扁的例子。

淺浮雕的表現方法和鑑別

對於淺浮雕和中浮雕的,人們是根據它們的深度以及層次的不同來進行判別的。淺浮雕的雕刻比較淺,層次之間的相互交叉比較少,深度一般不超過2毫米;而若是深度再深一些,達到2-5毫米,層次變化更多,則被人們稱為中浮雕。中浮雕有時也會根據膛壁的厚度來決定雕刻的深度。
淺浮雕重視勾線,以線面結合的方法來加強立體的空間感,它也靠繪畫中的透視、錯覺等手法來營造比較抽象的壓縮空間,表現出對象的三維空間感,比起高浮雕來更加接近於繪畫。這些特質,使淺浮雕更適合依附於平面載體。它的繪畫性線條以及多視點切入的平面性構圖,使淺浮雕能夠很好地表現出題材所具有的平和情調以及浪漫柔情,具有輕音樂般的柔和平緩以及抒情詩的甜美浪漫,也就更加地適合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充滿生氣的藝術形象;更難得的是,淺浮雕能夠以複雜的人物動勢貼切地表現出人物又或者動物的內在情感。
證明這一點最好的例子,就是古代美索不達米亞的古亞述人創作的一系列淺浮雕作品。他們在自己生活的地區,以日常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一大批淺浮雕作品,其中最多的就是“亞述人狩獵圖”。在這些作品中,他們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了眾多人物與動物的形象,無一例外地都擁有生命的張力,給人一種生機勃勃的逼真感受。而這種複雜的動勢結合,又使作品充滿了一種特有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從而進一步加強了生命力;並且,這些複雜的動勢並不僅僅只是為外形服務,它們也很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了浮雕作品中人物和動物的內在情感,使作品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到目前木雕工藝品的製作大多採用淺浮雕的雕刻手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